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沂蒙精神中活的灵魂(刘振本)

发表时间:2020-03-17 09:18阅读次数:
       一种先进的文化精神中,必定有一个核心的灵魂,灵魂不死,精神不灭,沂蒙精神之所以从产生到发展,跨越两个世纪,生生不息,枝繁叶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一个活的灵魂——大义。
一、大义是沂蒙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中,有关“义”的内涵早已丰满深厚,比如:具备亲情的、私人关系的言行,如情义、仁义等;具有乐意为朋友和落难者疏财相助,承担风险牺牲的行为,如侠义、仗义、义举等;代表公正的、具有大道理的、有利于广大民众的举动如正义、大义、道义等。
       仔细探源这些义的内涵,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始基础,这就是爱。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精神,它的根基都集中在这个爱字上。没有爱,不可能坚定跟共产党走,舍生忘死保护人民军队;没有爱,不可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没有爱,不可能吃苦耐劳,创造新生活;没有爱,不可能倾家荡产,无私支援革命事业。沂蒙人民的这种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是发自内心,是刻骨铭心的。就象(《沂蒙颂》)中唱到的“添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舀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的恨。爱与恨是多层次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爱与恨,多是发生在人的个体之间、家庭家族之间,团体群体之间。其发生的根源多是源于直接的经济利益或者情感矛盾。还有一种是发生在民族之间、国家地区之间甚至世界范围。比如,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侵略者可能为了某种利益,但它所带来的是不曾相识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它侵害的是人类的生存权利和自由。这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爱与恨。再比如,在我们日常生活经常发生的盗资事件、各种侵犯人身权利的施暴事件和舍已救人的壮举,事件的双方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也同样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爱与恨。所以我认为,爱的最商境界是大义,爱是基础,义才是升华。大义所维护的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法则。
二、大义临沂的历史渊源
       临沂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上受到周边齐、鲁、楚、吴越等文化的共同熏陶,无数义士名流如秦琼、罗成、孙膑、王羲之、郑板桥、诸葛亮、水泊梁山好汉等,对临沂人影响深远。区域内特有地形地貌,鲁沂山脉逶迤雄壮,沂沐河流新源远长,也锻造了临沂人敦厚忠孝、狭肝义胆的特有气质和性格。
       临沂人讲爱,因为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是临沂人更讲大义,超越大爱的人间正义。因为爱与义的升华过程,是从原始的情感表达到历史的责任承担,从朦胧的冲动言行到理性的自觉意识,从被动狭隘的忠孝亲情到先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沂蒙人把义当成一种义务,一种人生的历史责任,一种规范个人行为的指南。并把它熔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它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好大喜功、粉饰自我的虚荣动机,完全是处于一种性格和感情的自然流露与释放。
        西方国家奉行自由、平等、博爱,而他们往往是说做不一,口是心非,时刻把私人利益和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中华民族则不同,我们追求大而兴,和而美,富而贵。想为天下人所想,行为全人类所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当外敌入侵大肆残害我民族同胞的时候,当各国大批无辜平民死于世界侵略者屠刀之下的时候,没有血缘关系的可以血肉相连,没有亲情关系的可以鱼水情深,没有律条规定的可以主动地作为。施恩于世,惠泽天下。这种大义的沂蒙品格,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灵魂,同时也具有共产主义普世观的重要元素。
三、大义是沂蒙人的高贵品格
