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沂蒙精神内涵的再思考(李晨玉)

发表时间:2020-03-11 08:09阅读次数:
       山东是革命老区,富有光荣的草命传统,革命文化基厚根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军民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诗篇,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贏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从八年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山东人民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形成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它激励着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回顺历史,深化对沂蒙精神内涵的研究,必将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沂蒙精神是山东党群(军民)血肉相连关系的写照
       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在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党的高度信任、坚定跟党走革命道路、克服艰难困苦、甘愿奉献一切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八年抗战中诞生,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升华。
       长期以来,我们在思考沂蒙精神的内涵中,更多的是从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阐述、理解和把握的。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再一次审视沂蒙精神的内涵时,会有更多的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精神,沂蒙人民为什么“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回顾历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艰难的斗争中,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求解放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当成亲人,干群、军民形成了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共同构筑起抵御外辱、战胜敌人的钢铁长城。根基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的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一心一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的感染下孕育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在民族危亡的关健时刻,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向人民群众昭示抗战的决心,组建抗日武装起义。打击日本侵略者,毅然担当起了领导全省人民抗日救国的重任。
       在政治上,抗日战争中,山东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大力加强组织建设,推进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40年8月,建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到1940年底,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已有2个行政主任公署,10个专员公署和79个县政府,管辖范围达2.6万平方公里。在当时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中,山东省战工会是唯一统辖全省的省级民主政权。1943年9月10日,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政权职能,山东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到1945年8月,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唯一的省政府。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建立5个行政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850多个区政府。至此时,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已经处于执政地位,国民党只是龟缩在几个大城市,失去了统治地位。民主政府的建立,使山东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从此,他们不再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剥削压迫。
       在经济上,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随着抗战的胜利,又在各大解放区进行了土改。据统计,解放区贫苦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2000万亩土地,人均土地达到3亩至3.5亩,身农民真正成为了士地的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在对敌斗争中,山东党员干部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人的“扫荡”、进攻面前,都是把危险担在身上,把安全留给群众。在胶东区,1942年,日伪军2万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将5000多名群众压缩到马石山下。胶东军区公安局警卫连三排、胶东军区十七团七连、东海军区独立团二连一排和执行任务途径马石山的十六团三连一排、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战士,见状后,毅然自动留下来,不分部制,不分彼此,组成一个个战斗集体,掩护群众转移。在掩护群众转移、阻击敌人的战斗中,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全部牺牲,警卫连三排18名战士全部牺性,十六团三连一排29名战士全部牺牲,独立团二连一排30名战士全部牺牲,十七团七连除5名战士引导率领群众转移突围外,全部牺性。1941年,日军“扫荡”渤海区。广饶县孙郭乡党总支书记张鲁泉,组织掩护20多名群众躲进地窖。日军不知里面有多少人,点燃柴草、辣椒投入竖井,用鼓风机往地窖内吹烟火。共产党员刘旭车、李连臣见状,为麻痹日军,毅然从地窖里走出,说里面就他俩人。日军不信,继续向地窖内吹烟火,张鲁泉为保护群众用自已身体紧紧堵住地窖口,被火生生烧烂腰部而牺牲,群众全部得救。这样的感人事迹在鲁中南区同样很多。
       由此可见,政治上的翻身,使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经济上的翻身,使他们获得了祖祖辈辈昐望的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在最危险的时刻,共产党员、人民军队使他们转危为安。山东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以及人民军队的实际行动,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共产党才能使他们翻身解放,过上幸福生活。他们把自已全部的希望自然地寄托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他们才对党高度信任,产生了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所以,面对强大的敌人,在重大关头,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当革命事业遇到困难时,人民群众自觉地、甘心情愿地奉献出一切,从而使党群、干群、军民成为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整体,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因此,注意对沂蒙精神内涵这两个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沂蒙精神是植根于沂蒙的山东人民的革命精神
