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文化渊源(二)

发表时间:2021-02-05 09:48阅读次数:
       三、沂蒙精神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大爱”情怀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是对仁最核心的概括。孔子强调“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主张“事亲为犬”, “立爱自亲始”,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仁民爱物”的思想,将“仁爱”的外延进一步扩大,突破了以血缘亲情为最终的界限。沂蒙精神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仁爱”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一种超过了自身的感情,超出了小家的利益,超越了社会环境束缚的“大爱”。
       这种大爱源自坚定的信念。有了信念,便明确了方向;有了信念,更懂得了取舍。为了值得坚守的信念,牺牲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义无反顾,抛头颅、酒热血、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自从革命的火种传入齐鲁大地,沂蒙人民便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指引下,无数优秀儿女不惜抛下自己的一切,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投入到革命的滚滚洪流。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指引下,根据地的父老乡亲“一块布做军装、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毁家纾难,戮力支前;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指引下,沂蒙人民在和平建设年代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激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愚昧开刀,向贫穷宣战。为了响应毛主席、党中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根治多年的准河水患,百万沂蒙儿女毅然开赴治淮工地,冒着盛夏酷暑,不惧寒风刺骨,涌现出1.5万名人民功臣和劳动模范,先后有44名热血男儿献出生命,有370人因伤致残。
       这种大爱集中体现为一种奉献。沂蒙人讲“义气”,追求“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甘于为革命、为建设、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切,每当在重大关头沂蒙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乳汁救伤员、用小米养育革命、用小车推动历史。这种“大爱”,在沂蒙女性身上展现到了极致。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地区的妇女做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磨面11715.9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动员39万人参军,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这些饱含血泪甚至用生命换来的数字,展现了沂蒙红嫂的风范,彰显了沂蒙精神的风骨。
       这种感天动地的大爱精神传承于今天,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关心关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见义勇为等优良品德,演变成为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在2010年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临沂市荣获全国地级市第一名;有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位列全国第一。
       四、沂蒙精神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创新”品格
       因时变革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异中衍生,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变,这样才能循环无穷,向前发展。在孔子所作的《易传》中,“刚健”和“自强”的观念十分清晰。《象传》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彖传》有“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刚健而文明";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文言》有“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可以说,刚健有为、积极进取是齐鲁文化的文化品格,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是我们民族不断发展、自强的重要精神支柱,更是沂蒙精神不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沂蒙精神正是汲取了齐鲁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从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变革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同胞,没有变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变革。沂蒙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强、改变现状的开拓进取精神。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强的革命开拓精神,使一批批优秀的齐鲁儿女走上了革命道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420万人,其中有20万人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人壮烈捐躯。
       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孕育了建设时期的沂蒙精神,谱写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沂蒙精神颂。平邑县九间棚村坐落于沂蒙山腹地海拔640多米的龙顶山上,这里四面悬崖、谷深涧陡,曾因先人居住在九间崖石洞穴内而得名, 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20世纪8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与另外8位共产党员一起, “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坚强意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带领全体村民开山、架电、修路、引水、植树,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彻底改变了贫困恶劣的自然面貌,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
       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强的开拓进取精神,造就了沂蒙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勇气,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品格,学习外地、自强不息的气概,走了一条“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的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建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全国商贸新格局,每天客流量达30万人,每年交易额达1000多亿元;从多年来“土货不出、外货不人”的“四塞之崮”,发展为商贸云集的物流之都;从满目疮痍的泥淖之地,发展为城水相依、优雅宜居的“大美临沂”。
       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虽然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和延续,但它本质上是开放的、创新的、面向未来的,是鲜活的、与时俱进的。它可以支撑我们走过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可以鼓舞我们渡过艰苦卓绝的困难岁月,同样也可以激励我们开拓新的历史时期,走向繁荣与富强,走向开放和辉煌。


(作者:刘德龙未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