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主体价值观与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杨鲁慧)
发表时间:2020-04-18 21:56阅读次数:次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需要从与时俱进的视角,认识把握沂蒙精神的内在本质、时代价值和当代功能。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当代、发展、现实的视野,以科学发展观来探索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沂蒙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本质
认识把握沂蒙精神的本质核心,最根本的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去理解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各有各的特殊形式,但却是相互作用、交叉融合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的发展内在地运行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人作为主体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体现着自身价值,并实现着社会价值。这种手段与目的统一,原因与结果的统一,根本就在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因就在于人的能动性。马克思关于人的主题价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并且是考察社会、论证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也是认识沂蒙精神永不衰竭、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是当代沂蒙精神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石,沂蒙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体价值观的思想本质,充分显示了人的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历史观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既是矛盾的统一,又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还是辩证的统一体。这种统一的过程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本质规定性,也是他考察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视角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就是把历史观与主体性相互统一于社会发展理论之中,二者同属于一个理论范畴,只不过是对这一理论不同角度的表述而已。阐述历史观,旨在论证社会发展之规律;阐述主体性,旨在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外在对立的。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中的“质”:只有遵循社会“本”的规律,才能最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全面的“质”;而当真正实现了社会发展中的“质”,才能促使人们更自觉的去追求历史观中的“本”。“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决不是机械决定论,而是包含人类社会活动丰富内涵的辩证决定论,它不仅指出了人类活动受规律制约的一面,同时也肯定了人类活动所具有的能动创造性,和主体自我决定性的一面。”因此,社会历史观本身已蕴涵着主体价值观。列宁曾明确指出:“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历史必然的独特性就在于不能离开人和人的活动,也离不开价值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它以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为前提,展示其丰富、复杂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历史观与主体性有机统一的理论高度,科学认识以人为本,正确把握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人之所以能够为本,其根本在于人的主体性价值,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把握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发挥后发优势、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根本。随着人类生产力形态越向高层次演进,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导作用就越突出。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就使我们获得无穷的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力量。沂蒙精神是一代代沂蒙人民改造世界伟大实践的精神体现,是人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现实的高度概括。当今时代,沂蒙精神的顽强生命力和号召力更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二、沂蒙精神是人的主体价值在当代的现实反映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沂蒙人民高尚品格的集中体现,是用沂蒙人民的生命和汗水凝成的,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先进群体意识。沂蒙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熏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形成了沂蒙山区鲜明的地方特色。那么,如何挖掘、如何找准沂蒙精神的本质蕴涵,如何为近蒙精神在现阶段以正确的定位,这个问题在当代沂蒙精神的建设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在这片人杰地灵、具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肥沃土地上滋养着沂蒙人民,勤劳勇敢的沂蒙人民承传着沂蒙精神,以至使她具有今天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和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正确认识沂蒙精神的发展历史过程和巨大推动作用,惟有从时代主题和新的实践高度来审视沂蒙精神走过的历史发展阶段,把握各个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基本的特点,才能对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赋予时代性和现实指导,从而把沂蒙精神这一先进思想意识形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哪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沂蒙精神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并由产生这种思想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沂蒙精神顺应社会发展,应运而生,根据现实条件,适时而变,沂蒙人民用新的乐章写着沂蒙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不断把沂蒙精神赋予新的涵义,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从而使沂蒙精神呈现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生机活力的鲜明特征。
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和发挥,受一定社会物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作为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价值的沂蒙精神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不断升华,源源流长。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正是沂蒙精神长期以来得以延续、拓展、深化的根本所在,也是沂蒙精神的突出特色。沂蒙精神的特色是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经济建设时期逐步积淀形成的、本地域特有的、优于其他区域的独特风貌。沂蒙精神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长期以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并且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接受。认识沂蒙精神,研究沂蒙精神、最重要的就在于把握这一本质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沂蒙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人的主体性表现形式也不同,人的生存质量、人的发展质量、人的价值目标都是不同的。沂蒙精神从历史到今天,尽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历经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一般都把它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不管历史如何变迁,社会怎样变化,但沂蒙精神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始终具有一种共同的特质来支撑着沂蒙精神的内在永恒主题,这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最好印证,也是沂蒙精神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以人的主体性为本体的沂蒙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本质特征:
