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如果离开大地母亲——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在山东开展群众工作的启示(李建丰)

发表时间:2019-04-08 08:26阅读次数:
        1942年,中国敌后抗日战场处于最为艰苦的阶段,山东抗战亦面临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从华中(苏北)来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在山东,刘少奇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通过开展减租减息群众运动,发动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来,并以此为突破,转变了山东干部的作风,密切了当地党群、干群和广大军民之间的关系,撬动并解决了事关抗战大局的一系列问题,扭转了山东根据地的被动局面,为山东抗战胜利以及全国解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抓住扭转山东局势的关键所在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敌后战场唯一保持原省建制的重要战略基地,是连接华北与华中两大根据地的战略枢纽。它由山东地方党组织、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与山东人民一道开辟,是山东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依托。
        山东根据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一直是日伪军重点进攻的目标区城。特别自1941年以来,日、伪、顽不断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攻势,致使山东根据地遭受巨大损失,山东抗战出现困难局面。
        山东根据地陷入困难局面的基本原因:
        一是自1941年开始,日、伪军大搞所谓“治安强化运动”, 残酷“扫荡”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致使山东和其他各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
        二是国民党顽固派自“皖南事变”后加紧了对我各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至1942年,山东根据地不断缩小,有的地方由原来的大片区域缩小成为“一枪可以穿透的根据地”。
        三是1941年及1942年山东地区遭受罕见的旱灾和虫灾,百姓收成严重不足,根据地给养困难。
        此刻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根据地领导人焦急万分。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更是对山东给予高度关注。
        自1941年10月到1942年刘少奇来到山东,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给刘少奇发来电报,要求刘少奇回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经过山东根据地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委托,刘少奇于1942年4月10日来到山东,检查帮助工作。在山东,刘少奇主要住在滨海地区临沭县。
        “群众运动是山东根据地各种工作中最薄弱的一项工作”。 在山东,刘少奇经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抓住了解决山东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认真落 实抗战政策,切实关心百姓疾苦真正做好群众工作。具体方向,就是要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真正改善基本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群众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们就有了支援抗战、参加对敌斗争的物质基础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旦觉悟起来,抗日群众的基本优势一旦逐渐树立起来,抗日战争的巨大洪流就会形成,军民一家,同仇敌忾,日本侵略者就会被淹没在正义力量的海洋里。
        注重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的方法
        经过刘少奇同志的启发,以中共山东分局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的领导同志对党的减租减息政策与抗日群众运动的重要关系彻底明朗,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做好减租减息运动的重要性。1942年4月25日,山东分局召开扩大的干部会议,刘少奇在会上作了报告。山东县级以上的干部在认真聆听了刘少奇的报告后,思想开始集中到了“减租减息”等政策问题上来。5月4日,山东分局作出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山东应“以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运动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山东全党的领导及党政军民的一切工作,今后均须围绕着并贯彻的完成这中心任务”。与此同时,为使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具有法律保障,山东省战工会还专门制定了《山东省租佃暂行条例》、《山东省改善雇工待遇暂行办法》以及《山东省借贷暂行条例》,并于5月15日公布施行。以此为起点,省农救总会、省职工总会等也行动起来纷纷发出专门指示,号召全省农教会员、工人等勇于投入减租减息和改善雇工待遇的斗争中去。
        在山东,麦收时节正是新的粮食即将收获的季节。刘少奇首先抓住了这个最为敏感的时节展开工作。因为这个时候是与口粮等直接相关的民生问题最为突出的节点。
        为了切实搞好工作,刘少奇特别强调:“在运动全面开展以前,是否要先训练一大批干部,由他们下去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工作,你们可以考虑一下;华中的经验是先调几百名干部上来,集中培训一段时间,把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具体贯彻方针政策的方式、方法都告诉他们,之后结合各村的一般情况和具体情况展开工作。总之,工作要越细越好,甚至如何跟农民谈话,也可以写些东西给他们参考……
        “我们在华中时,先是把地区划成片,在每一个地区、每个村子,集中力量先搞试点。作为试点工作,有时先攻下薄弱村,有时则是先攻下阻力比较大的重点村。究竟是怎样搞法才算最好,这就要具体看怎样搞对带动全面运动更有利了。例如,在搞重点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集中力量把重点村搞深搞透,一次成功,这样才能产生示范作用。而同时在重点村周围的村子里,每一个村都要派上人员住在那里,找上一间专门的房子作办公用,并公开挂出村农救会减租减息运动询问处的牌子。派去的干部除了专门了解各阶级、阶层对重点村的反应外,不必过问太多的其他事情。具体讲,我们的派住干部要特别注意贫雇农和地主的反应,要掌握准贫雇农有些什么样的积极反应,有什么样的顾虑;汉奸地主有些什么反应,是否在处心积虑地进行破坏;中农和知识分子的反应又具体怎样,这样我们掌握准了火候,扩大了影响,就可以对症下药,发动群众,方能取得成功。”
        先行试点,积累经验,这是保证工作顺利推进和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针对这项复杂工作,刘少奇始终注意山东同志的工作方法。
