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内涵浅议(彭程)

发表时间:2019-07-22 10:38阅读次数:
      一、沂蒙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是一种概括。这个概括从一定侧面反映出沂蒙精神的风貌,但似乎没有说出沂蒙精神最本质的内涵是什么。那么,沂蒙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
     习近平2013年视察临沂,在谈到沂蒙精神时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他还说:“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两段话中的一些表述,可以理解为说的就是沂蒙精神的内涵:其一“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其二,“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其三,“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些表述,说出了沂蒙精神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把它概括精练一下,就是:“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坚决跟党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沂蒙精神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环境呢?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更具体一点,是党领导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沂蒙根据地,是沂蒙精神的摇篮,沂蒙精神必然折射出沂蒙根据地的本质和特征。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长期在农村经营根据地,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一同打鬼子,一同烧炮楼,一同闹减租,一同护秋收,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这种“水乳交融”的景象,是根据地特有的。“生死与共”四个字,说的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既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是什么样的关系,又是从表现上说的,即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党和人民群众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战争,面对的是生与死的考验,只有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能谈得上生死与共。“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坚决跟党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是根据地的特征,也是沂蒙精神的内涵。
     二、党为人民谋利益,是人民坚决跟党走的逻辑前提;人民坚决跟党走,是党为人民谋利益的逻辑必然。沂蒙精神是党领导沂蒙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表现出的伟大精神,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沂蒙人民群众的精神。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没有“党为人民谋利益”,就不会有“人民坚决跟党走”,更不会有“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也就不会有我们所说的沂蒙精神。前面提到的对沂蒙精神的概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反映不出沂蒙精神产生的时代条件,而最明显的不足是,只把沂蒙精神看作是沂蒙人民群众的精神。红嫂救伤员表现出的是沂蒙精神,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人民子弟兵流血牺牲、英勇杀敌,表现出的同样是沂蒙精神。而正是因为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所以人民才坚决跟党走,才会涌现出千万沂蒙红嫂。正如习近平所说,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
     沂蒙精神极深刻、极生动地体现了革命战争中党与人民群众的相互关系。这是沂蒙精神最具价值的地方。
     三、党为人民谋利益,是说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是全心全意,百分之百,党没有任何离开人民利益的任何自己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不是道德感召,不是为了赢得人心而采取的手段。诠释沂蒙精神,不能最终落脚在得人心者得天下”上。比如,离开党的性质、宗旨,过分渲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警言,就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似乎党怕脱离群众,就是因为怕“覆舟”。其实,党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打天下、坐天下,而是为人民谋利益。
     利益是革命的根本动因和终极价值。革命,是要改变生产关系,说到底是为了解决经济利益问题。党为人民谋利益,是始终如一的“初心”;为人民谋取的不仅是现实利益、局部利益,更是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在革命时期,是彻底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在执政之后,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的民主革命,是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旧中国农民是绝大多数,为人民谋利益首先体现在为农民谋利益,这就是解决土地问题。毛泽东说,谁嬴得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革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沂蒙根据地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土地革命是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是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是土地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不同,但革命的性质、目标没有变。党在根据地所做的改善民生、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从属于民主革命的目标、任务。讲党为人民谋利益,当然要讲党为人民做的好事,要把“满缸运动”“识字班”这样的故事讲生动,同时,更要把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党怎样为谋取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道理讲清楚。要通过讲沂蒙精神,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为什么能成功的大道理;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为什么能成功的大道理,才能真正讲清楚沂蒙精神的真谛。
     四、党为人民谋利益,不是自上而下的体恤、恩赐,而是把群众组织起来,带领群众通过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利益。毛泽东认为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已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沂蒙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从实践上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毛泽东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辟论述。
     中国革命的彻底性不仅表现在革命的纲领、目标、任务上而且表现在发动群众之广泛、深入上。做群众工作,是共产党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是党为人民谋利益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沂蒙根据地的生存发展,是因为有了人民的拥护、支持。但人民群众的觉悟不可能自发产生,要靠党的领导和深入细致的去做工作。党从来是把群众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来对待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这样。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群众工作的理论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群众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我们的这一套东西,是国民党望尘莫及的,他们不是不想学,但他们学不了,这是由国民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它不是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讲沂蒙精神。不仅要讲觉悟了的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表现,也要讲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不仅要讲生动的故事,也要讲理论、思想,讲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在西方人眼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开化的国度,中国人愚昧、落后,是东亚病夫、一盘散沙。而散沙被拧了钢筋,成为改天换地、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在短短几十年,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这在人类历史上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散沙是怎样被拧成钢筋的?这个过程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深、讲透,把它充分展现出来。
