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抗战时期滨南地区的政权建设(下)

发表时间:2020-10-27 21:22阅读次数:
       一九四三年一月,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又攻打鄕城,我们组织根据地的民兵配合县大队、区大队日以继夜围攻醋大庄,把敌人紧紧缠在沐河沿岸。并对邳城西北的公路作了彻底破坏。战斗打响后,我们组织民兵抬担架送干粮。扛弹药。激战两天两夜,鄕城被我军攻克。这一仗打死打伤鬼子、伪军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对滨南根据地人民鼓舞很大,巩固和发展了整个滨南地区的抗战形势。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滨海军区部队在滨海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符竹庭同志亲自指挥下。解放了赣榆城,活捉了伪旅长李亚潘,全歼了守城伪军。但由于敌人第二天合击我滨海军区机关,符竹庭同志壮烈牺牲。符竹庭同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战斗一生。在滨南人民中威信很高。他牺牲后。滨南人民十分怀念他,以后在赣榆县马鞍山上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碑。
       为加强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保卫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一九四三年,山东军区从八路军主力部队中抽调了一部分干部,帮助组织和整顿地方武装。八路军一一五师特务营营长陈士法同志来到了临沐县,对县属武装力量。一支由当地民兵组织起来的“古贺大队”进行了整顿。编为一个营,下设三个连,命名为临沐县独立营。陈士法、铁瑛同志分别担任了这支队伍的军政领导。
       整编后的地方武装,増强了战斗力。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和蚕食,临沐县独立营配合八路军老四团开展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敌人大股扫荡,我们就避其锋芒,迅速转移:故人小股窜扰,我们就集中力量,包围歼灭。我们还采取了“咬一口”(即出其不意猛打一阵)、“斩尾巴”(放过大队吃掉后股)等战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来装备自己。
       这年秋天,独立营接到一份情报:从临沂出动了一个排的伪军,准备到边缘区一个村子去抢粮。我们独立营当即调动队伍,披着麦秆编的伪装,埋伏在临邳公路一侧,等敌人进入射程范围时,土枪、机枪、长枪、短枪一齐开火,战斗只用了二十多分钟。除有几个伪军跑掉外,其余的全部被歼。这次战斗缴获长短枪二十多支、轻机枪两挺、八八式手炮一门,手榴弹四十个,子弹二百余发,自行车、手推车多辆。待增援敌人赶来,我们的部队早已凯旋而归了。
       在保卫根据地政权的战斗中,地方民兵和区中队也发挥了巨大威力。平时,他们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战时,他们配合主力,英勇杀敌。他们用土枪、长矛、梭镖与敌人搏斗,用麻雀战、推磨战、蜂窝战狠狠打击敌人。一九四三年冬天,鬼子伪军二千多人奔袭沐河以东的南古庄。区中队得知后。会同八路军老四团的部分战士,抢先占领了沿河的高地。待敌人刚到河心。就集中火力猛打。有的鬼子连人带马倒在水中,打得敌人狼狈不堪,从而争取了时间,掩护了干部和农民的安全转移。
       春播和夏收季节,是敌人扫荡最频繁的时候。为了保卫根据地人民抢种抢收,我们中心区的民兵纷纷组织起来,集中到靠近敌占区的边缘村搞联防。他们拆桥毁路、切断电线、声东击西、佯攻据点,迫使敌人不敢出来。他们和群众一起抢种抢收,常常白天地里还是--片金黄的麦子,一夜过后,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
       在频繁的战斗中,民兵和区中队还摸索出了一系列对付敌人的办法。其中最有效的是就地取材,在石块上凿上眼,装上土炸药,制成石雷,埋在道路桥旁。安在门前窗后。地雷的神威,使敌人胆颤心惊,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胜利的信心。群众高兴地唱道:“地雷地雷开了花,庄头倒下了大洋马,鬼子的身子分了家,我们乐得笑哈哈……”
