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沂蒙精神的认知维度 汲取群众工作的力量源泉(潘洪娥)

发表时间:2018-12-07 16:51阅读次数:
    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淘洗与砥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与升华,沂蒙精神已然成为中国精神的一个鲜明标识。近年来,沂蒙精神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专家学者更多的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阐述、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在全党深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群众工作的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从更高的坐标、更宽广的视角拓宽沂蒙精神的认知维度。沂蒙精神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群体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意识论认为,意识或精神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无论是群体意识还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沂蒙精神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存在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沂蒙精神是党在不同时期以切实行动赢得人民的真诚爱戴和拥护,使人民深刻感受到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最可信赖的人,使人民义无反顾地跟党走、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在此意义上来讲,沂蒙人民即是沂蒙精神的认知主体,而中国共产党一切为民的实际行动无疑成为人民群众认知客体的一部分。与一般认知关系的单向度相比较而言,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结下的的这种具有特殊感情和地域特色的认知关系的特殊之处即在于认知主客体是双向、互动、发展变化的选择关系,即“党选择了群众,群众也选择了党”。
 
    一、人民群众: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沂蒙精神也不例外。其一开始的生长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培育。沂蒙山区艰苦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经济基础,磨练了沂蒙人民。沂蒙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的爱国事迹耳濡目染了沂蒙人民,成就了沂蒙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砸碎旧世界的品质和精神。一方面,经年累月的文化积淀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内在前提。沂蒙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经千百年文化的熏陶沂蒙人民形成了既重礼、重义、纯朴、至孝,又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对国以忠的文化性格。另一方面,抗战时期,沂蒙人民深受国民党军队的横征暴敛,屠戮掠夺和日军惨绝人寰政策的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为了追求自由与进步,沂蒙人民紧跟共产党干革命、无数沂蒙儿女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人民子弟兵和沂蒙人民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积极改变沂蒙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单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敢为人先,改变“四塞之固,舟车不通”的历史,建设物流天下的大美临沂。
沂蒙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的历史时期演绎了沂蒙人特有的品性,展示了其坚定跟党走的政治立场、创造性的精神风貌,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成就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近、艰古创业、无私奉献“沂蒙精神。无论是沂蒙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红色文化培育,还是革命战火的洗礼和内忧外患的夹击,要求生存,要求发展,不等不靠的沂蒙人民必须紧紧跟着共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胆开拓、顽强拼博,这是义无反顾的选择,这也是必然选择。在这其中,关键是人的因素,人是内因。在此意义上讲,沂蒙精神的主体是山东沂蒙山区的人民群众。它的特质就是“群众”二字,融入了当地人民的性格和品格,展现了沂蒙人民的精神风貌。它是沂蒙人民孕育的精神是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精神,是沂蒙人民创新的精神。所以,沂蒙精神的表现形式更多地具有人民精神的一面。
 