     五、人民坚决跟党走,首先表现为是一种政治选择,就是拥护党的纲领、主张,在政治上跟党走。这是“跟党走”的最本质的含义。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共产党。国共两党博弈、斗争,各自高举着不同旗帜,宣示着不同政治主张,且都称自己是革命的,都在争取人民的支持。国民党以正统自居,称共产党为“匪”,宣传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但是,人民不跟国民党走,而是跟共产党走。如果说,国民党的抗战也得到人民的支持,那么,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代表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最能说明问题。人民的这种选择,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共产党的纲领、主张代表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讲沂蒙精神讲人民群众跟党走,不仅要讲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更要从历史发展规律上把“跟党走”的深刻道理讲清楚。
     跟共产党“走”,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倾向、不仅仅是一般的跟从、追随、举手或投票表示拥护,而是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沂蒙人民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所表现出的举世惊叹的壮举,最深刻地诠释了什么是“跟共产党走”。对共产党政治上的拥护,不仅有广大农民、工人,而且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站在了共产党一边。这种政治选择所反映出的民意的真实性、广泛性不可抗拒性,是任何西方政党政治“民主选票”所反映出的民意所无法相比的。
     毛泽东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说入民坚决跟党走,并不是说人民从属于某个政党或政治力量,恰恰相反,人民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只不过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共产党的理想和表现被人民所认可,共产党作为领导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被人民所选择。
     六、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根据地最动人的景象,是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征。习近平的原话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战争年代,在老百姓眼里,党和人民军队是一回事,“共产党就是八路军,八路军就是共产党”,军民关系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集中体现。沂蒙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中国革命波澜壮阔、丰富多彩,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则是中国革命最具魅力的地方。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说的是相互关系的一种状态,是种现象、情景。但同时,“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又是一种精神,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对人民群众来说,是对党的信任、热爱和不惜一切代价跟着党革命到底的感情、决心。“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是非同一般的八个字。在中外历史上,先进的、革命的政党、政治力量,在为实现自已的政治理想进行的斗争中,都会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大都得到了或一定程度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能达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种境界的,我们看到了多少?习近平的原话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拿军队来说,在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之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于今,“兵”在老百姓眼里是什么形象?扰民害民、奸淫抢掠、蛮不讲理;兵即是匪,“兵匪一家”;“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当兵的是“兵痞”、“丘八当兵的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谁相信会有这样的奇迹出现?而奇迹的确出现了,沂蒙大地就见证了这个奇迹。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景象,这种景象在党长期执政、和平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再成为普遍社会现象。这是必然的。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环境变了,社会意识当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党的性质、宗旨没有变,党与人民群众相互关系的本质没有变。我们今天讲当年沂蒙根据地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是为了不忘初心。如果党员都忘了初心党的性质就变了,党就要被历史淘汰了。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些年,党内出现严重腐败现象,一些党员,其中有不少党的高级干部,岂止是忘了初心,简直就是践踏初心,面对这样的现象,回想当年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景,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七、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要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就体现出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特点。毫无疑问,沂蒙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过,在特定历史环境产生的精神产物,必然有其与这个历史环境相联系的特定含义,认识沂蒙精神的内涵,一定要从沂蒙精神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去考察,从沂蒙精神最核心的意思上去理解。
     沂蒙精神产生的特定条件最主要的有三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和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前提。解读沂蒙精神的内涵,必须围绕这三个条件,特别-是党的领导。当然,沂蒙精神的产生也有历史人文等其它方面的条件,但不应做过分解读,比如强调地域文化的特点,渲染孔孟之道与沂蒙精神的关系,就不妥。再如,强调沂蒙精神之所以产生于沂蒙地区,是因为沂蒙地区人民群众特别优秀,这样说,也是不对的。讲沂蒙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应该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不仅仅是某个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讲沂蒙人民的优秀品质,不要把它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区别开来,更不能给人只有沂蒙人才特别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印象。特别要指出的是,一定不能把沂蒙精神的党性与人民性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强调沂蒙精神是群众的创造,似乎这是沂蒙精神最有价值的地方,这样的解读是错误的。一句话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沂蒙精神。
     深刻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沂蒙精神;宣传沂蒙精神,落脚点不是为了让人们只是认识沂蒙、赞美沂蒙,而是为了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关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关于实现中国梦的大历史、大事业、大道理。
(作者系 原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 彭程 未经作者与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