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沂蒙精神(王晓文)

发表时间:2019-08-14 09:32阅读次数:
——从沂蒙精神的形成谈其传承和弘扬的路径与方法
     一、沂蒙精神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
     沂蒙精神是从大山深处生发出来的一种凝聚着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感情升华体。它是沂蒙老区人民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支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用汗水和泪水浇铸的力量源泉,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用智慧和努力塑造的精神丰碑。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体现,更是忠诚守信的山东人拼搏苦干的一面镜子。在新的世纪,弘扬沂蒙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提振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沂蒙精神的形成具有不可复制性,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齐鲁文化双重孕育的结果。从地缘政治上来说,一种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地缘因素。沂蒙精神的产生与形成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生发于沂蒙大地,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沂蒙人民特有的坚韧、顽强与自强不息的奋斗印迹。它是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逐步砥砺淬炼的具有地方色彩的精神瑰宝。作为精神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很多因素。虽然沂蒙山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四崮之塞,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封闭之地,但是质朴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却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家乡沂蒙山区撒播下革命的火种。从1923年马克思主义在临沂传播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沂蒙大地的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形成了山东地区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山东省委机关、省政府的前身都在沂蒙山区这块土地上活动过。这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山东的政治、军事中心,号称“华北的小延安”。因此,在特定的地域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双重作用下形成了沂蒙精神。它具有不可复制性。
     沂蒙精神的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放的、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神有机体。沂蒙精神在形成过程中,固然与沂蒙山区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与历史条件以及沂蒙人民无私奉献分不开,但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在沂蒙山区的革命活动,使沂蒙人民较之周边的其它地区,较早地接受了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沂蒙人民对党、对人民军队的革命斗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做出了无私奉献。正是因为党长期宣传革命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才使得沂蒙山区成为红色革命的阵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沂蒙山区对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的巨大牺牲,通过各种形式,制定各种有利于老区发展的政策来帮助沂蒙人民谋取幸福生活。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上继续弘扬沂蒙精神,用实际行动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沂蒙精神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丰富发展,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到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升华与深化了沂蒙精神的价值精髓,为弘扬与传承沂蒙精神指出了方向。
     沂蒙精神的形成是具体的历史史实的集中反映与生动呈现。一种精神的建构不是凭空产生的。精神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具体的载体体现出来。沂蒙精神的形成就是通过无数沂蒙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默默奉献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它是从无数感天动地的惊人事迹和无数个虽然平凡却伟大的形象中升华出来的精神力量。那些感人至深的“红嫂们”,那些朴实无华的“红哥们”,那些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锋们,是他们托起了抗战支前的重任,是他们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他们支撑起新沂蒙的建设重任。“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正是在这样精神的激励下,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如果没有他们质朴而崇高的信念也许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陈毅元帅曾经充满深情的说:“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这是对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谊及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发自肺腑的感谢,也体现出沂蒙人民对党和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毛泽东主席曾经高度赞扬艰苦奋斗、整山治水、改变贫穷面貌的莒南县厉家寨,也曾对高家柳沟的先进做法作过批示。九间棚旧貌换新颜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
     沂蒙精神的形成固然与沂蒙人民的坚韧勇敢、敢闯敢干与无私奉献分不开。但是每一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先进思想的指引与理论的升华。从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它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分不开,更与党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就具有了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沂蒙精神弘扬和传承的路径与方法
     弘扬沂蒙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应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趋势的精神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意。旗帜鲜明地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既要不忘初心,传承沂蒙精神的核心价值,又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丰富沂蒙精神的生命体。既要在理论研究上提升沂蒙精神的学术研究力度与深度,还要将宣传教育与内在升华相结合。弘扬沂蒙精神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还要渗透进思想深层。弘扬沂蒙精神要不断的扩展沂蒙精神的宣传渠道,创新传播途径,解放思想,打破地域界限和思维界限,将弘扬与传承相结合。因此,弘扬与传承沂蒙精神关键在于“承题”与“破题”。
     (一)弘扬与传承沂蒙精神首先要明确党的领导对沂蒙精神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
     文化涵养精神,但是精神的形成必须有先进理论的指引。沂蒙精神的形成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沂蒙人民主体作用而形成的既具有地域特色又不断开放发展的精神生命体。
