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1912年3月生,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平邑县朱家村女村长。她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曾两次受到县委的奖励,被授予“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
“前线缺啥咱种啥”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在平邑县城西南不远的丰山西麓,有一片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地域之小,人称一枪穿得透。根据地以朱家村为中心,联系着周围的金雀庄、孙家岭、刘家洼、杜家村、库家村、大丰阳等6个村。离村不远就有日伪顽的据点,他们相互勾结,对这片抗日根据地经常进行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
当时,朱家村村长带领部分男同志上了前线,王春英担任了村长,领导着周围6个村的行攻工作。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党号召根据地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王春英一连召开几次村干部会议,反复讲述大生产的意义。她走东家,串西户,发动群众。种庄稼不能误了农时,王春英对春耕、夏种、划鋤等样样农活都抓得很紧。对优抚对象、缺少劳力和农具的困难户,千方百计组织帮工。为了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王春英还在各村建立了民兵游击小组,在山头路口站岗放哨,发现情况立即报告,保证农民的劳动安全。
八路军战士的军服供应很紧张,王春英就带领妇女们在没收地主的18亩地里种上了棉花。当地没有种棉习惯,她对姊妹们说:“前线缺啥咱种啥,不会就学。”她们边学边干,年底,收了2000斤籽棉全部交给了区政府。
这一年,朱家村一带粮食获得大丰收。王春英带头踊跃缴纳公粮,不足300人的朱家村,一次就缴小麦2万多斤,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线。
照护伤员,再苦再累她心甘
从1943年底到1947年春,鲁南军区医院的一个分院驻在朱家村。小小的山村,家家住了伤病员。医、食、住、行,样样需要王春英跑前跑后地安排。她还发动妇女,帮助医院拆洗被褥、衣服、绑带。她把全村妇女分成5个小组,每小组各派一名妇救会员负责。她每天晚上将伤员的绑带、衣物、大夫的隔离衣等收集起来分到组洗。
刚开始,有的妇女胆小害怕,不敢洗带血的衣服。王春英一面给她们讲八路军战士保卫根据地英勇作战的动人故事,提高她们的觉悟;一面亲自动手教她们怎样洗得快,洗得净。战士的绑带和血衣染红了村前的沙河水,也教育了群众。在王春英的帮助下,妇女们进步很快,再领衣服时,都争着找带血的洗。衣物洗净晒干后,她总是一件一件仔细叠好,破了的全部补好,亲自送到医院。
医院伤员多,忙不过来她就主动组织妇女护理伤员。有时本村忙不过来,她就找人写信,盖上她自己的章,送到周围村。他们见信后都马上前来帮助。
有一次,担架队从前方送来一个伤员,浑身被燃烧弹烧伤,昏迷不醒。大夫给他打了强心针,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尽管伤员不喊不叫,但从他面部表情和满脸豆大的汗珠可以看出,他忍受着极大的疼痛。看着亲人受伤,王春英心里十分难受,她几天几夜没合眼,亲自守在身旁,一口一口地喂汤喂饭,一直待到他脱离了危险才回家。她还把受伤的警卫员张杏堂接到家里养伤。在她精心照料下,张杏堂很快恢复了健康。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发动进攻。我鲁南部队奉命北撤,实行战略转移。王春英从县里开完会,立即回村组织担架队,帮助医院转移。她走到每一个担架旁边,为伤员盖好被子、一遍又一遍嘱咐抬担架的民兵,要轻抬轻放。
医院转移后,她又组织群众坚壁清野,一粒粮食也不给敌人留下。最后,她带领一个120多人的家属分队,安全北撤,渡过了黄河。
1989年1月13日,王春英老人去世。
(作者来自:平邑县妇联,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