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嫂精神 开创工作新局面(上)
发表时间:2021-03-25 11:08阅读次数:次
沂蒙红嫂精神,是沂蒙女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沂蒙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在党的哺育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孕育发展而成的。它诞生于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建设时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红嫂精神与沂蒙精神相辅相承,它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沂蒙女性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忠诚博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沂蒙山区多属山地丘陵地带,土地贫瘠,经济比较落后,但在战争年代里沂蒙红嫂充分发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积极拥军支前,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美赞歌。“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这是何等的魄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反抗压迫的斗争中。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她们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她们用家里仅剩的一把小米,一只母鸡熬汤给伤员养伤;她们在敌人的刺刀面前宁死也不暴露我军伤员的藏身之处。我们忘不了打破传统封建伦理观念,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代表明德英;忘不了带领32位妇女毅然跳进冰冷的河水中,用瘦弱之躯架起火线桥让部队快速通过的妇救会长李桂芳;忘不了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80多名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忘不了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忘不了为推动征兵运动而立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更忘不了无数沂蒙红嫂的优秀典型、拥军支前的模范集体“沂蒙六姐妹”.....女人本应该远离战争,因为柔弱的女人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不知有多少女人失去了丈夫、儿子,更不知道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和杀戮,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们是真正的弱者。她们有权利选择躲开,有机会争取逃离,然而,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宏大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她们积极动员起来为前线送水送粮;她们站岗放哨,抬担架推小车救死扶伤;她们用缝军衣、做军鞋的手臂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中原第一片解放的天空;她们用抬担架、架人桥的肩膀扛起了战争胜利的最初的、最根本的希望。在沂南红嫂纪念馆,一个个鲜活的红嫂代表是“红嫂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她们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她们用无私无畏诠释了沂蒙妇女的博爱,用至情至爱熔铸成可歌可泣的“红嫂精神”。更难等可贵的是,建国多年,3.1万烈属,家家挂着烈属证,却不向政府要待遇;“红嫂”人人有功,却没有一个刻意去追求那份留世的美名;她们有的手里还有当年军队和政府打下的欠条,却没有一个去索取应得的回报;她们中的绝大部分至今还留在偏僻的农村,虽凄苦一生,却始终保持着对党和政府最高的热爱和忠诚。她们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真正配得上“无私奉献”这四个字!
“红嫂精神”之所以到今天仍然散发出她的历史光辉,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对齐鲁大地的影响早已积淀了几千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舍己为人、尊老爱幼、扶危济贫等优秀道德品质。这些民族优秀精神与文化正是数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使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
沂蒙人民正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风和古朴纯厚的道德传统。这种民族特色区别于狭隘的地域观念和种族意识,是藏乎拙朴之中的博大宽厚,以“红嫂精神”为核心的沂蒙精神恰恰是对于这种质朴的博大、深沉的宽厚的进一步延续和提升,“红嫂精神”实际上早已突破了狭隘的道德意识层次上升到人类学、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境界。
(作者:郭 祥,未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