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游击学校(上)

发表时间:2020-07-27 08:28阅读次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所活跃在鲁南地区的战时游击学校。这所学校创立于一九四一年春季,原名叫滨海中学,到了秋季,即发展成为拥有四、五百人的中等学校,分中学和师范两部。翌年,根据党委决定,滨海中学和原在泳海地区的沐海中学合并,师资和设备更加充实,规模也大大扩大了。一九四四年,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学制改变,中学班为二年毕业,师范班三个月或半年毕业,与此同时,还办了一期半年毕业的艺术专科。一九四五年,,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滨海行署下辖的滨中、滨北,滨南三个专署,每个专署都成立一处中学,而原来的滨海中学,则改为调训在职干部和培养新干部的学校,并更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同时,分出部分干部、师资力量,在临沂成立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山大附中以后在撤离临沂时,改为滨海师范,接着,滨海师范和滨海建国学院再次合并,改称滨海公学。这是一所多科综合性的干部学校,内设地干(地方干部)、丁,矿,合作、会计、教育等专业以及中学和师范两部,共十二个大队,约一千余人。一九四八年一月,学校奉命停办,教职员全部转入华东大学学习。同年十月,党委又决定在滨海地区恢复滨海中学。翌年秋季,滨小改为滨海乡村师范,一九五〇年二月,迁校临沂城南关,定名为临沂师范学校。从此,学校转变成为正规的中级师范学校。
依靠群众办学
       作为一所游击学校,滨中(包括后期的建国学院和滨海公学等,下同)是没有固定校址的。它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紧紧依靠群众办学,和广大群众风雨同舟,结成了血肉相联的关系。在战争环境中,随着敌情的不断变化,学校得经常转移,有时十几天一转移,有时一天两移,我们的校舍真可说是“广厦千万间",在滨海广阔的土地上,到处书声琅琅,弦歌不辍。
       学校每转移到一个新地点,各队,各单位,就根据事务人员指定的地点,秩序井然地号房安家,一般每一家或两三家住一个最小的建制单位——班或组,这样便于开展活动。师生一到住所,首先向房东进行慰问,洽商借铺草,打地,铺,摘门扇,架木板。黎明早起,替房东扫院子,担水,取柴,如值农忙,则统一布置先帮助干一定的农活后再上课。在学校转移之前,各班组都向房东交点清楚所借用的物品,损坏的进行赔偿,里里外外,扫除一新,为房东担下用水,然后向房东告别。因此,学生和教职员跟群众的关系亲密无间,如同家人。
       记得一九四三年鬼子大扫荡时,学校以小组为单位,向四面跳圈突围或择地隐蔽,有五个女生被敌人尾追至莒南东南角的一个山岭地带,正在危急时刻,一个小村的妇救会长对她们说:“没法子,眼下您要听我的,我叫您向哪隐蔽,您就向咖隐蔽,咱可是一家人啊!”这样,她白天带着她们转山沟,晩上就回来做饭,三天以后,鬼子撤离,她们帮助大嫂做了些农活后,平安回到学校。
       还冇一次,学校三个教职员分散隐蔽在一个村子里,正在做饭,忽然敌人进村,房东是个民兵,见此情况,便沉着地对他三人说:“快随我到后山隐蔽,敌人胆敢来找死,就不能叫他们活着回去,你们要看我眼目行事。”于是他们提着枪,越墙奔向后山的中峰隐蔽起来。时近黄昏,鬼子出动一个小队上山搜索。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他们开枪打伤两个敌人,民兵还大声喊,“不怕死的就上来,领花生米吃。"这时,敌人从右侧向山顶上绕,企图从后面袭击他们,他们四人向村内打了一排枪,随即转移到村东高地上,观察动静。村里敌人听到枪声,又派出一个队向后山猛扑,和原来那个小队遭遇,发生激战,等到弄清情况后,已经打死五人。事后,房东对三个教职员说,“说实在的,要不是因为你们人地两生,怕岀危险,我早就单身转移,到东峪子找自己的乡亲去了。”
       由于我们坚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些保守思想较严重的老中农,也受到教育,而主动帮助我们。有一次,学校住进一个二百多户的大村子,正值农忙,需要帮助群众干活,但缺乏工具。该村有一户老中农,家里农具很多,就是不肯向外借。我们了解这一情况后,使派一个班去偕他干活,在家里替他打水、扫地,照看小孩、烧火;到场上,帮他扬场、'垛垛、堆糠,把扬净的粮食给他往家扛。那个老农感动地说,“同志们快歇会儿,喝点水,你们真好,干活利落。我没有别的,就有点家具,您需用什么,尽管来拿。"
艰苦奋斗的生活
       战争年代,由于敌人的封锁和破坏,学校的物质条件是很差的。但广大师生遵照党的教导,发扬了高度的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上级规定,学校的教员供应全是细粮,夏发单衣,冬发棉衣。实际上,当时根本没有细粮供应,大家只能和学生一样地吃移子煎饼和地瓜干,能吃上小米和高粱就很不错了。那时,小米就是保健粮,病号饭一般是小米稀饭,遇上方便时,才能批点白面吃。为了不麻烦群众,学生领来高粱,就把它碾成米,煮着吃,大家戏称它为“珍珠饭"。在条件好的情况下,每月能吃上一两次面饭,包饺子或者煮面条。所谓饺子,也不过是青菜,很难见到点肉。那时,蔬菜极端缺乏。大锅菜,一般是熬菜汤,一组只能分到一小盆,不够吃,就往里加盐,有时缺菜,就干脆炒盐粒吃。如果哪个学生从家里带点咸菜疙瘩,就成了难得的珍德,必得邀请同学相知前来品尝,粥少僧多,在欢笑声中,咸菜便会瞬息净光。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没有青菜吃,学校发动学生上山挖野菜,一次弄到五、六百斤野芥菜,以此欢渡佳节。战争紧张的时候,学校发给每人一至三斤面制大饼,切碎晒干,当作行军粮,师生们非常珍惜地保存起来,只是在行军途中,偶尔拿出点来解解馋。
