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抗日历史概述(一)

发表时间:2021-05-23 09:59阅读次数:
       沂蒙地区地处鲁中南,是联结华北、中原、华中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后,将山东作为侵华的重要战略基地。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寇,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八年抗战期间,沂蒙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寇无数次的“扫荡”,打退了土伪顽匪千百次的进攻,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一、抗战烽火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0月,日军大举侵入山东。英勇的山东人民奋起抗争,各地纷纷组织抗日力量,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抗战烽火燃起。
       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中共中央就向全国发表了抗战宣言,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沂蒙人民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各种抗日组织、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先后组建了沂水抗日救国联庄会、沂水抗日游击第一中队、兰陵国民抗日义勇军、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林郯费峄边区联庄会常备队等多支武装力量。郯城还自发组织起儿童抗敌后援会,采用写标语、发传单、印制小报、文艺表演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向社会募捐,慰劳前方抗日将士。
       1938年初,日军进攻沂蒙地区。1月14日,由泗水东犯平邑镇,该镇联庄会会长米栻民带领民众在八埠庄伏击日军,迫使日军撤回泗水,打响了当地人民抗日斗争的第一枪。4月21日,临沂城失陷,日军血洗临沂城,残暴杀害临沂百姓3000多人,并纵火焚城,犯下滔天罪行。为收复临沂城,保卫家乡,临郯联庄会组织5000多人进攻临沂城,誓与日军决一死战。但终因人少武器差,难以抵敌,被迫撤退、疏散。临沂大岭人董慕仲组织起十五六人的游击小组,先后在朱陈、探沂等地伏击日军,短短半年间就发展到300多人。1939年1月10日,费县东流村村民伏击沿临滕路西侵的日军,村中男女老幼齐上阵,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等同日军搏斗,打死日军官兵78人,吴恩庆等73名爱国村民壮烈牺牲。
       沂蒙地区的党组织加强对各种抗日团体的领导,组织人民群众进行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日寇大举侵入山东,在国民党军队溃退、日军立足未稳之际,沂蒙党组织相继发动和组织爱国民众成立多支游击队,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一时间,抗日烽火遍及沂蒙大地。在沂水、莒县、临沂、沛县、峄县、滕县等地相继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并组成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第十二中队、鲁苏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和第二总队等。这些揭竿而起的队伍大都使用的是土枪、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甚至是赤手空拳,但他们依然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为了装备自己的子弟兵,人民群众大力捐献经费和枪支,许多妇女拿出金银首饰和多年积攒的贴己钱,交给游击队,购买抗日武器。这些队伍尽管武器装备落后且数量严重不足,但是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抱定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信念,英勇无畏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他们攻城守地、扒路炸桥、割线骚扰,消灭了许多日寇和伪组织,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后来,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将各地的游击队进行改编整顿,建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并于1938年12月27日,在沂水县王庄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对分散于山东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实行统一建制,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山东纵队在和日伪军不断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战斗力日益提高。到1939年底,全军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日、伪军4.1万余人,收复县城和重要集镇20座。山东纵队的成立和发展,对坚持山东长期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