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支前模范骆振英

发表时间:2020-03-10 08:16阅读次数:
       骆振英,1910年生,费县上冶镇古城村人。至今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用一腔热血为人民子弟兵养伤员,送情报,做军鞋,纳鞋垫,谱写了一曲巾帼英雄的奉献之歌。
       抗日战争爆发后,骆振英的丈夫任志明利用在上冶镇较开明的地主任长喜家看门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之后,她们家就成了敌后抗日武装人员的落脚点。区委书记王云、大个子李和小张等常到她家会合接头,还常有伤病员来她家养伤。有一次,有个姓王的同志负了伤,腿被小日本打了个洞,被秘密送到她家,骆振英怕汉奸入侵,整夜不敢合眼,一有风吹草动赶紧把伤员隐藏在早已准备好的地窖里。在封锁严密、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她天天用盐水给伤员洗擦伤口,把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饭菜留给伤员吃。经过骆振英的精心照料,没用一个月王同志就养好了伤,返回了大部队。
       骆振英为了给同志们更大的帮助,她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经常出入集镇,替同志们传递情报。当她的大孩子任庆吉长到11岁时,又将送信传情报的重任置于孩子的身上。虽然孩子小又有生命危险,但为了革命早一天胜利,她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孩子继承了父母胆大心细的优点,不管形势多么严峻,他总能化险为夷。有一次,他给区里送信,一个汉奸叫住了他,这个汉好奸长了一脸横肉,好似凶神恶煞一般。但小庆吉却临危不惧,沉着应付,汉奸没有看出破绽,只好把他放走。骆振英家的抗日行动引起了汉奸的注意,一个深夜,一伙汉奸突然闯进村子,多亏乡亲们提前报信并帮助隐藏,才使她全家没有落入虎口。
       骆振英的深明大义及对革命工作的积极和热情,使丈夫任志明消除了后顾之优,以更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抗日救国中去。任志明作战时勇敢,执行侦察时心细。一次为侦察敌碉堡的情况,他只身一人提着一个装满土块的点心盒子进入碉堡,又从容地出来。还有一次,他只身一人抓获了3名汉奸,还有很多威震敌胆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骆振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拥军支前中。当她发现有的解放军同志在寒冷的冬天里脚上裹着一块破布,有时穿着漏脚趾的鞋子,脚上的冻疮有的已溃烂化脓,决心为减轻同志们身体上的伤痛做些事情。于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分黑白昼夜,不管严寒酷暑,为革命同志做军鞋、纳鞋垫。由于用布太多,她专门做了一架纺车,用来纺线织布。她自己又纺又织再做,一个月能做四五十双鞋。由于满足不了需求,她又从全家的口粮中挤出一点,拿到集市上卖掉,换些面来,发动婶子大娘捐布出力,共同做鞋,这样一天能做十几双鞋,一个月至少也能做300双鞋。为此,蒙山县支前指挥部给骆振英记三等功一次。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沂蒙山区。当时国民党军队、“还乡团”叫嚣着把共党家属统统活埋”,所以上级命令任志明负责掩护革命家属向渤海方向转移。骆振英知道此事后,催促她的丈夫赶紧转移其他家属,别顾及家里,以大局为重。由于骆振英全家参加革命,“还乡团”早已对地们家恨之入骨,于是她带领老小8口主动跟随撤离大军,踏上了漫长的转移之路。一个小脚妇女,在漆黑的夜晚,怀中还抱着刚刚满3岁的小儿子,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紫荆关关口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她们只好回到一个叫老猫窝的地方。幸亏有个叫卜现顺的人把她们8人藏在一个暗洞里,才得以保全全家人的性命……
       新中国成立后,任志明被选举为蒙山县上冶镇第一任镇长。因丈夫工作更忙,家中根本没有时间照顾。骆振英为支持丈夫干好革命工作,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除了照料孩子们外,还要下地劳动。由于多年战争的原因,丈夫积劳成疾,不得不从心爱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上级组织考虑到他家庭的困难,准备让他到济宁疗养,并将全家迁至济宁,给孩子们安排工作,以方便生活。这件事被骆振英婉言谢绝了,她说:“当家的疗养本来就给国家添麻烦了,俺怎能再给国家添负担呢?”
       1964年老伴去世后,历经大半辈子磨难的骆大娘并没有消沉,没向政府诉一声苦,请一次功,而是默默地操劳着,一直把孩子拉扯成人、成家立业。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她的功绩,每月发给她80元的生活补助费,让她安度晚年。

(作者:姜召玉  任晓燕,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