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与新拓: 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与抗大基因的沂蒙传承(下)

发表时间:2020-12-30 08:43阅读次数:
     二:抗大基因: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与抗大精神在沂蒙的践行
     从抗大一分校到山东根据地的“抗大式学校”,再到临沂大学,延续着共同的精神血脉与文化基因,这就是在抗大教育方针和抗大校风的熏染下形成的抗大精神与抗大基因。抗大精神的内涵,袁驼概括为:“一分校在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同志的关怀下,养成了高贵的品德,形成了优良的作风,这就是:坚定政治的政治方向,崇高的革命理想,艰苦奋斗的作风,英勇牺牲的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热爱祖国的民族意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无私奉献的品德,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抗大精神。”“抗大的传统,白彦认为“抗大最值得留念的传统是:正确远大的革命理想,艰苦奋斗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无私奉献的品德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流淌在抗大精神与抗大传统中的精髓与内核,就是抗大红色基因。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办学既受到沂蒙区域文化的影响和形塑,同时也通过人才培养和文化熏陶深刻影响着沂蒙精神的孕育与形成,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办学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注入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文化基因与思想根基,抗大精神与沂蒙精神可谓根脉相系,抗大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抗大精神在沂蒙地区的践行,凝炼形成了以“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核心的抗大红色基因。抗大一分校办学中形成的这一红色文化基因内化为沂蒙精神的一部分,并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接续传承。
     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所留下来的红色基因,首先是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教育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首要的教育方针,抗大教育教学极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之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养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使他们成为军政兼优的抗日骨干。1940年7月,抗大一分校开学典礼时传达中央军委1937年7月关于整理抗大问题的指示,“重点是:要把知识青年训练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训练成为八路军的干部;学校要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为政治教育中心,教育知识青年掌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教育知识青年要深入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接近工农,为工农服务。”“在抗大学习过的同学,最重要的收获就在这一点,也就靠革命理想,这个无穷的潜在力量,鼓舞和激励我们的斗志”。“抗大的性质,它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干部学校,它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培训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武装的军事、政治干部。它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和我军在职干部。”“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之一环,课目不宜过多,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与工作必须大大加强,抗大不是統一战线学校,而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转变学员的思想工作,在时局危机严重的今天,更为重要,以思想上现固党,学校应负主要的责任,苏鲁等地分校尤应注意这一工作。”。“一分校的政治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决心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终生。”
     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所留下来的红色基因,其次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敌后办学是极为艰苦的,吃苦是抗大学员的必修课。据抗大ー一分校学员丁云回忆,早操时“在操场上,最热的天也不准解风纪扣,严寒的冬天,不准放下耳帽,不准戴手套,不准穿棉鞋”,上课时“冬天找个北墙根上课,夏天树荫底下就是课堂,背包是座位,两膝就是课桌。”冉成回忆,“抗大一分校没有固定的地点,同志们经常背着背包行军,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上课,树林是课堂,大腿是桌子,石头是凳子,河沟是脸盆,手帕是毛巾。吃的是粗粮,喝的是河水,住的是地铺。遇到敌人大‘扫荡’时,我们行军从日落到日出,一夜走过108里路,从没有人叫苦喊累。生活是那样艰苦,可是大家依然说着笑着跳着唱着,其乐无穷。”胡敬夫回忆,“当时办学条件极差,没有教室,露天当课堂:没有黑板,门板当黑板;没有粉笔,木炭代替;没有教材,教员口授。工农出身的干部,多数没有文化,要学文化,没有纸笔,大地当纸,木棍当笔,石板当桌,石头当凳;克服一切困难,把文化学到手,甚至在行军途中,也不放松。一人在背后写上生字,身后学员边走边念。”
     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所留下来的红色基因,再次是坚初不拔的精神风貌。
     “学校把老红军、老八路的光荣传统传给了学员,这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敌人不让我们安静地学习、生活,我们就在战场上、行军中,用木板、纸条传递着学习。”“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办学,抗大一分校“从形态上根本看不见有什么学校,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学校,而且有最大的优势,这就是坚强的党政军的领导,强大的教师队伍,有教养的学生。有了这3条,我们这个土学校,不正规的学校,短期轮训的学校,却培养了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战斗英雄和指挥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所留下来的红色基因,最后是勇于胜利的战斗精神
     抗大“做到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特殊的战时环境创造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对抗大一分校学员来说,战场就是考场,战斗就是试卷,抗大一分校学员将学习与战斗紧密结合,创造了学习与战斗并举的奇迹。抗大一分校学员丁云回忆,该期学员1940年7月入学,原定学习时间1年,因日伪“扫荡”,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战斗状态,故该期在校时间2年,“这期间共参加大小战斗五十余次,系伤了无数的敌人”,参加了大青山突围,丁云所在的九连除几个人提前分配了工作外,到结业时只剩下64人,1942年8月甲子山战役以后才予毕业,“毕业前我们总结了参加甲子山战役的经验,作为我们的毕业考试。”抗大是一所军事学校,配合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主力部队,进行过无数次战斗。仅以1941
年冬沂蒙反“扫荡”为例,为掩护被包围的一一五师师部、山东分局、战工会党政领导机关、后方医院、《大众日报》社和几千名当地群众突围,一分校五大队两个中队,英勇阻击敌人,干部、学员牺牲200余人。