     在革命战争时期,沂蒙老区人民与旧的思想和制度进行了最彻底的决裂,积极加入党组织。1927年中共沂水支部成立,这是沂蒙山区建立最早的党支部之一。自此沂蒙人民就有了他们利益的代表。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沂蒙老区人民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抗战或支前的队伍中去,涌现了“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这样无私无畏投身革命的群众荚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老区人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在在党的领导下,在沂蒙精神的激励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沂蒙鼓足干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老区新奇迹。2015年以来,临沂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商城国际化水平迅速推进,生态建设卓有成效,临沂市民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临沂的发展迈向了新的阶段。
     (二)弘扬与传承沂蒙精神必须注重学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真正形成沂蒙精神研究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既然沂蒙精神是伴随着历史前进开放、发展的生命有机体,那么,对沂蒙精神的形成历史、内涵精髓以及创新开拓等方面都要做好学理研究,既要梳理清楚传统文化与沂蒙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要梳理清楚先秦时期齐鲁大地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东夷文化与沂蒙文化的联系。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包容的姿态充分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沂蒙精神注入新鲜血液,是沂蒙精神保持先进文化的关键。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合理吸收其文明成果才能有所发展。没有传承沂蒙精神就会失去存在意义,没有创新沂蒙精神就会成裹步不前。历史的发展和规律证明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才能够传承和弘扬好沂蒙精神。形成沂蒙精神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要坚持将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相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弘扬沂蒙精神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现在社会各界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这需要不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度,不断拓宽研究的力度。要坚持两个基本“支撑点”和一个“落脚点”。两个“支撑点”一是信仰,即人民群众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坚定追求和无比信赖。二是群众路线,即我们党植根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要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一个“落脚点”’即把沂蒙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
     (三)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要注重相关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
     沂蒙精神的弘扬和传承离不开无形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外在有形文化资源的支撑。因此,需要不断整合开发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各种有效资源。首先,红色文化资源类,如沂蒙精神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遗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历史遗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回顾历史,切实感受沂蒙精神魅力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加大对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仅要突出政府的责任,民间保护组织也要参与其中,既要在行为意识上主动担负起保护的责任,还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历史遗迹。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必须杜绝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效益的做法。其次,将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教育。可以说沂蒙精神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内容。比如,关于沂蒙精神如何进党校、进学校、进课堂、进培训班、进教材的问题,对沂蒙精神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概括,使之成为课程和教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如可编写沂蒙精神三字经,使沂蒙精神的内容朗朗上口、通俗好记;再比如,关于践行沂蒙精神的典型的宣传弘扬问题。最后,注重文艺创作,提升文化品位,发展文化产业。近几年,聚焦沂蒙老区,弘扬沂蒙精神出现了不少影视剧创作,诸如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要研究拍摄新时代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沂蒙精神的电影、电视剧、专题片等。临沂由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这一整体脱贫的历史壮举,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文艺创作对一个地方形象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与传承沂蒙精神不仅需要在学术研究上加大力度,还需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才能相得益彰。此外,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创造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区域的文化档次。因此,要充分挖掘沂蒙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平面媒体以及新媒体等载体,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宣传沂蒙精神。合理有序地对沂蒙精神资源进行开发、分类和保护是新时期摆在沂蒙人民面前的新课题。既要借助文化产业的推动,让人们在切实感受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去思考文化的无形力量,又要在保护好原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升华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结语
     沂蒙精神尽管是源于沂蒙大地,但是这种精神并不仅仅限于沂蒙大地,它是开放的、包容的,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更新。这种精神不仅滋养孕育了无私奉献的沂蒙人民,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齐鲁大地,为山东人的精神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而且这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因此,大力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党拥军、爱民亲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浓厚氛围,必将有力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斗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沂蒙精神是在历史和危难之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革命建设的热潮中,沂蒙人民善良淳朴的人性中透露岀来的人间大爱。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形成的带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凝聚。它属于沂蒙人民,更属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但不断奋进崛起的中华民族。它所体现的“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应该继续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它值得当下的中国人重新审视、深化理解,也需要现代人不断充实它的丰富内涵。
(作者系 山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王晓文 未经作者与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