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八路军文化(王聚英 李建丰)

发表时间:2019-01-24 09:50阅读次数:
        临沂素称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的革命圣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八路军和地地方武装先后在这里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一直是整个山东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以及山东省战工会等机关长期驻扎此地,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成为中共华东中央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和山东党政军领导导机关驻地,与陕甘宁同时成为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的两个目标之一。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战斗过。沂蒙山根据地时有人口420万人,其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拥军支前,有10万多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里涌现出了堪与“三元里抗英”齐名的“抗日楷模村”西山前和渊子崖,更涌现出了大爱无边、毅然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以及支前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典型。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不畏艰苦,向贫穷宣战,又涌现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示:惠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把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结合起来,开拓奋进,改革创新,又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典型九间棚、沈泉庄和刘瞳等大批全国闻名的先进典型,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还建成了物流天下的大市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沂蒙人民培育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一、沂蒙精神是八路军文化在山东的集中表现
        沂蒙山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西柏坡一样都是中国典型的老革命根据地。所不同的是,在最激烈的抗日民族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始终是抗敌斗争的前沿地带。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在长达12年之久的时间里,沂蒙直是革命战争的中心之一。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写满了沂蒙历史的光辉空间。大青山战斗攻坚战以及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早已名满天下。
        “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这是毛泽东对山东抗根据地的评价。而山东根据地的核心一直在沂蒙山区,由此可见,沂蒙在中国革命斗争历程中的地位与分量,是何等突出和重要。
        对山东沂蒙的特殊战略地位,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已经充分认识到。1938年5月,中共中央自延安派郭洪涛担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边区省委遂确定在鲁中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上,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自此之后,八路军115师师部及部分主力等相继开赴沂蒙山区,与山东抗日军民一起建党,建政建军,建群共同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从全国敌后抗战的棋盘上看,在党领导的19块抗日根据地中,惟有以沂蒙山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完整独立地保持了原山东省成一省建制的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国民政府也把仅设的两个敌后战区之苏鲁战区,设在了沂蒙山区的东里店。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对沂蒙根据地不断展开残酷“扫荡”、“清乡”,根据地人民经受了严酷的战争考验。其中1939年夏到1943年底,日军对沂蒙山区所进行的1000人以上的“扫荡”就达100余次,10000人以上的达到29次,对根据地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难以计数。敌人越是疯狂,根据地军民越是坚强。军民一家鱼水情深。沂蒙百姓为了民族解放,毁家纾难,共克时艰,他们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直至把侵略者彻底打败,自身也在对敌斗争中得到发展,为革命队伍的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爆发时,山东还几乎没有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兵一卒,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山东八路军主力和基干武装已经发展到27万人,占党领导的正规武装力量的四分之一。
        抗战胜利后,山东武装力量除部分留在当地外,大部分开赴东北执行重要的抢占东北的战略任务,为全国解放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这一时期,沂蒙作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两个地区之一,同样为全国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广大群众配合主力积极参战,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一直是华东解放军最强有力的战略后方基地。十余年间,八百里沂蒙,可以说每座山头都燃烧过抗争的烈焰;每一寸土地,都抛洒过革命烈土的鲜血。英雄的沂蒙人民为抗战胜利与全国解放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有400多位曾在沂蒙山区纵横驰骋。
        沂蒙巍巍,丰碑永存。沂蒙山已经不仅仅是山,而是经过枪林弹雨血火锤炼后铸成的共和国大厦的坚强柱石,是亘古未有的红色圣地。
 

