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逻辑(刘涛)
发表时间:2019-04-09 08:25阅读次数:次
中国精神的提出者、倡导者、践行者是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人民群众历来十分重视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内涵上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外延上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在改造自然与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时代化、地域化、人物化、事迹化的精神形态,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女排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等等。沂蒙革命老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山东沂蒙大地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一重要论断,赋予沂蒙精神以崭新的精神内涵和崇高的价值定位,表明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在内涵层面相互贯通
沂蒙精神内涵丰富,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首要内涵,是沂蒙人民鲜明的政治立场,沂蒙精神彰显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真挚情怀,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的宗旨意识和担当行为,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自觉热爱、全力支持、坚决拥护的真情实感,是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生动体现。爱党爱军这一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内涵层面是互通的,爱党爱军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从压迫之中解放出来、国家从贫困之中走向富裕为历史己任,自觉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利益、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家卫国和维护和平的神圣使命,始终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沂蒙人民在任何时候都坚持跟党走、听从党的召唤、始终与党保持一致,在任何时候都能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沂蒙人民具有胸怀大局、先公后私、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优秀品质,这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体现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自然情感,由爱党爱军的情感到无私奉献的自觉,是沂蒙人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无私奉献是爱党爱军的逻辑必然,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
沂蒙精神具有多重意蕴,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艰苦创业表现了沂蒙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改变穷山恶水、一穷二白生存环境条件,自觉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而大胆奋斗的韧劲和不懈努力的毅力,展现了沂蒙人民在艰难困苦面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面前,沂蒙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主现能动性的自觉意识;开拓奋进展现了沂蒙人民不甘落后、变革现实、革故鼎新、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光芒。开拓奋进是艰苦创业的必然要求,艰苦创业要求打破常规、敢闯敢试、勇于变革、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开拓奋进,正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
革命时期的爱党爱军、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改革时期的开拓奋进,贯穿其中的是无私奉献,构成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涵层面是相互贯通的,沂蒙精神正是中国精神在山东沂蒙大地的具体表达。
二、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在实践层面同根共生
沂蒙精神来源于沂蒙人民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火热实践,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火热实践正是中国精神产生的实践源泉,二者在实践层面是同根共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沂蒙精神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高尚精神的先进思想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实践主体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现实中的生动实践。
沂蒙人民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社会实践生活中涌现的先进英模人物及其群体,是沂蒙精神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的重要承载体,是沂蒙精神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沂蒙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既有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典型,也有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典型,这些先进典型是推进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英雄的杰出代表。沂蒙先进英模人物及其群体的出现,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沂蒙人民的命运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奋斗历程紧密相连,沂蒙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真诚、真情、真心互联互动,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极大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历史进入风雨如晦、曲折坎坷的峥嵘岁月,天灾人祸、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抗争、失败、再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顺时而生,沂蒙莒县人王尽美作为中国共产党山东党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共一大,1927年山东党员开始在沂蒙大地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火种,启发并唤起民众开展了一系列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渊子崖村英勇抗日的事迹、大青山突围的激烈战斗,书写了沂蒙人民抗日斗争的英雄史诗。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除踊跃参军奔赴前线外,涌现了众多英模人物,其中有著名的拥军支前模范代表“沂蒙六姐妹”;还有以李桂芳为代表的三十二位优秀沂蒙妇女,用文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里架起“火线桥”,使近一个团的战士顺利过河的英雄事迹;在敌人搜捕围困的严酷形势下用乳计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为抚养革命后代奉献了无私母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勇往直前的李家才运输补给“小车队”;称雄华东的朱富胜“担架队”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大地涌现了一批改造自然、学习文化、整山治水、发展生产、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20世纪50年代,高家柳沟村创办记工学习班,被毛泽东主席誉为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莒南县王家坊前村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毛泽东主席批示“这个合作社的经验也证明……发动社员投资,解决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是完全可能的”;以及被毛泽东主席批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此外,还有60年代前后的“南稻北移”,70年代的“南茶北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涌现了刘嘉坤带领的“九间棚”、王廷江带领的“沈泉庄”这些开拓进取、顽强创业的先进典型,以及“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胡玉萍、“沂蒙新红嫂”戚洪桂等一大批拥军典型。沂蒙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秉承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沂蒙精神,既深刻改变了沂蒙大地的面貌,又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在文化层面血脉互融
沂蒙精神生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中国精神的文化渊源是血脉相融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是山东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鲁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这是山东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沂蒙精神诞生在山东沂蒙大地,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沂蒙地区北部有齐文化熏陶,齐文化崇尚实际、讲究功利、富于变革;沂蒙地区西边有鲁文化浸染,鲁文化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崇尚道德、注重伦理、遵循传统;沂蒙地区腹地毗邻莒文化,莒文化讲究仁、义、礼、信,崇尚道德;更为重要的是,沂蒙精神在文化层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因子,这是沂蒙精神经久不衰的重要文化动因。而中国精神的文化渊源恰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这正是沂蒙精神生成的核心文化元素。