        沂蒙人讲大义,不仅层次高,而且范围广。李建华部长用8句话32个字概括大义临沂,既全面又贴切。大义临沂正在形成一种品牌,折射出沂蒙人的高贵品格。总结过去和现在,这种大义的可贵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用乳汁养育革命。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大地以慈母般的伟大胸怀,哺育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王换于将正在哺乳期的两个儿娘停止给孩子喂奶,用来哺养八路军的孩子,结果革命后代健康地成长,而自己的两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而夭折了。其实,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用乳汁救伤员哺育革命后代的何止一个明德英和王换于,无数个哺乳期沂蒙妇女用乳汁喂养了无数个革命后代,有的喂大了,领走了,连其父母的名字都不知道,一粒米,作军粮,一尺布,做军装......一碗鸡汤,一锅米粥,在当时都是沂蒙百姓的最侈物质,却亳无保留的全部用来贡献给了人民军队。乳汁,是伟大母爱的象征,在沂蒙山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人民军队和沂蒙母亲结成的鱼水亲情,骨肉情谊,是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它谱写的是人世间的一曲圣洁大义之歌。
       用热血浇灌祖国。血战大青山、血战孟良崮、血染战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这里发生的激烈惨战不计其数,我沂蒙百姓和主力部队一起,与凶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杀,有时真是死尸堆成山,鲜血流成河。据有关资料统计,8年抗战,仅津浦路以东的我党军民,参加主要战斗达2、6万次,歼灭日伪军53万多人。我党政军民伤亡达11万人。加上解放战争,沂蒙山区先后有6万多革命将士、10万多沂蒙人民在这块士地上英勇献身。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浇灌了共和国的土地,染红了我们的战旗,用宝贵的生命取了今天的解放和幸福生活。
        用小车推动历史。看过电影《南征北战》和《红日》的人都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战场上硝烟弥漫,天上飞机扫射,地上大炮轰鸣,火光闪烁,支前大军滚滚洪流,随作战部队转战南北,这就是沂蒙人民奋勇支前的缩影。当时全区共420万人口,离家支前参战的就达120万人。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车轮滚滚,担架、挑子、牲口组成的支前队伍,犹如咆哮的长龙,与作战部队紧紧相随,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担架,哪里有部队,哪里就有支前民工。尤其是解放战争中几次大的战役时,沂蒙山区远离家乡一个月到一年以上的民工就有602万人,其中随军民工达154万人。与支前的小推车和担架队相比,后方的支前更是具体和繁忙,没有离家男女老少几乎全部参加了抗战支前。做军粮、做军装、救伤员、当向导、战岗放哨、架桥修路、接待过往部队......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前线,“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这就是当时沂蒙老乡支前的真实写照。粮食不够,把保留的种子拿出来;没有马草,把新盖房屋的草扒下来;修筑工事,把自家的门板摘下来;赶做军鞋,把结婚的嫁妆用上去..倾其所有,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用脊梁支撑蓝天。新中国的成立,面临的是一片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困难局面,沂蒙人民仍然象战争年代那样,忠公体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改造自然,历家寨成为毛主席批示的典型。沂蒙人民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极其落后的生产工具,自力更生,修建大中小型水库一千多座,总库容34亿多立方,改造流域面积7500多平方公里,一举改变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国家有困难,我们来承担。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沂蒙人民吃糠咽菜,把粮食几乎全部贡献给国家,当时沂蒙儿童个个青筋暴露,成年人普遍患有水肿病。而向国家交纳的粮食不论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年年第一。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国家在沂蒙山区搞三线建设要地出地,要村腾村,要人出人,一路绿灯。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后来的非典灾难,沂蒙人民不仅紧急供应大批粮油、蔬菜,捐款还无偿献血,临沂提供的血液占全国支援北京总量的49%,帮助国家度过难关。
       和平不忘大爱,富裕不忘大义。无数个大义光辉形象如夜空繁星,闪闪发光。沂水县姚店子镇司法助理员孙永胜,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次置生死于不顾,同犯罪分子作斗争身一人勇斗三名歹徒,身中七刀,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履行职责。出租司机李学国,看到有人落入水中,他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水中救人,英勇献身......责任,义务,道德,理念,沂蒙人在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用大义的脊梁支撑着共和国的蓝天,用大义的品格继续演绎着沂蒙精神,用大义的气质,继续承担着世界主人翁的历史责任。因此可以说,大义是沂蒙精神中活的灵魂。

(作者:临沂市农科院 刘振本 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