     三、基因相连:临沂大学与抗大基因、抗大精神的沂蒙传承

     抗大一分校扎根沂蒙大地办学,与临沂大学薪火相传,两校文脉相接、学脉相承、校风学风相延、基因相连、精神相通。抗大学脉历经时代陶治而由临沂大学承继,抗大基因80年来始终传承不辍,抗大精神经由临沂大学及其他学校而
接续传承,并融汇于沂蒙精神的弘扬、践行与传承的伟大实践中。

     首先,学脉相承。临沂大学秉承沂蒙精神办学,将抗大基因与抗大精神熔铸于临沂大学精神之中,临沂大学与抗大一分校学脉相承。
     临沂大学的前身——1941年5月创办的滨海中学(即滨海建国学院的前身)是一所“以培养干部为主”的学校,其创建与发展均得到了抗大一分校的支持,其中管戈就是抗大一分校的政治教员,其办学模式、办学经验均取自于抗大ー分校,是沂蒙根据地的“抗大式”学校,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中学。1945年,滨海中学改称滨海建国学院,主要培养行政、群众工作、教育、会计、电话、卫生等领域的干部。此后,滨海建国学院历经滨海公学、滨海中学、滨海乡村师范、临沂师范学校等名称,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临沂大学。因此抗大一分校与临沂大学在文脉延续与学脉传接上是一以贯之的,作为革命老区大学的临沂大学,从文脉与学脉的。
     其次,校风学风相承。从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风到临大“实”的校风
     一所高校的独特品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根基于其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抗大实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粛、活泼”为校风,采用“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创造了“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这些均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临沂大学“实”的校风,高度凝练了一代代临沂大学人的品行与品性,是抗大分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风的延续与发展。也正是在此校风的涵养下,临沂大学的学风朴正,教风严谨,学习风气浓厚,形成了“老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管理人员好好服务”的教书育人氛围,抗大一分校的优良学风在此而传承不替。

     第三,精神相连。抗大精神在沂蒙根据地的传播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厚实的基础,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源头之沂蒙精神与抗大精神根脉相系。临沂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凝练出的“临沂大学精神”,延续了抗大精神与沂蒙精神的精髓。

     抗大一分校培养的24000余名山东根据地党政军干部,是党的宗旨、理想信念信仰播向沂蒙大地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将抗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山东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将抗大精神流播到沂蒙大地。抗大一分校学员结业后,进入山东根据地党政军群文各级机关从事军事、战争、革命工作,充当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落实党的宗旨与路线方针政策的中介,在山东根据地自
伟大革命事业中,与根据地群众建立起密切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车民关系,推动了沂蒙精神的孕育与形成。
抗大精神经由临沂大学及其他学校而接续传承,并融汇于沂蒙精神的弘扬、践行与传承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包容、崇实尚贤、艰苦创业、勇于争先”的临沂大学精神继承了抗大精神与抗大红色基因,汲取抗大ー分校在沂蒙办学所留存下来的“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初不拔的精神风貌、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核心的抗大红色基因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精髓,提炼升华为全体临沂大学人干事创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推动了临沂大学在硕士学位点建设、教学科研突破、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项事业的突破,显现了全体临沂大学人奋勇争先、勇于拼搏、不断开创学校发展新格局新高度的信心与勇气。


     第四,基因相通:从抗大红色基因到“临大特质”

     临沂大学将“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核心的抗大红色基因,熔铸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将“传承抗大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以沂蒙精神办学育人,自觉担负起传承抗大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使命与责任。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创建的最早的革命老区大学之一,临沂大学始终在抗大精神的历史寻绎中赓续着红色基因,在沂蒙精神的哺育中成长壮大。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实施弘扬沂蒙精神“三五七”工程,着力培育学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秉承革命老区大学的革命传统,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临沂大学提出了创建“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临大特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临沂大学承继抗大一分校红色基因,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创新创业的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格,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临大学子。
     总之,抗大一分校办学历史及抗大基因的研究,对提炼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加强根据地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史研究、深入阐发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文既注重历史层面的纵向梳理,丰富山东根据地教育史研究,也注重深刻揭示抗大一分校在山东根据地办学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品格及对抗大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深入揭示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对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意义、抗大红色基因与文化密码在沂蒙的赓续传承。这对于临沂大学充分挖掘红色基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顺具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李喆未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