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合法币:抗战初期北海市与法币等值流通
1937年10 月,日本侵华的战火在齐鲁大地蔓延。在中共中央洛川会议提出的“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争”[3]指示下,山东境内各地党组织迅速响应。利用日军立足未稳而国民党势力逃离的有利时机,领导群众举行武装起义。1937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制定《山东抗日武装起义十大纲领》,提出“要保卫山东,就要组织山东抗目游击队”,“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起来参加部队,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吸收积极分子参加部队”。[4]到1938年底,山东党组织领导了数十起的抗日武装起义,以武装起义为发端,在山东胶东、鲁东南、清河、鲁中、湖西、鲁南、泰西、鲁西北、冀鲁边等地陆续建立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5]这些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政权初步形成。此时,日本对革命根据地的残酷掠夺导致地区经济混乱,国民党势力的逃离造成法币体系信用下滑,这给中共坚持敌后抗战带来极大的财政困扰。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银行来对根据地经济、金融、财政进行整顿。山东的共产党人认识到发行货币的急迫性,“发行票子,是我们一搞财经工作就要遇到的问题,一建立政权就要办的事情。”[6]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金融市场异常混乱。虽然山东抗日根据地内有津浦线、胶济线,交通运输便利;地处渤海之滨,粮食、花生、棉花、渔盐油等物产丰富;且胶东等地区盛产黄金,外汇兑换便利。但是日本侵占山东后,山东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在抗战初期,山东各地的货币金融状况极为紊乱,既有国民党金融体系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的法币,“不敷流通,不能兑现”;还有韩复榘利用民生银行发行的民生票;此外还有一些商号趁机发行的纸币,“虽经取缔,有的还在暗中流通”。[7]这其中,以法币流通范围最广,信用也最为稳固,但法币以元以上的大钞为主,致使市场上辅币奇缺;并且由于战争的影响,法币现钞供应断绝,民间商贾巨富又不断地携法币外逃或将法币掩蔽,致使根据地内货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交易需要。1938年2月,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在北平宜告成立,并在山东、河北、河南以及青岛、天津等地设立分支行 25 处,发行伪“联银券”作为“国币”流通于济南、青岛、北平、天津等沧陷区。[8]到1940年左右,日伪成立的银行有二十个,构建起了庞大的金融网络。大量印制伪钞攫取战略物资。[9]面对这种情况,1938 年秋“胶东民主政府为调整市场金融,适应环境需要,即开始发行北海票。”[10]北海币在发行之初,定位便是辅币,是在法币面额较大、现钞供应不足的情形下满足群众小额交易使用货币的需求。北海银行“对发票子一直是很慎重”,在开始“只印发辅币,壹元以下的。这时北海币不够用的,有的县还以收入为后盾,印发少量地方流通券,也全是辅币。”[11]北海银行初创时期,人员较少,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内部机构不健全,货币信用不完善,使其流通范围存在很大局限。北海银行成立时原计划募集资金 25 万元,实收资本金仅仅为 10.1 万元,不及计划的一半,而发行的北海币也只有 9.5 万元,[12]'“票面有壹角、贰角、伍角及壹元几种”。与之相较,法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政府进行无限法偿,在群众中威信虽因国民党政府溃逃一度削弱,但依旧是根据地内最为有力的通货。北海银行为了打开局面,扩大北海币的流通范围,稳固货币信用,宣布北海币为“通用货币,与法币等价流通,随时可兑换收回”。 [13]
(本文作者:钟钦武 原载于:《联合·排斥·抵制·接收: 北海银行对法币政策转变的历史考察》 未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山东省银行保险业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沂蒙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银行业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保险业培训、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