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秦正为)

发表时间:2019-01-30 20:57阅读次数: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此,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既有丰厚的历史意蕴,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形成渊源、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致性,因面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形成渊源的一致性
        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结晶。沂蒙精神,可以说萌芽于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历史创造,形成于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发展于热火朝天的全面建设,成熟于继往开来的改革开放。沂蒙地处“东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一直文明灿烂、圣贤辈出,如原始陶文、孙子兵法、金缕玉衣,如圣师郯子、宗圣曾子、算圣刘洪、孝圣王祥、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从而显示了沂蒙人民的聪明才智;从汉代的琅琊起义,到宋代的红袄军起义,再到明末清初的费县起义,都表现了沂蒙民众的抗争精神和英雄主义;加之“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也迫使沂蒙人民形成了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创业精神。革命战争时期,沂蒙涌现了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最早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迎来了刘少奇、罗荣恒、陈毅、徐向前、粟裕等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党政军机关、华东局机关长期在这里驻扎,八路军第115师、八路军第纵队、新四军、华东野战军长期在这里转战,因而成为轰动全国的“小延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自然,建设家园,使整个沂蒙山区成为60年代全国农业先进地区之一,涌现出莒县爱国村、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先进集体,并得到了毛泽东的多次批示和高度称赞。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积极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又涌现出一大批象临沂市罗庄镇、平邑县九间棚村、沂南县日用玻璃厂等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典型,崛起了全国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之都,成为全国中型城市发展的面旗帜。可以说,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奋斗,而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创业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是长期积累、不断升华、最终成熟的群体意识和思想结晶。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革命战争、全面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环境熏陶,没有沂蒙人民的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就不会出现沂蒙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会形成延绵不绝、光芒四射的沂蒙精神。否则那是难以想象。时势造就英雄,环境营造氛围,这是沂蒙精神形成上的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资本主义,乃至封建主义相对应并相区别的核心价值体系。封建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为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而儒家思想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为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自由平等博爱”,而自由主义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形成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新世纪才为人们所关注在2000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才明确但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早已随着中国革命的开始而开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都是与中国的悠久历史,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紧密相连并贯穿始终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共识,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而从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前途”到建设时期的“以苏为鉴”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探索足迹和经验总结。中国人民具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了大批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因而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继续得到发扬,如抗日战争的胜利联合国席位的恢复奥运会的承办,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中国新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起步、推进及其所取得了巨大成就,都离不开改革创新精神,这是新的时代精神的凝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以中国历史为底蕴经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形成的。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也必须在这一历程中逐渐营造和发展。
        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而了解和认识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是历史经验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如此。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认识到其长期性渐进性,自觉地进行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时代精神的提升,同时反对急于求成和消极等待两种错误倾向。
 

        二、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基本内容的一致性
        沂蒙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精神。沂蒙精神,是沂蒙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基本特征,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和可贵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沂蒙山区是国民党、日军的必争之地但只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主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带领和引导人民群众创造了沂蒙精神。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沂蒙精神。“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体现了沂蒙人民立场坚定方向明确的政治信仰。正因如此,才有了“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床棉被,盖在担架上。“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体现了沂蒙人民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正因如此,才有了江泽民所赞扬的“事在人为,后来居上”,“了不起”、“好样的”。“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本质,体现了沂蒙人民坚忍不拔、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正因如此,才有了毛泽东亲自批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体现了沂蒙人民公而忘私、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正因如此,才有了“家家有烈土、户户有红嫂”,为建水库再建家园。沂蒙精神,作为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和可贵革命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表现为“一切为了前线”,在全面建设时期表现为“愚公移山”,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买卖天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体系。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规定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神是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规范。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沂蒙精神其本质是一种红色精神,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结合,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才在沂蒙山区得到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地域化沂蒙化,从而也将沂蒙人民特有的优秀思想品德和朴素的阶级感情转化为为共主义而奋斗的高度政治热情、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形成了沂蒙精神。同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国家意志、社会意志、个人意志凝聚为一体,倡导核心价值,形成核心力量,从而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
 

        三、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沂蒙精神的价值目标是保家卫国和富民强国。沂蒙精神的基本特征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但其终极目标和价值指向仍是一种家国观念。这种家国观念,就是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时代精神为动力经过浴火涅繁的爱国爱家,通俗地讲就是保家卫国和富民强国。在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突出地表现为保家卫国。面对外来侵略和军阀混战造成的沉重灾难,沂蒙涌现了一大批以王尽美为代表的优秀青年,并在1926年建立了党的组织,发动了闻名全国的日照、沂水、苍山等暴动,竖起了工农红军游击队的旗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中华抗日第村”渊子崖村闻名全国,“孟良固战役”轰动中外,涌现了无数的“沂蒙红嫂”、“沂蒙姐妹”,形成了“百万独轮车支前大军”。全区420万人口,就有20万人参军,120万人参战支前,3万多沂蒙儿女血洒疆场。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在和平年代,沂蒙精神突出地表现为富民强国。面对战争创伤和穷山恶水,沂蒙人民艰苦创业,改造自然,再建家园。值得提的是,在1957年一年内毛泽东竟为同一个县(莒南县)做过三次批示,并引发了全国性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大生产运动。更为难得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为了建设水库,40多万库区农民舍弃了自己的家园,搬迁到生产、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荒山野岭上,重新创业,再建家园。这期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最困难的三年,而在这三年里沂蒙人民却比前三年向国家多交售了2,44亿公斤粮食,同时,又接纳了受灾的鲁西北6万多农民兄弟。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沂蒙人民努力拼搏,开拓进取,涌现出艰苦创业、拼搏致富的平邑县“九间棚”村,带领群众领先步奔小康、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位居全国肉食品加工销量首位的金锣集团,远近闻名、资产达60多亿、含36家企业、2个上市公司的大型跨国公司华盛江泉集团,江北最大的物流企业澳龙,香江物流集团以及鲁东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临沂批发市场。由爱家而爱国,由保卫家乡而保卫祖国,由艰苦创业而福泽四方,这就是沂蒙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目标指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实现保家卫国和富民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也是价值目标,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归结起来仍然是家国问题。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层面,即国家社会、个人来看,这种家国观念更为明显。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爱国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义务,敬业是每一个公民基本的职业操守,诚信是每一个公民基本的做人规范,友善是公民之间人际和睦的基础。归结起来,就是保家卫国和富民强国。之所以保家卫国,就在于即使在建设、改革时代,来自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威胁仍然存在,特别是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仍然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荣辱观,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家庭安宁,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社会风尚和家风。之所以富民强国,就在于即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论调、不良现象在影响着和危害着国家利益家庭利益、个人利益,如造成了国家财富的流失和毁坏,造成了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违背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指向,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扬善惩恶、匡扶时弊。由核心价值到表层价值,由日常生活到行为规范,由思想文化到政治经济,由个人伦理到国家意志,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衷和归宿。
        沂蒙精神,是种精神动力,也是一种价值目标。而任何价值目标的存在,必须有其实在的载体。沂蒙精神,其朴素情结是保卫家乡不被侵略、建设家园过上好日子,进而是保卫国家、富强国家,同时也相信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富。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激发了沂蒙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战天斗地、艰苦创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实实在在既要考想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也要考虑到家庭利益、个人利益,既要有国家意志社会意识,又要有家庭观念、个人伦理,既要有统一规范整体约束,又要有人文关怀、个体关照,既要有上层设计、领导指引,又要有下层摸索草根感受,这样才能接地气,有生机,有活力,雅俗共赏,源远流长。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秦正为,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