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精神与双拥工作(寇增超)

发表时间:2020-02-10 12:22阅读次数:
一、沂蒙精神及内涵
(一)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我们党领导下创造的民族精神。沂蒙精神,是党的精神,是地域性精神。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和先进文化的指引下产生和发展的。战争年代,沂蒙儿女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建设时期,临沂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改革开放时期,临沂人民敢闯敢冒、改革开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共同的精神创造的,这是第一。第二,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40年7月至8月,中共山东分局在沂南县青驼镇召开了山东省各界联合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民主政权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省战工会”。山东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以及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的重要开端,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三,党的群众工作是沂蒙精神的产生的重要根基。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大战略区之一,在八年抗战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和敌强我弱的险恶环境,党组织正确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战略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团结带领广大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在全国各根据地中位居前列的辉煌战果。抗战胜利后,山东解放区又成为我党、我军进军东北,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前进基地。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共11万余人,其中有6万余人来自山东根据地,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东北野战军就参加了两个,并且一直从东北打到海南岛。留在山东与新四军合并的正规部队有21万余人,也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上海、福建等战役。淮海战役中,仅支前民工就多达百万。抗日战争的主体,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群众。抗战中的沂蒙人民,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级党员干部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和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给人民群众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广大党员干部工作中以身作则,作战中身先士卒,生活中艰苦奋斗,自觉与人们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激励和鼓舞着沂蒙人,也是熔炼沂蒙精神的火源。第四,沂蒙人民特有的仁爱忠厚的品质、丰厚的齐鲁文化底蕴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内因。儒家文化精髓在沂蒙人民的血液里流淌了上千年,对沂蒙人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孔子72贤徒,13人在沂蒙。宗圣曾子、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构成了沂蒙绚丽的历史星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取儒家文化重道义、崇气节、颂正直、贵信实、求和气之优良精华,并使之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形成了纯朴、善良、诚实、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在传承儒家文化,求独立、求解放,建立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沂蒙大地形成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二)沂蒙精神的内涵
        沂蒙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爱党爱军”,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这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始终热爱和拥护人民军队,“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革命年代,沂蒙人民与人民军队建立起了浓浓的鱼水之情和密切的血肉联系,筑起了坚不可破的铁壁铜墙,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支前模范“六姐妺”等一批英雄群体,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广大军民在加快老区开发建设中通力协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密切配合,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风雨同舟,谱写了同心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篇章。“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宝贵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二、沂蒙红嫂精神及内涵
      在沂蒙精神基础上发轫的沂蒙红嫂精神,首先是一种革命精神,是对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其次,沂蒙红嫂精神来源于普通民众,来自于社会基层,蕴含了广大沂蒙妇女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沂蒙山区坚韧、耿直、豪放的民风,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沂蒙红嫂精神,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立场坚定、永跟党走、热爱军队、情系国防、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立场坚定、永跟党走”是沂蒙红嫂精神的思想基础。红嫂的“红”字,体现了她们赤诚的心。旧社会,沂蒙地区广大妇女处在社会的最低层,伴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广大沂蒙妇女接触到了革命真理的光辉,她们打心眼里拥护党、支持党,永跟党走。
       “热爱军队、情系国防”是红嫂精神的主要特征。红嫂的“嫂”字,来源于战士们对沂蒙广大妇女的称谓,在革命年代,沂蒙广大妇女,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转化为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和大力支持。觉醒了的广大沂蒙妇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参军参战、拥军支前。他们缝军衣、做军鞋、烙煎饼、抬担架、救治伤员、掩护战士、传递情报、送子送郎参军、抚育革命后代。涌现了“战地冰河架人桥”的李桂芳、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国拥军好妈妈”的胡玉萍等先进典型,正是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承担了繁重的后勤保障任务。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同志动情的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沂蒙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
       “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是红嫂精神的基本风范。沂蒙妇女坚韧不拔,用勤劳、勇敢、智慧,支撑着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沂蒙红嫂精神的价值追求。沂蒙红嫂事迹是感人的,她们付出的牺牲、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她们从来不向别人提他们的光辉经历,也从来不向党和政府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她们树立了道德价值的标杆。

三、弘扬沂蒙红嫂精神,开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沂蒙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弘扬沂蒙红嫂精神,做好双拥工作,就是应当用沂蒙红嫂精神固本,铸牢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思想根基;用沂蒙红嫂精神聚力,在传承沂蒙红嫂精神中开创新时期双拥工作新局面。
        第一、用沂蒙红嫂精神固本,铸牢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思想根基。从意义上看,在全面执政前,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助推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助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不断扩大。革命战争年代,420万沂蒙人民,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这是实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双拥的直接功能就是巩固军政军民的高度团结,使军政军民始终保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情谊,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国防和军事实力强大。从内涵上看,双拥的根本点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立军地单位之间、领导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为什么我们能够经受住国内外各种形势复杂变化的严峻考验?说到底是军政军民的高度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拥工作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而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从责任上看,双拥工作是军地双向互动的工作,军地各级单位、领导负有共同责任,都应有高度的自觉和满腔的热情。
        第二、用沂蒙红嫂精神聚力,开创新时期双拥工作新局面。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重在做,贵在实。军地都要站在推进富国与强军统一的高度,从国家和国防建设发展大局出发,以沂蒙红嫂精神一贯的态度和行为,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和平环境下,地方政府要着眼实现“强军梦”,紧紧围绕提升驻军“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着力推动军民高度融合发展,把驻军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有序推进。要着重在部队大演习演练中提供必要地保障;在部队战备训练设施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给予全力的支持;在科技、文化、司法拥军方面进行拓展;在军转干部、士官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和住房保障,军人子女上学,优抚对象抚恤优待等方面更好的落实政策;在动员社会力量拥军方面探索积极,等等。军队要着眼实现“强军梦”,紧紧围绕驻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着力发挥自身优势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抢险救灾中主动冲前头;在驻地经济建设中给足力;在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作示范;在公益事业建设上尽心力;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上作奉献等等。在战时,则是以双拥为桥梁,打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型人民战争。
        第三、用沂蒙红嫂精神励志。双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富国强军,军政军民在终极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都应以沂蒙红嫂精神励志,自觉主动的为发展地方生产力和提升部队战斗力尽心尽责尽力,以军地共进实现军地融全发展的共赢。要把沂蒙红嫂多年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方面好的传统、好的做法加以梳理总结和提升固化,合零碎经验变为系统制度,增强实施的质量和效益。要创新推动军地共进的机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程中,地方经济利益和军队利益有些冲突时,军地应开辟推进共进、实现共赢的高效权威协商机制,在沂蒙红嫂精神的指引下,推进军地融合发展、确保军地建设互惠互利、同步发展。
 
(作者系:沂南县民政局 寇增超 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