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关系论略(李鹏程)

发表时间:2017-03-30 13:50阅读次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都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有了民族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能在任何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沂蒙精神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时代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既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活力,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小康社会而开拓奋进。要把沂蒙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的新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并加以熔铸,升华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不断焕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是因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价值目标,而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精神旗帜的作用,具有聚人心和引领社会前进的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树立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铸就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是民族意识、心理特征思想品格、精神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在观察和分析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对发生在不同民族精神生活领域的事件以及各民族精神世界的差异非常关注,高度重视那些处于社会变革前夜的民族的精神状态,同时也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出发来剖析他们的精神世界的特征,并使用过“国民精神”、“希腊精神”、“徳意志精神”和“法兰西精神”等提法。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目前形势和的任务》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其侵略目的,企图“消灭我沦陷区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他还有过大量关于中华民族富于爱国主义、富于革命传统、具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已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品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200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牢牢扎根人民群众的心灵中,见诸于人民群众的行动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生命最为顽强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古老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是中华儿女谋求民族独立解放、实现民族繁荣富强、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凝聚民族成员力量、培育民族个性特色的内在灵魂和无形实力。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反动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大小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依靠农民起义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这个伟大民族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灵魂塑造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与精神激励功能。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的概念。它既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又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是在继承和变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不断赋子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而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渗透到整个民族的肌体里,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精神,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伴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和延伸。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培育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和造就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它蕴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同时,民族精神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不仅贯穿于我们的历史,也生动、具体地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面,是时代思想、意识的内在特质。民族精神要通过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得到体现和发扬光大,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时代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正是时代精神的不断培育,才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使其具有鲜活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
       没有民族精神作为根基,时代精神缺乏深厚的社会历史底蕴,很难深入人心,掌握群众;没有时代精神的激发,民族精神也只能是僵化的思想,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只有融入时代精神的开放性、创造性、超越性才能展现其魅力和价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赢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使得中国各族人民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使得中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发进取。
沂蒙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长期以来凝聚和激励着沂蒙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昂扬奋进、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深厚沃土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沂蒙大地的展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沂蒙大地的展现。“爱党爱军”表达了沂蒙人民爱党、热爱解放军、热爱祖国、热爱沂蒙的高尚情操;“艰苦创业”概括了沂蒙人民不畏艰难、艰苦创业,建设美好沂蒙的英雄气概;“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无私奉献”展现了沂蒙人民为国分忧、舍生取义、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精神风貌。
       沂蒙精神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沂蒙大地的彰显。它始终以其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伴随着沂蒙地区的发展不断得到延伸,沂蒙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突出表现为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前赴后继支援中国革命。共产主义思想传到中国后,与中华民族热爱自由、富于反抗和斗争精神等优秀精华相映生辉,更使中华民族精神放射出夺目异彩。沂蒙山区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行为,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沂蒙人民,沂蒙人民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和希望,从而自觉地把满腔热情倾注到支援中国革命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蒙山沂水间曾发生过大小战斗四千余次,巍巍青山掩埋过数以万计将士的忠骨,涌现出了同仇敌忾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抗日模范村”渊子崖、舍生忘死救助伤员的“沂蒙红嫂”、宁愿饿死自己的亲人也要抚养好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英雄的沂蒙人民不仅用红薯、煎饼、小米、奶水养育了几十万人民军队,而且见危请命,踊跃参军支前。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场上,沂蒙山区人民共出动担架29万副,各种车辆11万辆,支前民工达到200万人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儿女在革命战争的熔炉里,孕育了沂蒙精神,其深刻表现,就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和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所发扬光大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与在沂蒙大地形成和发生的沂蒙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大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沂蒙大地的表现和彰显,它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的产生、发展,对当时沂蒙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沂蒙精神突出地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面对新的形勢和任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那样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把革命年代的那股劲那种彻底革命精神,那种革命热情,投入到了治愈战争创伤、改造穷山恶水、甩脱贫穷的国家经济建设之中。莒县的吕鸿宾率先创办了山东省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爱国农业合作社;王家坊前“新建”农业合作社,发动社员投资,靠集体的力量解决了生产资金的不足;高家柳沟创办了记工学习班,解决了农村缺文化,合作社记账难得问题;厉家寨人民为改变贫穷,整山治水,艰苦奋斗,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这些典型都经毛泽东同志批示表彰并在全国子以学习推广。这充分反映了沂蒙人民面对艰难困苦,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勇于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充分反映了沂蒙儿女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快速推进,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这一时期的沂蒙精神突出表现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加快发展之路。沂蒙人民以敢闯、敢冒险的胆识和艰苦创业精神,解放思想,顽强拼搏,在沂蒙大地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沂蒙人民像当年参战支前一样,主动投工、投资,不仅建设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改变了“四寨之崮,舟车不通”的历史,而且架设了覆盖全区的供电网。至1995年,全区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村通电,人、畜吃水难问题基本解决。扶贫开发10年奋战,结出丰硕成果,到1995年底,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沂蒙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沂蒙人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率领群众向贫穷告别走向富裕的带头人。如平邑县九间棚村以党支部书记刘家坤为代表的九名共产党员被誉为“九根擎天柱”;“不享清福图贡献”的莒南县相抵乡大峪崖村党支部书记阎维深;“为全村人闯过脱贫致富关,甘愿豁出百十斤”的苍山县大炉乡杨庄党支部书记、残废军人杨振刚;“舍小家顾大家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沂南县鞋厂厂长刘洪明;“为党的事业尽心竭力却从来不大个人小九九”的莒县白崖乡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卢翠秀等。这些先锋模范人物,不仅继承了沂蒙精神,而且为之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充分显示了沂蒙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一时期的沂蒙精神突出表现为开拓创新、跨越发展,不断开创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快发展。临沂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创新,跨越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临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年均速度达到10%以上;商贸批发业异军突起,临沂商品批发城成为苏鲁豫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批发中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一批批优秀的企业从沂蒙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在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事业继续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一时期的沂蒙精神突出表现为临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贯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全力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沂蒙精神也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作者:临沂大学 李鹏程,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