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抗日历史概述(二)

发表时间:2021-06-14 13:50阅读次数:
       二、党政军民筑就铜墙铁壁
       敌后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严重威胁着日本侵略军的后方,这也迫使日军在侵占武汉、广州后,不得不转变策略,将其主要力量转向敌后战场,回师华北,疯狂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这样的形势下,为加强山东的抗日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决定派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115师一部到达鲁西地区。6月,其师部、随营学校、686团及特务团,越过津浦路进入鲁南。至翌年2月,相继攻克马头、孔庄、白彦等日伪据点,开辟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115师的到来,对坚持和发展沂蒙抗日根据地、整顿与发展抗日武装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整个山东抗日斗争的局面为之一新。到1940年底,115师从1个旅发展到7个旅,共6万人;山东纵队发展到5万人,编为5个旅,2个支队。山东抗日根据地也迅速扩大,建立起10个专员公署和79个县级民主政权。
       日军会师山东后,对以沂蒙山区为核心的山东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和疯狂“扫荡”,沂蒙根据地进入艰难岁月。至1941年初,日寇把60%以上的侵华兵力用来残酷进攻我军。从1939年夏到1943年底,日军在沂蒙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140余次,其中万人以上的“扫荡”29次,千人以下的“扫荡”和出扰,则每日皆有。日军还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用刺刀、警犬、手铐来镇压敌占区人民的反抗,用频繁的“扫荡”和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结合大规模的“蚕食”来摧毁我抗日根据地。在多次“扫荡”失败以后,又集中更多兵力,采取大纵深重重包围的“铁壁合围”战术,后来又发展为更残酷毒辣的“拉网合围”。
       根据地的抗日军民与侵略者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敌我军事斗争异常惨烈,战斗规模、斗争时间、参战人数、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尤其是1941年和1942年两次空前规模、空前残酷的冬季大“扫荡”,让抗日根据地军民经受了极度严峻的考验。
       1941年冬,敌人用5万重兵,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这是日本侵略军在山东使用兵力最多、时间最长,也是最残酷的一次大“扫荡”。日军先袭击山东纵队的领导机关驻地,后以精兵3万,在坦克、飞机的配合下,从四面八方猛犯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驻地留田一带,同时在沂河以东隐蔽强大兵力,准备截击我东移部队。我军识破了敌人的阴谋,罗荣桓准确判断、周密安排,组织人员分3路纵队,快速穿越敌人3道封锁线,进入安全地带,创造了沂蒙抗战史上有名的“留田突围”。敌人合围留田扑空,就分区合围、“清剿抉剔”,企图追踪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破坏我根据地。八路军在沂蒙人民的支援下,采取内、外线作战的方法,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经过马牧池突围、大崮山保卫战、留田突围、石岚伏击战、柳洪峪战斗、大青山突围、苏家崮战斗等150余次战斗,歼灭敌军2000余人,粉碎敌人的“铁壁合围”。但是抗日军民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八路军伤亡1400多人,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
       1942年后,日军在沂蒙山区反复推行第四次、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加紧了对根据地的“封锁”、“分割”、“蚕食”和“扫荡”。2月,日伪军万余人“扫荡”了沂蒙山区北部。5月至6月,日伪军2000余人轮回“扫荡”了沂蒙山区南部,全年千人以上的大“扫荡”达20余次。10月下旬,日军纠集15000余人,再次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拉网合围”,企图将抗日军民分割围歼。面对这种形势,各级党组织率领根据地军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针对日伪军“拉网合围”,八路军以突袭和攻坚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仙菇顶突围战、对崮山突围战、蒙山反封锁战,突破日伪军的包围。随后主动出击,拔除日伪据点,破袭敌人交通,并寻找机会在运动中消灭敌人,遏制了敌人的“蚕食”。但经过敌人连续的“扫荡”和大规模的“蚕食”,抗日根据地一度极端困难。
       反“扫荡”反“蚕食”期间,英雄的沂蒙儿女与党和人民军队团结一心,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根据地的每个村庄都成为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战时,群众严密封锁消息,坚壁清野,使敌人看不到居民,找不到物资,煮饭喝水都有困难;妇女、儿童站岗放哨,盘査行人;广大民兵向敌人展开地雷战、麻雀战、蘑菇战等游击战争,或配合主力部队伏击、袭扰敌人;各地建立了绵密的侦察网和通讯网;伤病员疏散在群众的家中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让日军彻底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沂蒙人民的无私支援成为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坚强靠山。富有革命精神的沂蒙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掀起了4次参军高潮。早在根据地尚未建立时,山东党组织就号召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掀起了第一次参军高潮。1939-1940年,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掀起了第二次参军高潮,费南县一次就有近1000人参军入伍。即使在1942-1943年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参军运动也没有停止。
       1944年根据地形势好转,群众信心倍增,掀起了第三次参军高潮,仅沂中县就有1496人参军。1945年,为准备大反攻,夺取最后胜利,根据地又掀起了第四次参军高潮,仅1月份鲁中根据地的沂蒙区就有8111人参军。为支持抗日战争,沂蒙人民毁家纾难、勠力支前。为掩护抢救伤员,沂蒙人民舍生忘死,乳汁相哺;为抚养革命后代,沂蒙人民不惜舍弃自己的子女;为抗击日寇,沂蒙人民村自为战,男女老幼齐上阵,同日军一人一刀浴血拼搏到底。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撑战争到胜利,涌现出了数不清的“沂蒙红嫂”,也出现了数不清的“抗日模范村”。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人民始终坚定跟党走,始终与子弟兵息息相通、生死与共,共同筑起了抵御外侵的铜墙铁壁。
       在严酷的斗争中,沂蒙抗战军民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无比的英雄气概。1942年11月,敌寇5000人合围博山东部的马鞍山,被围的我军一个排和敌人打了两天,给敌以重大杀伤。后来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刺刀、枪托和敌人以死相搏,最后全部跳崖殉国。1943年11月,鲁中我军一个连,在敌人飞机大炮猛烈轰击下,凭借险要地形,在岱崮山上战斗18天,牵制敌方2000余人,以伤7人亡2人的代价,取得毙伤日伪军300多人的胜利。这样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省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刘子超等无数英烈把热血洒在了沂蒙山区的土地上。
 
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