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实践和创新(下)

发表时间:2021-07-26 08:58阅读次数:
       二、沂蒙精神: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
      在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和人民军队来到蒙山沂水,出生入死、喋血苦战,用生命和鲜血守护着老百姓的家园,人民群众有了生存权;在党的领导下,沂蒙老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实行民主选举,人民群众实现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实现减租减息,进行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实现了经济上的翻身解放;开办文化夜校和“识字班”,组织农民学习文化,人民群众实现了文化上的翻身解放。这些丰富具体的为民爱民实践,使人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点燃了他们爱党爱军的极大热情,坚定了他们义无反顾跟党走的决心,为沂蒙精神的生成筑牢了根本基础。
       在艰难的革命岁月中,沂蒙人民之所以会倾其所有甚至牺牲自己,拥护党的领导,支援人民军队,支援革命战争,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力量之源,以保护人民、服务人民为基点,深人开展群众工作,有效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汇聚成了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全区42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至今让人动容的英雄群体,沂蒙人民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历史告诉每一个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广泛、最牢固、最深厚的工作基础和力量源泉,夺取战争胜利、获得执政地位,离不开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人民群众。
       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各个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党组织,诚心诚意为了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党高度信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演绎了一幕幕军民团结、克敌制胜的历史话剧,铸就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党政军民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战争年代,山东沂蒙根据地党和军队的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官民不分、军民不分,亲如一家从普通党员到高级干部都吃苦在前,遇到危险在前,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一切。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等六万多革命先烈英勇献身,血染沂蒙,长眠齐鲁大地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的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高尚品德,忠于人民的高风亮节,深深感染和教育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解放战争时期,全省只有4000多万人,其中青壮年2000多万人,参加人民解放军的民兵、青年就达95万人,参加支前的民工1000多万人次,出动小车146万辆,担架43万副。可以说,山东的每一块抗日根据地、每一个解放区,都书写了党与人民、军队与老百姓血肉相联、鱼水情深的感人诗篇,都有舍小为大家、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支援革命战争的英雄群体
       三、沂蒙精神: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
       沂蒙精神在党同人民的密切联系中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发展。江泽民、胡锦涛、曾庆红、贺国强、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先后来临沂视察,都对沂蒙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1992年7月,江泽民到山东临沂视察,欣然写下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199年1月,胡锦涛到山东临沂视察时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临沂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临沂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2011年6月19日,李长春来临沂调研时指出:“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展现和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光辉精神财富,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深入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沂蒙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赋予新的使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和贫困的自然条件,临沂人民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贫困宣战,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的创业精神,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彰。三年困难时期,1964年临沂地区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地区。在天灾人祸最严重的1960年,沂蒙人民自己饿着肚子,却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向国家交纳的粮食不论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年年第一。这充分体现出沂蒙人民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优良传统,体现出他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临沂人民修建了被称为艰苦奋斗丰碑的沂蒙公路,建成了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改变了“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历史,在全国老区中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电通电话。1995年在全国18个重点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非典灾难临沂提供北京的血液占全国支援北京总量的49%。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人均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奇迹”,形象提升的“文化奇迹”,无不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进入新世纪,临沂又建起了江北最大的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使临沂成为鲁东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2008年底,临沂和浙江义乌等5地市荣获“中国市场名城”称号。临沂在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还涌现了王廷江、刘嘉坤、周连奎、赵志全、朱呈镕等一批改革开放的弄潮人,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这些数不胜数先进典型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 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发扬光大。
       200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山东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确立并实施了“村为基础、整乡推进、统一规划、产业开发”的扶贫工作模式。临沂市按照山东省“村为基础,整乡推进,统一规划,产业开发”的工作思路,制定了10年扶贫开发规划,在全市确定了54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分期分批实施,每期3年,扶持18个乡镇。2003年以来,临沂市县乡三级联动,组织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共帮扶贫困村2300多个,投入资金3.2亿元,帮助新上村级增收项目7300多个,使所帮扶村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据了解,在整个临沂市,每个扶贫重点乡镇每年得到的支持不到100万元。10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94525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6041.9万元,扶贫资金放大了12.16倍。扶贫工作中,各级政府都注意发挥老区的政治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把沂蒙精神贯穿到扶贫开发当中,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工作人员开拓进取、脱贫致富的热情和干劲,沂蒙人民坚持艰苦创业,奋力开拓,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走上了加快发展的道路,开创了革命老区向大临沂、新临沂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他们的所思、所需、所盼,切实解决各方面实际问题,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创新。
       据山东省扶贫办主任黄祖绍介绍,临沂从1985年扶贫开发以来,长期坚持部门对口支援贫困村的办法,每年由市委组织部选派一名副县级的干部,到重点县任扶贫开发大组长,大组长又领导着市直各有关部门包扶重点乡镇,到乡镇任扶贫工作组长,工作人员到村。这么多年来一直长期坚持。例如,208年,苍山县矿坑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乡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乡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娄山沟村设立了指挥部,负责全乡整体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实施;14个扶贫村也都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相应组织。具体工作的落实由政府乡长亲自调度,分管副乡长坐阵指挥、亲自部署,乡扶贫办具体操作,经管、统计、林业、水利、农技等部门积极支持配合,通力协作。矿坑乡还编制了《矿坑乡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方案》,建立了《扶贫资金管理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监督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临沂市的这一扶贫帮扶策略是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于超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