        二、红色沂蒙精神的文化力量在于信念坚定
        “我陈毅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以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陈毅元帅的这番话,是对沂蒙精神的生动注解。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发源于沂蒙革命圣地的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强大精神力量。多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沂蒙精神给予充分肯定。201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山东考察,对沂蒙精神做出了新的概括。他指出: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展现和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光辉精神财富,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的真谛所在,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沂蒙精神的宣传,使之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面前,沂蒙人民从心底认准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条真理,坚定了彻底跟党走的信念,把满腔热情倾注到了支援革命战争上。家家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精神也自然包含了千千万万沂蒙儿女用小车、小米、乳汁、布头乃至血肉之躯奉献革命的大义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和沂蒙群众共同创造的沂蒙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底蕴,处处闪现着红色的革命光彩,成为我们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的典型内容。
        路军文化和沂蒙精神是典型的红色文化,以八路军文化和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理应成为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念拼搏奋斗的号角。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化”,甚至形成信仰“塌方”。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也不再对“自残内斗”的官廷戏感兴趣转而开始美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并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寻得人生的真谛。所以红色文化“风生水起”,这背后,也说明了时下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寄托。
        品沂蒙精神,传红色文化。沂蒙红色革命斗争历史一方面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传承着伟大民族精 神的价值,并在印证和传承中不断实现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教化。她倡导的的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有利于净化心灵、树立正气。在临沂,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开展青少年品德教育和干部培训的有效载体这里的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革命传统课都是都是宝贵的资源和鲜活的教材,无不闪烁着革命先辈们笃信、爱国、奋斗的光芒。红色历史资源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革命精神的新平台、新课堂,她可以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的信念,所以说,红色沂蒙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信念的力量。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没有信仰,就没有事业发展的凝聚力;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沂蒙精神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英雄的沂蒙山人认准了只有坚决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胜利,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党的方向成为人民的方向,党的道路成为人民选择的道路,党的事业成为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临沂人民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并一举跨入全国前列。
        信念坚定,是沂蒙精神的要义,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这也正是沂蒙精神的重大时代价值。当前社会思想观念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思想文化观念激烈交锋党情国情世情正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党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的引领下,继续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保持对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不断提高建设现代化的能力。
        推动事业发展要依靠那些能够认识到人民的利益,并甘于为之奋斗牺牲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改革开放30多年,临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结出的新硕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从红色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肩负起新的使命,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沂蒙精神,发展沂蒙红色文化,为加快临沂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增添强大动力,用信念的力量不断开创临沂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三、全面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和八路军文化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临沂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临沂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依靠沂蒙精神、依靠红色沂蒙文化的内在驱动力量,临沂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赢得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不断传承红色沂蒙文化,临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继在全国率先整体脱贫后2000年,临沂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GDP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目标。前不久,《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临沂市民幸福感全国第二。临沂已成功创建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国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还被授予了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中国市场名城等称号。
        临沂是影响深远的红色精神的故乡之一,红色是闪耀着革命光芒的主色调,她承载的是种文化和内通,更是种精神和境界。沂蒙山人“最后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的精神,让“沂蒙红”更加光彩夺目。
        正如李长春同志视察临沂时指出的那样,诞生于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它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而已经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样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临沂,正借助于优秀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传承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
        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小调》,让临沂乘着歌声的翅膀美名远扬永远定格在了光荣的史册上;上世纪60年代流传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沂蒙民歌,又让临沂唱“响”了全中国,并且随“嫦娥号”飘向远方。
        1964年,著名作家刘知侠创作的小说《红嫂》改编为现代革命京剧《红嫂》,8月12日,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观看京剧《红嫂》后,亲切接见了演员张春秋等剧组人员。毛泽东说,《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的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沂蒙红嫂”。后来,这部戏又被搬上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坚持商文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了以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文艺精品,规划建设了“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红色文化产业聚集区。临沂先后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8大红色旅游重点城市。“沂蒙山”、“六姐妹”、“红嫂”、“厉家寨”、“九间棚”等凝聚红色文化内涵、见证革命建设实践的形象标识,今天已经发展成为红色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其中电视剧《沂蒙》一举夺得“飞天奖”等多项大奖;大型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交汇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浓厚的红色传统文化,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成了一个留住游人、天天上演的好项目。以蒙山沂水为代表的一系列的红色文化产品,都让临沂赚足了人气。
        艺术家们说,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些精彩的红色文化作品,是因为深厚的沂蒙精神感动了他们,红色沂蒙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创作灵感;而更多的年轻人看了《沂蒙六姐妹》等红色作品后说:“穿越时空的阻隔,我们找到的是一种一以贯之、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沂蒙人民敢为人先,当前在临沂相继探索出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综合执法管理模式后,“到2020年建设成为鲁南苏北区域性文化中心——临沂文化强市路线图”已经出炉。那时的革命老区,将焕发出更加炫目的文化光彩。
        诞生于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而已经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样,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临沂正借助于优秀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传承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
        一个伟大的地方需要伟大的精神。根植于红色沃土的沂蒙精神,与时俱进以自己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必然催生出更加青春、活力和现代的大临沂、新临沂。

(作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王聚英、李建丰,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