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认知维度与传播路径(下)

发表时间:2021-07-03 08:59阅读次数:
       三、沂蒙精神是属于未来的,是与中国梦紧密相联的。
       沂蒙精神本来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寻求民族复兴梦想旅途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元素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惊人速度,提出就在于我国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作为反映发展中国家发展有利因素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都内在地包含着意识的因素或精神的因素,并且认为这种因素能够将其他因素整合起来,使其实际地发挥作用。从国际上看二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对此给予了证实。从当前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当说,物质层面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那么,我们在解决了中华民族“站起来 富起来”的难题之后,下一步应着重解决如何“强”起来的问题。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富翁移民、“裸官”频现,社会精英群体中部分人信仰丧失、理想淡化问题;“炫富”“我爸是×”“娱乐无底线”等各种各样的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现象;改革进入“深水区”所带来的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与博弈,由此所引发的价值观念的碰撞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判断: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群体面临着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和公信力危机。危机的出现,跟缺乏梦想、缺乏精神追求、缺乏远景理想和目标密切相关。对这些人来说,物质欲望的满足胜过一切,精神上的追求变得无足轻重,这是非常可怕的。面向未来,沂蒙精神中所内涵的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品质,对于解决“我们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中国人的梦想”这些超物质、深层面问题,能够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四、沂蒙精神是属于世界的,是本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与互动。
       精神力量从来都是超越时空的,从空间上来讲,沂蒙精神是产生于中国的沂蒙山区,属于一种地区文化现象;从时间来讲,它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是特定历史环境的精神结晶。可是沂蒙精神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成为中国精神的一个鲜明标识,成为中华本土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前后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映射,是西方国家以殖民主义为核心的武力崛起之路的具像体现。正如当年中国革命为亚非拉殖民地国家提供道路启示一样,沂蒙精神也从精神层面为他们提供了激励与鼓动。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沂蒙精神是本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与互动,表述的是对旧的国际治理模式、对民族侵略与压迫的正义申诉与抗争。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散播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我国边领海争端不断,部分地区形势趋于紧张,尤其是东北亚局的势持续恶化对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影响深远。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研究宣传沂蒙精神,更有助于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表达我国不畏霸权,反抗任何形式的民族侵略与压迫的态度与主张,也为国际社会中受压迫与欺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重要启示。 
       五、沂蒙精神的传播路径选择。
       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弘扬沂蒙精神,必须结合实践环境的变化,在传播模式上作出新的变革,选择科学的方式与方法,使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一,打造新的话语体系。政治教化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 但是并不等于定要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话语来表述。沂蒙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要使这种精神得以传承,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围绕其精神实质,用新的话语表述方式进行传播。一方面,进一步凝炼概括沂蒙精神的内容,保持时代感;另方面,要充分考虑普通群众,尤其是现在“80后”“90后”群体的语言习惯,善于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话语来表述,增强传播的实效性。第二,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品牌是抢占舆论主阵地的有效手段。建设沂蒙精神的文化品牌需要“软”“硬”结合。其一,要打造文艺精品,充分发挥系列丛书《沂蒙颂歌》、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交响乐《沂蒙山小调》、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等这些精品力作的载体作用,结合弘扬沂蒙精神的新实践,不断推出新的文艺精品。其二,整合现有华东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纪念地、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等各类教育基地的资源,形成“红色文化长廊”,切实发挥好沂蒙精神教育基的导向作用,最终形成一个辐射全省及至全国的红色文化品牌。其三,要结合人们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学习生活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具体特点,把沂蒙精神的基本要求渗透到乡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使弘扬沂蒙精神具体化规范化。第三,丰富传播工具。除了传统的广播、影、图书、报刊等工具外,还应进一步发挥好网络、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手的作用,做好网站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网上网下的传播合力,使沂蒙精神的传播更为人性化立体化、生动化。第四,把握良好契机。应密切结合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对中国梦的研究宣传活动,作好结合的文章,进一步拓展沂蒙精神的时空影响力。
 

(作者:邹庆国,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