       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上级党还提出了“分秒必争,寸上不让"的口号。只要敌人在根据地设下据点,县大队、区中队、民兵就千方百计地把它拔掉。位于沐河以西的醋大月,是滨南抗日根据地的边缘村。敌人曾四次在这里安据点,都被我们赶跑了。一九四一年冬。伪军占了徐家贺城村,在村西南角一家地主的炮楼里建了据点。我们县大队和区中队民兵前去围攻,这个据点东北方向有障碍物,西南面又是一片开阔地。队伍靠不上去。激战一天一夜,进展不大。后来我们总结了经验,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抓来几只大公鸡,在鸡毛上浇上火油。点上火向敌人的据点扔去。被火烧着了的公鸡乱飞乱跳,据点内到处起火,敌人又怕又慌・我们借机冲锋,赶走了敌人,拔掉了这个钉子。
       在反扫荡中,上级党提出了《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号召,遇到敌人大股扫荡,我们政府各级机关干部就化整为零,坚持和群众一起反扫荡。一九四三年夏的一天夜里,我接到军分区一份情报,鬼子、伪军二千多人已陆续向沐河边聚集。军分区分析了敌情,估计敌人是要搞所谓“拉网陟术”,扫荡的目标是临沐县。当时县委机关和军分区都在这个包围内。军分区作了反扫荡的部署,我们立即决定分散行动,跳出包围圈,和群众一起进行反扫荡活动。我和四、五个同志一起乘着黑夜突出了包围圈。第二天天弗,敌人果然从外向里缩小包围圏“收网”,但我们军队、干部和群众都按计划突围了,敌人兴师动众只撒了一张空网。
       在那艰苦的年代里,根据地的群众在对敌斗争中也得到了锻炼。在滨南根据地,人民群众时时处处注视着敌人的活动。儿童团员手持红缨枪站在路口,盘查行人。庄外锄地的,村头卖饭的、坐在大树底下纳鞋底的,都有我们设的暗哨,一见可疑迹象,立即上前盘问。有次,口寇准备扫荡,事先派了一个特务,装成哑巴混入我根据地,企图刺探藏粮地点,很快就被我们识破,将他抓住了。
       在武装保卫根据地政权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了到敌占区去建立地下政权。沂滨区(敌占区)的李家石河,离伪乡公所马家石河不到三里地。这个村的李明松,是我们的支部书记,公开身份是伪村悦。敌人一有动向,他就派交通员朱应征,装作卖菜,到根据地来送情报。在地下党领导下,我们还秘密地建立了武装力量,武工队员们依靠我们地下党的领导,白天监视敌人活动,晩上割电线,填封锁沟,还深入到伪军炮楼里去做工作。特别是青纱帐起来以后,根据地的各级干部纷纷到敌占区去,通过地下党组织,在敌人的眼皮下活动。妇救会干部常常戴上耳坠子,装上发髻,挎个小花包袱,打扮成走亲戚的样子传送情报。民兵们围住据点,用喇叭给炮楼里的伪军上政治课。有时还把伪军的家属请来,让她们喊话:“孩子他爹,你不要再为鬼子卖命了,赶快奔暗投明回来吧!……”强大的政治攻势,对分化瓦解放人起了很大的作用,有的伪军听了宣传,第二天就回到了根据地。
       在敌占区内,我们的地下党组织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和临沂城一河之隔的九曲店,就控制在我们手中。到了一九四三年,民主政权又有了更大发展,滨海专署在滨南地区的几个县成立了滨南行署,我也从临泳县调到行署担任了行署主任。
       日寇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对根据地大搞经济封锁,妄图把我们根据地军民饿死困死。日寇的经济封锁,给根据地军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少地方缺吃少穿,部队的供给有时连“穆子煎饼就糊盐”都难以保证。
       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政府和军队的供给,是摆在抗日民主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滨南地区广大军民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咬紧牙关,渡过今后的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根据地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行动。他们在炎热的夏天,开荒种地;在寒冷的冬天,挑担贩盐;白天养猪种菜,夜间纺线织布。我们行署机关还开了一片荒地,种了一块棉花试验田,没有水浇,我们就打井;没有肥料,我们就背起筐来拾粪,亩产皮棉达到四、五十斤。八里巷有一块洼地,十年就有九年遭水淹,一九四四年春,临沐县财粮科的同志到这里,和当地农民一起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水利建设。通过新挖的渠道,把积水排到了沐河里,战胜了涝灾,当年就多收粮食四十多万斤。我们认真总结了这些经验,又组织各县干部、群众前来参观,有力地推动大生产运动的迅速开展。