       沂蒙精神是山东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真实写照,是山东党政军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所显现的伟大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沂蒙精神是植根于沂蒙的山东人民的革命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为加强对各地抗日斗争的领导,1945年,中共华东中央局将山东抗日根据地主要划分为5大战略区,设置了5个区党委。5大战略区中,鲁中区主要包括济南的一部分、泰安、莱芜、临沂、蒙阴、张店和潍坊的安丘;鲁南区主要包括枣庄及今临沂的费县;滨海区主要包括日照、莒县和胶州等地;胶东区主要包括潍坊以东、烟台、威海、青岛等地,主要是以烟合为中心;渤海区主要包括滨州、东营、德州、濰坊的寿光等。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7月,华东局将战略区进行了调整,将鲁中、鲁南、滨海合并成立鲁中南区党委,主要辖泰安、莱芜、临沂、日照、枣庄等;胶东区党委,主要辖潍县以东、诸城、烟台、威海、青岛等;渤海区党委,主要辖滨州、东营、张店以北、寿光和济南的一部分,形成了3大战略区。
       革命战争年代,各大战略区人民为中共革命的胜利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表现出了对党的赤诚之心和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他们把对党的热爱化为自觉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革命事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抗日战争时期的鲁中区和解放战争时期由鲁中、鲁南、滨海合并成立的鲁中南区,一直是山东根据地(解放区)的中心,是山东、华东党政军群领导机关所在地和山东、华东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日军“扫荡”合围的重灾区和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主战场。这里的党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为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涌现出了“红嫂”、“沂蒙六姐妹”等模范群体。当时,沂蒙地区420万人口有20万人参军、百万儿女支前、3.6万多人牺牲。“一粒米当军粮、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生动体现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高贵品德。
       胶东区作为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创办了《大众报》,及时传达党中央的声音,发挥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建立了北海银行,为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发展根椐地(解放区)经济,保证部队供应,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创办的数家兵工厂,有力保证了山东各战场参战部队的武器装备供应。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华东战场的后方,胶东区开展了5次大参军运动,共有20万青年参军入伍,涌现了大批参军状元村、模范军,同时出现了一门5英雄的参军模范户。组成了70万人的支前大军,抬着担架,推着小车,赶着胶轮大车,组成担架队、大车队,跟随解放军,浩浩荡荡地从县内走向省内,从省内走向华东,在支援淮海、渡江战役后,又去支援沪杭宁战役。据史料记载,仅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中,胶东烟合各县就先后出动支前民工7万多人次。在渡江战役中,胶东支前民工组建了10个子弟兵团。许多民工牺牲在他乡。
       渤海区成立于1944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重要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重要后方基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区有18万人参军,占全省的五分之ー。1945年春天的双拥月里,仅广饶县3天内就有3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七区孙大娘动员三个闺女送郎参军,李家屋子有位李大娘同时送5个儿子参军,因大儿子年过五旬不合格,她又把大孙子送上,荣获“一门五英雄”的光荣称号,这次大参军,全县有一门双英雄121户,一门三英雄8户,一门四英雄1户,一门五英雄1户;送子模范185人,送郎上前线1206人。解放战争时期,全区80多万民工支前,占全省的十分之一,筹军粮1.35亿公斤,占全省的三分之一。55308人牺牲,占全省革命烈士的四分之一。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渤海区人民接纳了40多万休整的部队和转移的群众,家家住满了战士和外地乡亲。渤海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倾其所有,把粮食、棉布、衣被供给部队。
       在党的领导下,全省各解放区人民所表现出的跟党走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感动。
       沂蒙地区是山东党政机关所在地,斗争的艰苦程度更大,这种精神体现的更为集中。因此,沂蒙精神是山东人民革命精神的集中概括,具有强烈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我们不应当把沂蒙精神仅仅视为沂蒙山区的精神,仅仅视为临沂市的革命精神,在地域概念的界定上应当着眼于整个山东,站在全国的高度去思考,在涵盖的内容上更为完整。应清醒地认识到,沂蒙精神是植根于沂蒙的山东人民的革命精神。认识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我们今后丰富沂蒙精神的内涵,开阔视野,提升沂蒙精神宣传的战略思考,唱响大沂蒙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山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革命的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它必然与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样,始终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产生于战争年代,又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过去由于在地域概念和宣传视角方面的种种原因,在研究宣传沂蒙精神中,我们更多地局限在了沂蒙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沂蒙精神的内涵、特质看,我们不应把沂蒙精神仅仅视为沂蒙一地或临沂一地的精神。临沂人民在这种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开拓奋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山东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样是在这种精神激励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把山东建成经济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奋进。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山东人民培育了“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的新时期山东精神,这实际就是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沂蒙精神的时代显现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政通人和、干群关系密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是与山东的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心为民分不开的,是与山东人民对党的热爱分不开的,这些不能不说与沂蒙精神的影响、与继承发扬浙蒙精神密切相关。
        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培育出的沂蒙精神,同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全省性的,又是全国性的。是沂蒙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山东人民的宝贵精神对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基于这一点,我们在今后研究和宣传沂蒙精神上,必须要站在全国的高度,深入挖掘这一精神财富,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沂蒙精神像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成威为激励全国入民坚定信念跟党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李晨玉,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