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体现了沂蒙人民“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体现了沂蒙人民秉承了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风貌。沂蒙人民具有宅心仁厚、纯朴善良、乐善好施、达济天下的优秀人文精神,这与儒家先师孔子孟子提出的“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认为“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特别是孟子提出了人民至上的“民为贵”思想(《孟子·尽心下》),这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一致的;孟子还表达了胸怀国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的思想,认为道德操守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精神,这些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仲弓、曾参、子贡、冉有等十三人都是出自沂蒙地区,沂蒙大地可谓人杰地灵,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孙膑、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刘勰、左宝贵等一大批军事、文学方面的著名人物都出自沂蒙大地,他们具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积极奋斗、不懈进取的精神风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奠定了沂蒙精神的传统文化根基,沂蒙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与中国精神在文化层面是根相连、脉相通、魂相融的。
四、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在价值层面角色共鸣
作为文化形态的沂蒙精神,其重要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山东沂蒙地区,沂蒙精神的力量经过有效传播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精神一样,彰显了巨大的振奋精神、塑造观念、改变行为的价值意义。
一方面,沂蒙精神为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提供了参照鉴镜。沂蒙精神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良性互动局面,我们党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自觉加强作风建设,自觉反对自由主义,大力加强革命的纪律性勇于纠正实践工作中的不足和错误,赢得了亿万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和政治上的坚决拥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建国以来,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战天斗地,取得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显著成绩,干部以身作则、群众积极响应,形成了和谐的干群关系,这为新时期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习近平指出:“革命时期我们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我们必须改进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牢牢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获得人民真心支持。”
另一方面,沂蒙精神为加强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供了重要教育素材。沂蒙精神彰显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毛泽东所说:“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已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沂蒙精神体现了沂蒙地区的干部群众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已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沂蒙地区的干部群众做到了毛泽东提出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新时期,沂蒙人民十分重视挖掘、整理、爱护和传承沂蒙精神的相关资源,诸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暨新四军军部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和印刷厂旧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抗大一分校旧址、山东战工会纪念馆、大青山战斗遗址等等,这些承载着沂蒙精神的地点、事件、人物等丰富内容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成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基地。
正如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沂蒙精神所体现的良好干群关系、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创新奋进的局面,沂蒙英雄模范人物所展现的高尚思想品德、崇高道德觉悟,其事迹感天动地,其精神光耀千秋,对于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五、以沂蒙精神的强劲正能量助力中国梦
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资源,沂蒙精神散发出的强劲正能量,对于破解经济市场化条件下中国精神话语资源的流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沂蒙精神的强劲正能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沂蒙精神表明沂蒙人民始终坚持爱党爱军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这是沂蒙精神熠熠生辉的根本所在,也是沂蒙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近代以来,地主阶级自救式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旧式起义斗争,资产阶级改良的尝试和革命的努力,都无力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创造了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所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
第二,坚持艰苦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沂蒙精神表明,艰苦奋斗是沂蒙人民的本色,是沂蒙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中国革命成功的精神动力;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的作风,艰苦奋斗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过时。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后又多次强调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邓小平也强调指出,“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江泽民完整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胡锦涛在当选总书记伊始就带领书记处成员,重访西柏坡,重温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第三,坚持大局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沂蒙精神表明,树立大局意识、坚持集体主义、放眼长远利益,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援前线,奏响了大爱无疆、大义至上、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奉献凯歌,这种大局意识,保证了党的领导的权威性和政策的执行力,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局意识就是认真执行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坚持推动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三大地区协同发展战略,坚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口支援新疆和西藏发展、振兴革命老区的战略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统筹安排,切实推进各地区、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充分证明,大局意识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沂蒙精神表明,以改革的精神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是沂蒙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的重要经验。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庄户识字班”等创新举措,特别是到建设和改革时期,沂蒙人民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新的发展成绩,为推进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制度革新、市场创业积累了值得大力推广的新经验与新做法,这充分证明了改革创新是沂蒙人民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深化全面改革、推动实践创新,是我们胜利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任重道远、创新没有止境,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改革创新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根本动力支撑。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的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力量“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资源。
(作者系临沂大学刘涛,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