       此外,我们还和县,区、乡干部一起,深入到每村每户,发动群众摘生产,帮助群众订安家计划”。让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劳力、牲畜集中起来,组成互助组,有人出人,有牛出牛。有农具出农具,相互变工种田。当时农民称赞互助组说:“互助好,互助好。多打粮食少不了。你帮我来我帮你,大伙有饭吃,部队有供给。有饭吃,有供给,打败小日本,迎来好日子。"
       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各村庄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岌山区有个王殿倍,他兄弟二人很会种地瓜。他自己在地头搭了个棚子,白天蹲在地里摆弄庄稼。收获的时候,他们的地瓜最大的一个就有九斤多重,被誉为“地瓜大王”,被评为临沐县和行署劳动模范。王家贺城村贫农王松山,植棉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管理经验,亩产皮棉超过了一百斤。被评为临沐县的劳动模范。夏庄有个陈大娘,积极带着村里的妇女纺线织布,她一个人一夜就能纺一斤棉花,被评为纺线模范。从敌占区讨饭到根据地来的农民刘兴义,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也当上了劳动模范。
       对于这些在大生产中涌现的劳动模范,专署、行署、县、区都非常重视,年年召开劳模大会,给他们披红戴花,奖励给他们耕牛,农具,组织他们到处介绍经验。行署和县还举办实物展览,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这些做法,大大地鼓舞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在当时农业生产条件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滨南地区的高粱亩产近三、四百斤,小麦亩产二、三百斤,谷子亩产四、五百斤。
       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加快了根据地的建设。人民政府还办了压花厂、造纸厂、卷烟。厂,沿海地区办起了盐厂。大的集镇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小村小店成立了供销组,集市贸易非常活跃,政府加强了工商管理工作,制定了贸易税收政策,促进了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的物资交流,根据地通用的“北海币",价值稳定信誉高,同敌占区物价飞涨,伪币贬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部队和县、区机关的粮食供应半粗半细,每人每天还有五钱油、五钱盐,一斤菜,每周有半斤肉,能吃上肉饺子。部队的指战员冬有棉衣,夏有单衣,牙刷、牙粉、毛巾、肥皂,样样都有,会吸烟的每月还发给一条纸烟。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还有两元津贴费。根据地军民的幸福生活,深深吸引了敌占区的老百姓。不少人跑来参军入伍,也有不少人跑来逃荒讨饭。民主政府开展了“一把粮”活动,各家各户都拿出一把粮食,救济那些来根据地讨饭的敌占区人民。
       人民政权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翻身解放的幸福,人民群众把民主政府看成自己的命根子。这种在斗争中结下的生死相依的血肉关系,是永恒的,也是任何力量都难以打破的。
       我们的干部时刻都想着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呕心沥血为人民办事。岌山区委书记刘继忠同志,在战争中受过伤,是个二等残废,又有肺病。担任区委书记后,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发给他的细粮他都让给了别人,只要有一双粗布袜子,他就再不领第二双。有一天晚上,他抱病到一个庄里去动员参军,在回来的路上犯了病,跌倒在地,怎么也站不起来,他吃力地爬了几里路才回到住的村子,第二天照常工作,被评为临沐县的模范工作者。蒋介石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时候,他告别了正在怀孕的妻子上了前线。孩子生下来后,他还没顾得回去见一见,就在战斗中牺牲了。为了表彰他的事迹,上级党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钟山区委书记王振国,白天在沐河东岸根据地工作,晚上就到沐河西敌占区搞政治攻势。常年累月,来回趟水,浑身生了疮,又缺医少药,最后倒在了沐河岸上。蛟龙区干部张建华,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的干部为着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人民群众也拚出性命来掩护我们的干部。