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是红嫂精神形成的前提(刘长飞)
发表时间:2020-05-03 22:22阅读次数:次
崇高的精神来源于伟大的实践。红嫂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实践,产生于如火如荼的沂蒙革命根据地。沂南是山东党组织领导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最初的落脚点,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也是红嫂精神形成的主要源头。红嫂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女性群体意识,其精神实质就是爱党拥军、无私奉献,体现了沂蒙妇女朴实而又崇高的精神境界,展示了沂蒙妇女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最具代表性地诠释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党群血肉联系、军民鱼水关系,是沂蒙人民爱党拥军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沂蒙革命根据地贯彻落实的结晶。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现实基础和前提条件。孕育红嫂精神的沂蒙妇女为什么会一心一意紧跟共产党闹革命,舍生忘死地去拥军支前?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指导方针、政策主张、具体实践,都是想劳苦大众之所想,都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得民心,合民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模范行动,使沂蒙妇女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最终影响带动沂蒙妇女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红嫂精神。
一、党的先进理论是红嫂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旗,把改造旧世界、解放劳苦大众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学说的核心。沂蒙山区是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较早的地区,沂水县的李清漪、李清潍,蒙阴县的刘晓浦、刘一梦,沂南县的刘鸣銮等一大批爱国青年,相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利用各种手段向家乡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开展启蒙思想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号召全民族抗战。1938年1月,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建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随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省战工会、抗大一分校等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相继在沂南一带活动,广泛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深入宣传 发动农民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我党领导军民开辟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首先也是从用党的先进理论唤起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开始的。沂蒙各级党组织和八路军部队深入农村、深入农民,通过成立妇救会、召开群众大会,组织文艺演出,登门拜访谈心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进行“谁养活谁”的启蒙教育,传播共产党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在根据地各村广 泛开办识字班,教妇女学文化,对沂蒙妇女的启蒙教育作用最为显著,很多沂蒙妇女通过参加识字班学习,逐步对共产党这一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组织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共产党的主张有了深刻的认识。另外,各村都成立的妇女自己的组织妇救会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在广大妇女中开展各种群众性活动,对教育沂蒙妇女、组织沂蒙妇女、影响和带动沂蒙妇女走上革命道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党的启蒙教育和宣传发动,纯朴、善良而又富有正义感的沂蒙妇女,阶级觉悟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步产生了认知和认同,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党,才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从而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舍生忘死地支持八路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理论启发下,沂蒙妇女逐步懂得了闹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中迅速觉醒,焕发出高度的革命热情,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这就从思想理论上为红嫂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党的施政方针是红嫂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施政方略决定人心向背。我们党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施政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沂蒙妇女,饱受压迫和屈辱,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贫穷落后,文化生活更是无从谈起。共产党和八路军到来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沂蒙妇女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得到了翻身和解放。
在政治上,推进民主建设,使沂蒙妇女当家作主,实现了政治上的翻身。在暗无天日的旧中国,沂蒙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地位卑下,从炕头到地头,毫无平等自由可言。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实行男女平等,让妇女有了做人的权利;推行民主选举,让沂蒙妇女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力。广大妇女纷纷参加妇救会、青救会、识字班、民兵队,有不少妇女还入了党、当上了村干部,参与抗战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
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使沂蒙妇女实现了经济上的翻身。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封建制度下,贫苦农民少地或无地耕种,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使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农民减轻了受剥削程度,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还组织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大生产运动,发放耕地贷款,推行扶贫济困、优待军属等政策,让沂蒙妇女在经济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内心感谢党、感谢民主政府。
在文化教育上,开办识字班、庄户学,设立庄户剧团,使沂蒙妇女实现了文化上的翻身。旧中国的农民根本上不起学,广大妇女更都是“睁眼瞎”,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共产党、八路军来到沂蒙山区,深入农村村庄演出文艺节目,开办识字班、庄户学,兴办 抗日小学、中学,开展扫盲运动,使很多妇女上了学、识了字,让沂蒙妇女看到了光明,生活有了乐趣,精神为之一振,焕发出极大的热情,组织起来参与抗战、参加党的活动、拥军支前是共产党使沂蒙妇女破天荒地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翻身,沂蒙妇女从内心深处相信党、拥护人民政府,热爱人民子弟兵。
三、党的优良作风是红嫂精神形成的动力源泉
沂蒙根据地党政军始终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开辟根据地的立足之本,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模范地执行党的群众工作纪律,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了群众。党的这些实际行动和优良作风,在沂蒙妇女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第一,党和人民军队严格的群众工作纪律深深打动着沂蒙妇女。沂蒙根据地建立之前,沂蒙妇女长期饱受兵匪和黑暗官府的欺压,司空见惯了土匪的横行霸道、国民党官府的鱼肉百姓、日伪军的惨无人道。共产党、八路军来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拥政爱民公约》,所到之处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不拿群一针一线,损坏了群众的东西还要照价赔偿。这样的铁军和仁义之师,沂蒙妇女从来也没有见过,打心眼里感到佩服和拥戴。
第二,党和人民军队的模范行动深深感染着沂蒙妇女。共产党和八路军官兵平等、军民平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礼贤下士,与士兵同吃同住,在他们身上一点没有架子。罗荣桓为老人祝寿、徐向前把自己的鞋子脱给警卫穿,朱瑞与农民一起拉犁,县长背粪篓拾粪,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沂蒙大地传颂,在妇女心中铭记。共产党人的模范行动,在沂蒙妇女心中矗立起一座座丰碑。
第三,党的亲民爱民举动深深感动着沂蒙妇女。共产党、八路军每到一个村庄,忙着帮助房东打扫卫生、挑水、干农活,遇到贫困家庭吃不上饭,在自身本就缺衣少粮的情况下,毅然接济他们。抗日战争时期,遇到敌人“扫荡”,党政机关和部队转移时,首先把群众转移出去。“枪声就是命令”,只要发现敌人进犯群众,部队马上就会前往营救。沂蒙山区山多岭多,土地贫瘠,非旱即涝,党和民主政府在战斗之余,帮助群众挖渠、修堤、建塘,兴建起沂蒙山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至1949年,沂蒙山区大部分地区旱灾、水灾、蝗灾接续发生,华东局和各级政府提出了“不饿死一个人、不荒掉一亩地”的口号,深入一线救灾,领导沂蒙人民度过了困难。
这一切,沂蒙妇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深受孔孟文化熏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沂蒙妇女,知党恩、报党情,一心一意拥戴共产党,全身心地关怀子弟兵,为了掩护伤员牺牲自己也毫不畏惧,为了抢救八路军伤员献上乳汁也毫不犹豫,为了保护八路军后代宁愿让自己的子孙被敌人杀害也毫不含糊,为了前方打胜仗毁家纾难也在所不辞。这是何等的大爱大仁大义!这种崇高精神就是红嫂精神,她是沂蒙妇女朴素感情的外化、内在思想的升华,更来源于沂蒙妇女对党、对人民子弟兵的感动和报答!
(作者:临沂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长飞,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