       在滨海公学时期,学校由暂时的稳定又转向流动方式。那时,规模大,人数多,一住下就占几个村,政府除发给粮食和衣物外,其它都得自己设法解决。这时,学校便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组织学生轮流从事开荒种菜,开石膏矿、运盐、运输、织布、修海堤等活动,把收入的东西和钱,作为生活和学习费用。
       在衣服被褥方面,只是重点补充,做到衣能蔽体、鞋能护脚就行。有时领下几件衣服,不够分配,就优先照顾原籍为外省区的同志,当地的,尽量向家里要点。发的衣服常常是有裤无褂,有棉无单。至于盖的,《布被十年”是常事。入夏之后,每人一件蓑衣,一顶苇笠,就是上等衣着了。它既能遮雨遮阳,又能铺着睡觉,敌机一来,披着蹲在地上,又是很好的伪装。另外,每人发给一个挎包,盛讲义文具,教员的参考书,也全装在里面。
       学校的教职员是没有工资的,每月发给津贴费二元五角,这点钱,稍买一点东西就花光了。有的连烟火也没钱买,烟斗烟包长期闲置无用。师生们多年没有挂过蚊帐,大家说:“怕住三界首,喜宿大树凉庄。”因为前者蚊子特别多,而后者却没有一个蚊子。
       学校的设备非常简陋,全校没有一只钟表,物理教师制做了一个带有刻度的圆纸片,中间插一大针,以当地的经纬度和大针在纸片上投影来计算时间。一九四四年学校好容易添置了一只闹钟,在一九四七年的战争中又丢失了,与此同时,还丢失了一架仅有的二镜头显微镜。此外,学校只有八箱存书,几架汽灯和一套幕布而已。
战时的组织与教学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滨海中学采用了机动灵活的组织形式。校部除校长外,设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一人,做具体工作的四人,分别处理教务,会计和事务等工作。校部实际上是个大队部,所有教员和政工人员直属其领导。学生以中队为建制单位,每个中队设政治指导员和队长各一人,专任教员一人,每个中队为一百二十人,分三个区队,区队又分班组,区队长和班组长,都由学生兼任。平时,各队分别进行学习活动,指导员,队长和教员统一掌握自学和讨论,每隔两三天,按指定地点集中听新课。一九四五年改为建国学院之后,按学科分为大队,各大队仍设队长,政治指导员和专科教员,并相对地增强了各专业大队的独立学习活动。各专业大队人数不等,少者五、六十人,多者百余人。
       学校上课是采取大课制,每课二小时,中间休息十来分钟。上课时,没有固定的课堂,一般是露天上课。冬天,选择在向阳背风的北墙根,既暖和,又安静,同学们称之为“暖气”,春秋温暖季节,则选择在宽敞的农家场园,河滩或崖坡草地,学习的“黄金季节”是夏季,这时青纱帐起,敌人一般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骚扰,学习环境相对安定。这时,课堂一般设在沙明水净,树木葱茏的河滩上,找一棵大树,挂上一扇农家黑门板,教员就讲起课来。同学们围坐在树荫之下,随树影转移,微风徐来,神清气爽,个个聚精会神地听。他们常常逾时不辍,索性把一大节课连续讲下来。休息时,大家濯足情流,恣情歌咏,别有一番乐趣。因此,这个时期的学习进度最快,往往完成全年教学计划的大部分。
       滨海中学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工矿专业的学生,曾参加过日照海岸挡潮坝工程的修建,并学会了驾船、捕捞等技术。他们还实地勘察发现不少有价值的矿苗,研究了很多矿石的成分,性质和实用价值,特别对高岭土的性质和烧制工艺,做了较详细的试验和探讨。会计专业和合作专业,经常参加和自己学科密切相关的实际工作,为了帮助农村变工队计算较复杂的变工账,他们创制出较实用的变工账计算公式。师范班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占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在实习中,他们把学过的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密切运用到教学实践,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轰动一时的“庄户学",就是由滨中师范部一个姓张的学生,在莲子坡村小学教学实习中,创造的一套学习和生产密切结合的经验,由上级总结推广的。艺术专科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美术、戏剧等基本理论的同时,进行了各种实践活动,如配合战争和各项政治运动,绘制宣传招贴画,组织歌咏队和演出戏剧和曲艺等。他们在创作和演出中,学生既当导演,又作演员,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为了使演出经常化,他们还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其它一些基础文化课,也都紧密联系当前的斗争形势和任务来进行,如讲地理课时,师生们绘制了一张苴幅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形势略图》,在一些大型会议和群众集会场所进行张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起义伪军看过后,更增强了参加革命的信念。历史教师为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历史知识,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自己编写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史》和《近百年史》的讲义等。语文课,则选读毛主席著作和当时中央颁发的重要文件。

(作者:卢兼三,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