    二、党的人民性特质:沂蒙精神的创造客体
    从沂蒙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表征来看,沂蒙人民是其实践的主体。那么,沂蒙人民为什么那么爱党、甘心情愿跟着共产党走?究竟是来自于哪里的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老区人民“有一块布也要做军装、有一口粮也要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也要送战场。”?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沂蒙精神自然是沂蒙人民的创造,但从更高的坐标上来看,这种创造是在党的酝酿和倡导下推动的,是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心一意为民族解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行为的感染下形成的,没有党的人民性特质就无以形成这一精神。
    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实际行动无不处处彰显了人民性的特质。战争年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年代,各种政治势力纷纷登场,伪政权借曲线救国之名愚弄人民,国民党政权以抗日救国之名搜刮人民,会门游杂武装打着抗日旗号敲诈人民,只有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真心实意为了人民。党和人民军队不仅用生命捍卫国家利益,而且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的负担。1942年春到1945年春,三次精兵简章共精简了3万余人,占原有脱产人数的27%。党的机关人员精简约52%,政府机关人员精简约46 %。同时,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拥军爱民运动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教育感染人民,鼓舞民心,开拓奋进、干事创业、改造自然,使人民感到跟着这样的党就有信心、有精神、有力量地求发展、求富裕、奔小康,迅速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实践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发展成果由人民世代共享,这种注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时代内涵折射出出党的群众路线人民性的恒久光芒。
  沂蒙人民在战争磨难的反复的对比抉择中、在改革发展的体验中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的亲人,并且这一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在不断深化。同时,正义的天平不自觉地逐渐倾向于共产党一方,这是沂蒙人民用心、用情、用感激投出的神圣一票。在此意义上讲,党正是透过其群众路线背后的人民性特质,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拥护。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实现主客体有效联结的实践路径
    沂蒙精神凝聚着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崇高品质,体现了沂蒙人民紧跟共产党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它是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共同培育的结果,其生成并升华于党与民众之间以突显人民性特质的群众路线为中介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中,党的群众路线的人民性特质是前提,是原因,而人民紧跟党走是结果,党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党放在心上。好换好!这是二者之间的必然逻辑。当前,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化对沂蒙精神的认知,以此汲取使党群永葆鱼水良性互动关系的力量源泉,始终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选择。
    首先,坚持一切为民谋利益。
    不论是我国古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朴素认识,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的深刻认知,都揭示了隐藏在党群关系背后的利益关系。沂蒙一位90多岁的老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入党志愿书上说她的人党动机是这样的:“跟着共产党,能吃上,能喝上。”所以,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利为民所谋”,共产党人不是做官而是成为人民的朋友和勤务员。而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和范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把“蛋糕”做大,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得以实现和发展。
    同时,还要切好“蛋糕”,调节利益分配以拓展社会公平之基,这是增强群众对党的向心力的基础和关键。有学者曾形象的将社会主义比作一面红色的大旗,旗帆的布料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这面大旗的红色就象征着社会的公平程度。因此,要想使这面红色的大旗高高飘扬,既要有结实的布料,又需要有深厚的颜色,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党在发展人民利益的同时,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重视调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彻底扭转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彻底消除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的疑虑。整合不同群体的力量,为社会持续发展激发起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党也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而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从而强化党与各方面群众的联系。
    其次,坚持努力务实为民办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在诊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讲话强调指出,“为民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原点……务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作风标准,党员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的确是抓住了解决务实问题的牛鼻子。坚决克服功利主义心态,克服好大喜功、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克服讲排场、比阔气、图奢华等官僚主义现象。坚持从细微处满足群众需求。习总书记指出,“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讲,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坚持深人基层和群众当中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并在工作过程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进而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再次,坚持永葆清廉真本色。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国家和执政党的干部是否清正廉洁,全面树立为政清廉的风气。国家有望,人民有福,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而我们的党和干部也将能以良好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公生明,廉生威”,人民群众希望的好“官”,以为政清廉为第一要件。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总书记指出,为民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指出,“清廉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防线和底线,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廉政意识,树立好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一心为公的良好形象”。党员干部一定要志存高远、信仰坚定、思想先进、道德纯洁,真正懂得入党为什么、掌权做什么、将来为身后留下什么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最后,坚持创方法求实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方法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提升群众工作的执行力。变民情“上传”为民情“下传”,广泛听民声。为此,增强工作的超前性,推进工作重心下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坐诊”接访为“出诊”走访,要寻求各种机会与民众面对面,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比如、可以规定领导干部每年到基层工作的最底限时间,更好地融人社会群体,以增强党的凝聚力。摆正位置重民意,做好群众“打土墙的夯”。摆正人民群众的主体位置,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保障和落实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广开言路集民智。只有得到群众广泛认同的决策才能正确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执行才坚实有力。所以,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古共领导劳尔·卡斯特罗强调:“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人,而是从人民中来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各种途径畅通民意渠道,保证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比如,在多年探索畅通政民互动渠道后,临沂正式开通运行的阳光服务热线“12345”实现了合理诉求要解决到位,无理诉求要解释到位,困难诉求要救助到位,大大提高了群众生活满意度。“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90多年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根,人民群众是共和国的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时代交汇点,我们党要在发展和变革中引领时代进步,必须不断深化对沂蒙精神的认识,实现党与群众的良性互动,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不懈奋斗中永葆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行,让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让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美好!的方式方法以提升群众工作的执行力。变民情“上传”为民情“下传”,广泛听民声。为此,增强工作的超前性,推进工作重心下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坐诊”接访为“出诊”走访,要寻求各种机会与民众面对面,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比如、可以规定领导干部每年到基层工作的最底限时间,更好地融人社会群体,以增强党的凝聚力。摆正位置重民意,做好群众“打土墙的夯”。摆正人民群众的主体位里,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保障和落实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广开言路集民智。只有得到群众广泛认同的决策才能正确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执行才坚实有力。所以,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古共领导劳尔·卡斯特罗强调:“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人,而是从人民中来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各种途径畅通民意渠道,保证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比如,在多年探索畅通政民互动渠道后,临沂正式开通运行的阳光服务热线“12345”实现了合理诉求要解决到位,无理诉求要解释到位,困难诉求要救助到位,大大提高了群众生活满意度。“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90多年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根,人民群众是共和国的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时代交汇点,我们党要在发展和变革中引领时代进步,必须不断深化对沂蒙精神的认识,实现党与群众的良性互动,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不懈奋斗中永葆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行,让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让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共临沂市委党校潘洪娥,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