第一,在新中国建立前的革命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沂蒙精神的主要表现是“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其典型代表就是“红嫂”、“沂蒙六姐妹”式的拥军模范。“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本质蕴涵就体现着沂蒙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厚爱戴与人文关怀,而且经历由自发地个体行为到自觉地群众行动的过程,形成当时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拥军支前,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价值观。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精神一直成为凝聚、激励沂蒙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昂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也是沂蒙精神的本源,更是认识沂蒙精神重要的历史前提条件。
第二,在新中国建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以主体性意识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创业,向贫穷和愚昧宣战,改造社会落后面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不伸手要,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改变山区落后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把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及人民军队的热爱转化为建设家乡,改造中国的满腔热情和巨大推动力。这种主体性意识表现为以大局为重,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时有40多万库区人民为了大家舍弃自己的家园;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省吃俭用,吃糠咽菜,省下粮食支援国家,支援灾区,接受灾民,承担大量的压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作出无私的奉献,谱写了沂蒙精神的新篇章,这些本身就是沂蒙精神本质特征所要求的。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受到毛泽东批示表彰的先进典型,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其典型代表是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
第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也为沂蒙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涵。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沂蒙人民再次调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在人为,是在人先”,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主动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前沿,追赶时代的大潮,又一次地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开创了一片改革和发展的新天地。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沂蒙精神又一次得到光大和提升,沂蒙人民表现出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利用地缘优势临沂批发城迅速崛起,沂水食品城的繁荣,蒙阴森林旅游景点,这些都表现为临沂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亮点和聚焦点。他们把市场经济机制与诚实守信,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有效实现了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求,走共同致富的道路。沂蒙精神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新时期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带头人。有王廷江等人的开拓创新、带领人民共同致富的典型经验,还有闻名全国的沈泉庄、九间棚村和鲁南制药、金锣集团等现代企业。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使沂蒙精神本质特征更具有时代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取向。
第四,在21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性地回答了为什么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与此同时,沂蒙精神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已初步展示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始终是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不竭的创造力,正是这种主体创造精神成就了沂蒙昔日的骄傲和现代的辉煌。沂蒙人民不仅是沂蒙精神的载体,而且也成为沂蒙精神当之无愧的体现者,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就是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沂蒙人再次成为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力量。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把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执政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五个统筹”,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些既是沂蒙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弘扬沂蒙精神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沂蒙精神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的产生、丰富及不断拓展的演化脉络过程,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沂蒙精神之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源源流长,成为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精神状态,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谱写出新的篇章,演奏出新的时代强音,最重要的就在于沂蒙精神它内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并且自始至终贯穿着的一条主线,这就是注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致使沂蒙精神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蓬勃向上和奋发昂扬的朝气,这就是沂蒙精神具有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红嫂”、“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精神是整体沂蒙精神产生的渊源,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沂蒙精神就构成整体沂蒙精神“流”的部分,“源”与“流”的有机结合,形成当代沂蒙精神一脉相传,源源流长,以人为本,各具特色,构建起和呈现出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弘扬沂蒙精神的必由之路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自身形成的精神成果,是沂蒙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升华,实践产生了沂蒙精神,实践也不断的提升着沂蒙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的孕育、形成离不开一些人们思想认识的超前性和躬身践行,两个方面不可或缺,沂蒙精神也是如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理念不仅解决了如何更快、更和谐的发展问题,而且回答解决了当代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健康发展、和谐的发展、持续的发展,何种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关于社会应当怎样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科学与价值统一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们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二是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在知与行上抓落实,充分发挥沂蒙精神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因素,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来推动沂蒙精神不断创新发展。
三是沂蒙精神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需要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住实质,总结经验,突出特色。只有投身于沂蒙人民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才能真实反映沂蒙精神的真谛,并领略体验沂蒙精神的精髓与本质所在。惟有如此,沂蒙精神才能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作者:山东大学教授、博导 杨鲁慧,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