        为探索山东“双减”的直接经验,在刘少奇同志的启发下,中共山东分局首先展开工作试点。他们确定滨海区的莒南、临沭两县为“双减”实施中心县,组织了由200多名干部参加的大型工作团,分别到莒南县的仕沟区、筵宾区和临沭县的大兴区、蛟龙区进行试点。在刘少奇的指导下,这两个县的“双减”工作首先展开并取得初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整个山东“双减”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减租减息改善民生的群众运动是一项十分科学的艰巨任务,这里面,还包含着特有的技巧和要求。各地“双减”工作无疑要由各级党委直接领导,重要的是,按照刘少奇的指示并根据莒南、临沭的试点经验,各级党委派出去的得力干部分别到达各基层单位以后,则要求是以农救会的名义领导和参加工作的,这就是刘少奇同志一贯对党的事业极端负责的表现,也是他对党的政策真正灵活掌握的生动例证。在山东,刘少奇为改善民生呕心沥血,不仅显示了驾驭复杂局势的高超政治艺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山东人民的深厚感情。
        群众工作的加强与山东抗战新局面的出现
        刘少奇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实践者。在山东,他把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当作解决山东问题的“牛鼻子”来抓,使山东根据地以“双减”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群众运动开展起来以后,山东的对敌斗争开始取得主动,山东抗战的全新局面很快形成。
        首先是夯实了抗战物质基础,保障了抗日军民基本生活需要。
        减租减息成效显著。以滨海区为例。仅在1942年6、7两个月份,该区就有93个村庄3155户佃农28250亩土地实行了“二五减租”,7860多名雇工增加了工资。通过实施“双减”政策,根据地各村普遍多打了粮食、增加了收入,抗日军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步得到保障。
        其次是提高了基本群众的思想觉悟,巩固了最广大的对敌斗争队伍。随着大量贫农和雇工群体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农会组织为代表的基本群众自己的政权组织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各村农救会、妇救会、自卫队、游击小组等也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群众的优势树立起来,对敌斗争的队伍自然就壮大起来。例如在滨海区,1942年6、7两个月份,有10000多农户加入了农救会,15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
        再次是密切了军民关系,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力。在原来的条件下,由于各村土地大都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百姓租种地主的土地要承担份额较高的租子,这样辛苦一年,广大的贫雇农还是食不果腹,更谈不上拿出多余的粮食支援抗战,这就在客观上造成百姓缺衣、部队少粮的局面,而且双方都受制于基本物资严重不足的制约。实行“双减”以后,百姓负担明显减轻,生产积极性相应提高,粮食生产开始有了多余,这样供应部队也自然不成问题。加上根据地八路军战土武装保卫生产、自己动手参加生产,无形之中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很自然,军民之间关系在不断改善的基础上日益密切起来,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号召力不断增强,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逐年提高。
        以1942年为起点,山东军民按照刘少奇指引的方向,团结一致,奋勇抗争,抗日力量不断加强,抗日形势逐步好转。至1945年8月山东军民和全国一道,最终迎来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刘少奇在山东根据地成功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启示
        在山东,刘少奇曾反复对领导干部讲:我们围绕群众运动所作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首先是由经济斗争逐步吸引人民群众转到政治斗争,在改善了群众生活之后,再逐步地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使他们参加政权工作,参加武装斗争,参加抗战。
        心系群众,必须从关心和改善群众的疾苦做起.这既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应有的世界观,也是其工作的根本方法要求所在,是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然面,这并不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全部内容。1942年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关心群众、发动群众直至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光辉历史,从党的生命之线的深层次上有力地证明:
        “脱离群众是共产党最危险最严重而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
        “党是无产阶级是群众的儿子,群众和无产阶级是共产党的母亲;....所以,我们的党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是要与劳动群众结合起来,依靠自己的群众,依靠自己的阶级。”
        “我们脱离了母亲——群众,就会同(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一样,随时可被人勒死。这个观点就应该在我们党中坚强的建立起来”。
        在山东,刘少奇特别运用了这个著名的希腊神话故事——安泰脱离大地母亲最终被对手勒死的故事教育根据地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故事,刘少奇同志严肃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党要时刻立足于群众之中,绝对不能脱离群众。这个典型的历史细节,在我们党的建设史上,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所以,在山东,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华民族最为困难时期,刘少奇同志,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高瞻远瞩,锁定解决山东问题的关键——关注群众、心系百姓的生动史实,就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在抗战时期刘少奇检查指导山东工作的地方,驻足当年曾经硝烟弥漫的沂蒙山麓,回望过去一度烽火连天的沂沭河畔,我们不难发现,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内含着心系群众这一朴素道理的沂蒙精神,她是那样的宝贵和伟大。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临沂考察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发扬革命传统,牢记为民使命,切实转变作风。今天,我们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应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真正实践好党的群众路线,要自觉地从党的光辉奋斗历史之中汲取营养,解决好自身精神“缺钙”的问题。
        总之,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我们全党学习的榜样。他的关于群众路线的光辉论断和生动实践,为我们今天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极为生动的范例;他的关于群众问题的光辉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性修养的极好教材。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须臾忘记自己的为民使命。
 
(作者系李建丰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