弘扬红嫂精神践行群众路线(刘维常 董开栋)

发表时间:2020-04-30 08:15阅读次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郭洪涛受中央委派来山东开展工作,1938年8月到达岸堤后,通过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已见雏形。此后,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等领导同志来到以岸堤、马牧池、岱庄为中心的根据地内,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并在青驼寺召开了山东省联合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全省工农青妇文动各群团组织。这引起了日伪军的极度不安,频繁的“扫荡”围剿,妄图消灭在这一地区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八路军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沂蒙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以明德英、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群体正是在这一时刻孕育而生,她们在党的领导下,缝军衣、做军鞋、烙煎饼、救伤员、传情报、抬担架、送子送郎参军、抚养革命后代,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以明德英、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群体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一)“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
       明德英,1911年9月生于岸堤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岁因病致哑,21岁时,嫁给了马牧池乡横河村的贫苦农民李开田。1941年冬,在日军5万重兵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中,明德英机智地掩护一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伤员因伤势过重,奄奄一息,她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小战士,并悉心照顾,直到战士康复归队。1943年初,明德英又和丈夫一起将山东纵队卫生员庄新民救护康复。
明德英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情节,后来被写入小说《红嫂》,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随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新中国建立后,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明德英老人于1995年4月病逝,享年84岁。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双百”评选活动中,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二)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1888年生,沂南县圈里村人。19岁与东辛庄村于泮结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妇救会长、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组织抚养过革命后代42名,担任过地下托儿所所长。掩护过八路军部队首长,多次救护过八路军伤病员。不避艰险掩埋了著名烈士陈若克遗体。舍生忘死,保护下来《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刊》一书。新中国建立后,年逾花甲的王换于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王换于老人于1989年1 月病逝,被誉为“沂蒙母亲”。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王换于这样与共产党八路军结下鱼水深情的人物不胜枚举:祖秀莲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郭伍士为报恩复员后回到沂蒙尽孝心;王步荣大娘动员四儿一女参军,事迹被编成歌曲广泛传唱;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发出峥峥誓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用一颗善良纯真的爱心,凝结成了儿女姻缘,鱼水深情。
       在沂蒙山区,广大青年妇女提出了“宁为抗日阵亡将士遗妇,不做怕死懦夫娇妻”、“宁为死难者孤女,不做活汉奸掌珠”的口号,老年妇女也发出了“宁愿儿孙当兵为国尽忠,不叫儿孙逃兵役膝下承孝”的誓言,抗日根据地呈现出“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感人场面。
       据资料统计:抗战时期,沂蒙山区共5.5万余名妇女参加了瓦解日、伪军的工作,瓦解敌人9.8万多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 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工作人员,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护伤员1.9万余人。千千万万个英雄的沂蒙女性汇集成了一个名字——“沂蒙红嫂”,这个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红嫂”这一抗日女性英雄群体及体现这一群体意识的“红嫂精神”,经过其孕育、诞生、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无论在勤劳、善良、贤能、勇敢的内在涵养上,还是在淳朴、自然、自信、美丽的外在气质上,都已独具特色,闻名中外,为中华女性文化增添了更加亮丽的风釆。这是一种最朴素、最宽厚、最圣洁、最伟大的志趣情怀,不论何时何地想起她,都会令人肃然起敬。陈毅元帅曾说:“我们进了大上海,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对我们解放军的支持和关怀,永远不能忘记沂蒙山区的乡亲、红嫂的贡献。”迟浩田上将也说过:“王换于、明德英是全国著名的红嫂,我们这些老战士,不会忘记你们养育之恩、救命之恩,不会忘记沂蒙山人为我们伟大的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二、以明德英、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红嫂”英雄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党制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方针,实行的土地政策、妇女解放政策,是“沂蒙红嫂”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
       沂蒙山区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因此土地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抗日战争时期,党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以从群众的切实利益出发,在根据地内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有效的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下了坚实基础,“跟着共产党走”成为沂蒙山区劳动人民的坚定选择。
