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和革命历史资源走向现代化教育的思考(下)

发表时间:2021-07-28 15:10阅读次数:
       作为立足红色圣地、传承革命精神办学育人的高等学府,延安大学有着光荣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在承担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时,亦不甘落后,在实践中探索最切合革命老区教育实际的育人道路,努力创新融汇多种资源、彰显地域特色的德育新模式。
       (一)凝练思政课立德树人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矛盾是课程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同学生德育发展规律相衔接的关系问题。虽说我们的统编教材是专家编写修订,并经中共中央审定的体系严谨、结构完整、难易适度、相互衔接的一整套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较强的育人思想体系,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堪称教材编写的典范,然而,这样规范性、科学性的德育理论体系,要面对的是千变万化、活泼生动的年轻学生,还是处在时代变迁、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新青年。把握其德育发展基本规律,推动其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选择。中央提出的思政课教师要实现“两个转换”的要求,是解决这一重大选择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必然结果。
       凝练思政课立德树人理论体系,就是变“教材体系”为实际操作的“教学体系”,在这方面很多高校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专题教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模式。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高校的专题教学主要还都是从课程理论体系入手,所凝练的还是教材所体现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没有打通教材体系本身潜在具有的育人命脉--那就是贯穿整个教材体系,遵循大学生德育发展规律的道德培养精髓。这个精髓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践行四个层次逐步深化,通过各门课程特别是教材体系表现出来。所以,实际教学活动就要深人挖掘这个精髓,形成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立德树人新的理论体系,这也为第二个转换,即由“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一素质体系”转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基础条件。
       (二)创新融入红色资源的多种渠道
       红色资源是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无形资产,特别在今天这个物欲膨胀、思潮纷杂的年代,充分挖掘革命历史所留传下来的英雄事迹、革命旧址所遗留下来的精神风貌、革命场馆所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是思政课教学活动最值得努力的方向。延安大学在长期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革命老区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的授课体系,彰显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魅力。然而,授课体系的建立仅仅完成了红色文化进课堂的第一步,面对今天信息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手机平台正日益挤占青年学生传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时间,如何吸引学生关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并进一步探索有生机、有魅力、利教学、重效果的革命历史教育模式,开拓多种红色资源融人思政课程的渠道,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使命和责任。
       创新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传统的红色文化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解、案例引入、视频播放为主,没有脱离教室的硬性束缚、没有离开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挖掘历史的资源价值。延安丰富多样的革命场馆资源和传承已久的红色文化精神,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采取多种新颖的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重点在于改变教师为主的知识讲授模式,通过整合过的德育理论体系,编辑成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的实践培养手册,还要积极建立网上宣传教育平台,依托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圣地红网、微信空间等新媒体作为载体,构筑全天候、宽领域、多样式的红色文化育人新机制,从校园文化大环境上营造传承经典、弘杨优秀的氛围。
       (三)在实证研究中探索新的突破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化教育的新途经与新模式,必须尊重思政课具体教学实践,从宏观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微观课程教学体系与学生德育规律相联系入手,在实证研究中探索相互衔接与配合的突破口。延安大学近些年来分别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等领域的实证调研,采用调查问卷与案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科学抽样或者全覆盖的形式,对校园中的社会思潮、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青年教师的素质状况、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以及教育媒介可接受程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收集到了一手的资料,能够科学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
       通过实际调研,结合多年课程教学与学生工作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青年思想状态,是传承优秀革命精神、弘扬先烈革命传统的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从多个渠道打造健康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以及不定期举办的红色文化主题讲座等形式,产生主阵地效应,使学生在亲身感知中自我思考、明辨是非,推动其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并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

(作者: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军 郝琦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