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解读沂蒙精神的角度及其重要意义(四)

发表时间:2021-04-09 10:03阅读次数:
       (三)重视群众工作,艺术性地开展群众工作
       革命战争时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重视群众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群众工作。
       1.党政军主要领导者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1938年,山东省委进驻沂蒙山区后,就特别重视群众工作。如中共山东分局专门发布了《中共山东分局关于群众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县以上各级党委成立群众工作委员会,其职务为计划研究并决定党在该地区的群众运动方针,检查督促各政党团执行计划的程度,调整统一工农青妇文各委会的步调,战斗、工作在沂蒙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军领导黎玉、徐向前、罗荣桓、朱瑞、刘少奇、陈毅、粟裕等都非常重视群众工作。
       罗荣桓对人民群众的作用认识颇深,很早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认为人民战争要靠人民支援才能打贏。徐向前认为:“我们应当动员民众来帮助政府,抗日政权只有得到广大民众拥护,才会有力量。要接近人民,反对贪污,实行减薪,建立廉洁的有工作能力的合乎抗战需要在人民中有威信的政府。”1942年,刘少奇到达沂蒙后,他认为,扭转沂蒙革命根据地工作被动局面的关键,是脚踏实地地做好群众工作,是把贫雇农等基本群众真正普遍地发动和组织起来。他说:“在山东根据地中并没有妨碍群众工作发展的客观因素,群众工作所以最落后,主要的还是由于主观上的错误,主观上忽视群众运动的结果。”为尽快打开群众工作局面,1942年4月26日,他在山东分局扩大会议上作了《群众运动问题》的专题报告,强调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党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人民群众,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地神之子安泰脱离了大地母亲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被对手举在空中扼死。群众是否广泛发动起来,是我党能否坚持山东抗战并逐步取得对敌优势的关键。这些认识和论述是非常正确的,对指导沂蒙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起到了明灯般的作用。
       2.党政军领导者与群众同甘共苦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沂蒙的党政军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群众同甘共苦,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干部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拥政爱民活动。他们在根据地开展了开荒种地、帮助群众耕种和收藏等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带头参加生产劳动,这既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又为抗战储备了充足的物质资源。他们要求部队的干部战士全力支持地方干部开展群众工作。八路军各部队每年都组织开展反掠夺斗争,保护群众的夏收秋收,并利用战斗间隙,帮助群众兴修水利、耕种收割。在日军残酷扫荡”、“蚕食”根据地时,八路军则冲锋在前,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切实体验到了子弟兵的作用,因而得到了更多的民意支持和物力、财力支援。罗荣桓、朱瑞等领导始终把自己看成群众的一员,经常深入到民众之中,与群众同甘共苦;部队和老乡吃的一样,从不搞特殊化。此外,如前所述,他们在闲暇时,经常帮助民众劳动,沭水县(今分属莒南、临沭两县)县长王子虹在闲暇时经常背起粪筐,为群众拾粪,真真正正地和人民群众融入到了一起,做到了同甘苦,共患难。
       3.党政军领导者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观点鲜明,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ー切,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从理论上,他们认为,“爱护群众利益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要尽我们的可能的力量.....”“一切战时、平时环境要处处爱护群众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即是我们党员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在行动上,如前所述,他们尽一切可能为群众服务:在平时,帮助群众劳动,组织大生产运动,减少群众负担,维护群众利益;在战时,保护群众利益,尽量减少群众的经济损失,如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则坚决无条件、自觉赔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
       4.党政军领导多种工作方法并用,讲究群众工作艺术
       为了广泛深入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在注重言传身教的同时,探索出了多种群众工作方法,显示出了高超的群众工作艺术
       刘少奇认为,开展群众工作,首先要从经济斗争入手,在改善了群众的生活之后,再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觉悟,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斗争。他认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掌握科学的原则和方法。1942年,他到沂蒙革命根据地后,认识到发动群众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就是切实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于是,带领党政军干部全力开展这一运动,结果,减租减息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激发了群众的热情,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壮大了群众组织,密切了党群、干群和军民关系群众工作也就顺利开展起来了。
       罗荣桓为做好群众工作,首先采取了深入群众,帮助群众,保卫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的方式方法。他认为,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在连队,做好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干部的表率作用,干部要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及时解决下面提出的问题。他认为,军事行动的目的之一也是群众工作。打仗,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群众自己的政权,武装群众的力量而打仗。他重视群众工作方法,坚决走群众路线。《一九四四年的过去和一九四五年的到来——罗荣桓在山东分局、军区直属队干部会上的报告》指出:“在大生产中,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应以劳动模范来推动和组织今年的大生产,坚决反对不走群众路线而用人工扶植起来的模范。”
       徐向前在群众工作中,也同样注意教育、启发和依靠群众。他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必须通过说服教育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应注意组织与教育群众在战斗中与部队取得密切的配合,以群众的游击战,来配合军队包围和歼灭敌人”
       在沂蒙工作时间较长的黎玉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他认为,组织群众的任务是普遍深入的发动和组织根据地内的基本群众,改善群众生活,建立真正广大的强固的群众团体;宣传群众工作要注意“宣传内容”“宣传对象”和“宣传方式”,要采用各种有效方式,以达到把群众组织起来的目的。在不同的地区和群众觉悟不同的地方,群众工作的任务和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他认为,“在空白区、落后村、未建立群众团体的村庄,从群众减租减息、反贪污、反恶霸的切身要求上去发动群众自己干,来发展工农团体。”这些见解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而且,没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和切身感受是说不出来的。他还认为,“每一个仗,应当为了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作战部署时要充分估计到群众直接的利害关系,一举一动要为群众要求而活动作战,才能立足开展工作。”
       正因为沂蒙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在革命战争时期,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オ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军民关系,进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爱党爱军,生死与共,舍家爱国,无私奉献,毁家纾难,支持革命,涌现出了“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等英雄群体。正如粟裕所说的那样:“临沂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给部队以热烈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照顾,那种深情厚谊、鱼水之情,使全体指战员感到无比的温暖。临沂地区的人民,宁肯自己吃糠,吃地瓜叶,甚至以树叶、野菜充饥,也要把用小麦、玉米、小米、高梁做的煎饼送给部队。宿营时,有的群众把刚结婚的新房也腾给我们住,妇救会、‘识字班’的妇女到各班去问寒问暖,抢着缝衣服、鞋袜;许多老大娘把自己赖以换取油盐的鸡蛋拿出来,甚至杀了老母鸡,送给部队的伤病员。山东人民在战争中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车轮滚滚,担架如林,前送粮弹,后运伤员,放哨带路,看押俘虏…他们是那样地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奋不顾身竭尽全力地支援人民子弟兵。”作为亲历者,粟裕的感受是深刻的,也是非常正确的。这是一种理想的、典型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是铸就沂蒙精神的核心元素。

(作:临沂大学沂蒙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中心 汲广运,未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