       沂蒙山区的妇女除了和男子一样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外,更是处在社会最底层,身心受尽摧残,贫困、疾病和劳苦伴随终生。正是由于她们处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受剥削和压迫最重,在她们内心深处蕴藏着的反抗力量和反抗精神也最强烈。一旦解放,其革命力量也最彻底,最势不可挡。抗日根据地成立伊始,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就组织妇女剪发放足,帮助她们摆脱封建束缚。在文化教育上,开办“识字班”、开展冬学运动,带领妇女觉醒。至今,在沂蒙山区,“识字班”仍是未婚女青年的代名词。在政治上,组织成立妇救会,发动妇女抗日,保障她们的政治权力。王换于就是共产党员、妇救会的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韩大娘(谢徳甫)曾经当过沂南县岸堤区副区长。在婚姻家庭中,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正是这些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广大的农村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党的干部和人民军队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没有广大农村妇女高度的觉悟,没有认识上、文化上的提高,没有妇女解放运动,“沂蒙红嫂”群体是不可能产生的。
       (二)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造就了沂蒙山区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高尚品德,是“沂蒙红嫂”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
       沂蒙山区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河道纵横、地形复杂,地理单元独立,交通较为闭塞,外货不入,己物不出,独特的地理环境阻挡了外部纷杂世界的干扰,使得这里的劳动人民形成了淳朴、善良的品德,而“沂蒙红嫂”正是用她们的淳朴、善良哺育了党和人民军队。
       沂蒙人民还具有捍卫正义的秉性。历史上此地曾发生过几次颇有影响的农民革命斗争。像汉代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宋代杨妙真、李全领导的马髻山红袄军起义等,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近代,政治失序、军阀混战,沂蒙人民饱受盘剥和压迫。特别是日军的入侵,更让生计雪上加霜,使得在这里的劳动人民更易于发动。光荣的革命传统与沂蒙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侠肝义胆、豪放快直的传统民风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沂蒙人民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规范和人生哲学。生于封建社会的“沂蒙红嫂”们,敢于摆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用自己的乳汁救护伤员,既是日伪军倒行逆施的结果,又是党和人民军队践行群众路线正确引导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普通劳动人民“仁、义”之心的体现,是受传统道德文化影响所产生的“自觉”行动。
       三、弘扬红嫂精神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强大动力
       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中来考察,继承和发扬“红嫂精神”,对于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重要的启示意义和警示价值。以明德英、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产生于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也是党和人民军队较困难的时期。“沂蒙红嫂”是沂蒙山区广大妇女拥军支前的光辉形象。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爱党拥军的“红嫂精神”,是沂蒙山区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勇敢、慈爱、坚韧、无畏的优秀品德与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信念共同熔铸的结果,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深厚执政资源。
       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几乎一直处于强大的国外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军阀的绞杀之中。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面对险恶的环境,只有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才能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如果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就有遭受挫折甚至被绞杀的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险恶环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外在压力和动力。但执政以后,这种事关生死存亡的外在压力大为减缓甚至不复存在,脱离群众不会马上有性命之忧了,于是有些人就开始怠慢群众,甚至筑起有形无形的墙和百姓隔离开来。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起苦。”“现在的物质条件比那个时候好一些,为什么群众对我们还有那么多意见?这确实同我们脱离群众,特别是同高级干部脱离群众有直接关系。”如果一个党脱离了它所代表的民众,从人民之中爬到了人民之上,就成了一个纯粹争权夺利的工具,由执政为民蜕变为弄权为己,失去执政的坚实基础和丰厚资源,一到历史的拐点上,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便不投他们的赞成票,最终为人民所抛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我们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党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这个定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谈到群众路线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常想想当年“红嫂”哺乳,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不忘人民的养育之恩,不忘党是如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忘父老乡亲们对我们的希望和重托;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强调的那样,“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们必须看到,以明德英、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红嫂”英雄群体与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之间的联系,是根据地内党群、军民团结战斗的一个缩影,是取得胜利的根本。“沂蒙红嫂”群体在战争年代直接保护了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火种,同时,其所孕育的“红嫂精神”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的丰富、传承,激励着无数的沂蒙儿女无私奉献、开拓奋进,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不断的贡献自己的力量。“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来源和主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必须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大力弘扬“红嫂精神”,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沂南县委党史委 刘维常 董开栋,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