一九四五年春,滨南行署的同志在蛟龙区动员群众反扫荡,住在蛟龙湾村李大娘家里。一天拂晓,二百多名鬼子和伪军包围了这个村庄。李大娘听到外边有动静,开门一看,门外有两个鬼子,正端着明晃晃的刺刀走来。她急忙转身,砰”地一声把门美上,一面用力抵住门,一面大声吆喝:“孩子们!快起来啊,快起来啊!”在屋里住的干部一听喊声,知道发生了情况,立即从窗子后面跳出去。门外的鬼子用枪托砸开门,冲进了院内。当他们看到干部们已经撤走时,气急败坏,用刺刀杀死了李大娘。当天,我们的部队赶走了敌人,我和行署的同志们一起到蚊龙湾村,专门为李大娘举行了追悼大会。象李大娘这样为营救我们党的干部,不惜牺牲个人的事例,在滨南根据地数不尽说不完。有一次,减租减息工作队有位女同志住在一个大嫂家里,鬼子和伪军突然进了村。这位女同志想转移已经来不及了。房东大嫂立即给她梳了头,挽上发髻,又给她换上一双花粧等让她坐在地上摊煎饼。伪军进屋后通问大嫂,
       “这是什么人?”大嫂十分镇定地回答:/是我妹妹。”奸猾的伪军,用刺刀把那位女同志脑后的假发髻挑掉,拉着就走。那位大嫂情急生智,急忙上前一步,掏岀五元钱塞在伪军手里。那个伪军笑了笑,转身出来,操着鬼子的腔调对鬼子说:“一个城里的学生。”
       在生死关头,人民群众不怕流血牺牲,掩护我们的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我们就象对自家的亲人一样,他们自己舍不得吃的白面馒头,送给我们干部吃,他们自己舍不得用的东西,拿给我们干部用。我们出去执行任务,房东就烧好开水,備好铺草,等我们回来休息。在滨南根据地,真是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广
       滨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受了考验,战胜了困难,一天比一天壮大,一天比一天巩固。战争节节胜利,生产蒸蒸日上,医药、卫生、教育、文艺都搞得生气蓬勃。民主政府吸引了各阶层一切愿意抗战的人们,各种人材都汇集到根据地来。我们聘请了当地一些知名的中西医大夫办起了行署医院,任命西医专家王正甫为院长。医院不仅有内科、外科。还能做一般手术。行署驻地建立了中学,大的村庄开办了小学,贫雇农的子女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还将过去的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京剧团,经常下乡演戏。
       在滨南根据地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已经绝了迹,群众家家粮食自给有余。社会秩序安定,许多村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军烈属地位很高,年年都能得到政府的慰问和优待。群众性的参军参找活动非常热烈。临沐县戚贤庄雇农戚大哥,家里有老婆还有七个孩子,人口多,土地少,生活比较困难。可是村里动员参军时,他坚决报名,还一再对干部们说:“八路军是明们自己的队伍,我们家再困难也得去,起不走日本鬼子,就没咱出头日子。”夏庄区有一个陈大娘,有四个儿子,第一次动员参军,她送走了大儿和二儿,后来两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第二次动员参军,她又送三儿和四儿去报名,经村干部们再三劝说,她才同意留下最小的一个在身边。一九四五年,她三儿子负伤后回到了家乡,陈大娘又将最后一个儿子送到了部队。有些青年为了参军打鬼子,一再延长婚期。当时欢送青壮年参军的场面真是热闹非常,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入伍的青壮年又戴花,又骑马,。有的还坐着轿子。识字班、儿童团边扭秧歌边唱:
送郎送到大门外,
一出门就看见张灯又结彩,
奴有心挽手把郎哥送,
又听见军号响司令员来。
送才郎送到了十里亭,
一队队小英雄勇敢出征。
奴盼望郎哥立功来喜信,
为人民保国家万古留英名。
       滨南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始终巍然屹立,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寇投降后,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一九四六年,滨南同滨北、滨中地区合并,成立了滨海地委(直属山东省委领导),谷牧同志任书记。在滨海地委的领导下,滨南解放区的军民团结一致,英勇奋战,又投入了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去。




(作者:刘白涛,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