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赤胆忠心为革命——记贾锡兰二三事(钱照寅)

发表时间:2020-02-20 16:24阅读次数:
       平邑县北沟村的贾锡兰,生于1919年。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1942年担任了村妇救会长,1945年加入了共产党。她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腾房
       1940年农历正月初八,首次解放白彦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某部七连开进了9户人家的北沟村。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北沟村家家屋门紧闭。夜深了,天寒风凛,露宿的战士们衣单被薄。躺在床上的贾锡兰翻来复去不能入睡,白天,战士给乡亲们挑水、扫院子的情景又展现在眼前。这些兵打“遭殃军”,活捉恶霸地主贾光营…于是,她打开房门,叫起结婚オ几个月的大儿和儿媳,动员他们到二叔家的牛棚上层去住,把腾出的东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硬是把战士一个个拉进屋里。连长知道这事后,说啥也不同意,再三劝说贾锡兰,但这怎能动摇她那赤诚之心?她说:“俺不懂什么大道理,但知道你们是为穷人办好事的,俺山里人实在,哪能知恩不报。”连长倒被他说服了。战士们住下来了,她把战士当做自家人,抢着给战士们缝缝洗洗,战士们吃饭,她便把家里的咸菜、豆芽、豆腐渣之类送去。战士们不吃,她便笑着说:“连长不是说抗战一家、军民一家吗?你们这样,怎么能成一家?”
       一批战士走了,另一批战士又来了。从此东屋便成了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落脚点。白彦战斗中,东屋又成了伤病员的包扎和临时休息的场所。后来,《鲁南时报》和军区供给处的领导都住过这里,许多军政工作人员的后代也曾在这里诞生。
             藏枪
        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未尽,贾锡兰便和本村几个党员,成立了由侯同俭、侯同章、侯同镜3人组成的民兵小组。当时,只有一支枪,3个民兵把这支枪视为自己的性命,利用它打乱敌人的计划,给区中队的战斗以有力的呼应。
        一天拂晓,贾锡兰突然接到一村民的报信:“从西山扑下来一帮人,不知是'遭殃军',还是还乡团,快转移吧!”原来是驻白彦的国民党军,到北沟村围剿我区中队。贾锡兰不由心头一紧,3个民兵和那支枪怎么办?事不宜迟,她赶紧一边派人通知乡亲转移,一边推醒正熟睡的3个民兵,用麻绳、镰刀,把他们打扮成收麦的分头出村。
       3个民兵走后,她紧紧抓起藏在南屋里的枪,心里突突直跳,怎么办?把它藏在哪里?万一被敌人搜出,不但危及3个民兵的生命,而且敌人将会更加疯狂地搜捕,北沟村百姓就要遭难。敌人已开始从村西头挨户搜査了,吆喝声、翻箱倒柜声、缸破瓦碎声不断传来。紧急中,她看到了水坑,眼前一亮,决定把枪藏到水坑里去。她急忙解开腰带,把枪装到了裤筒里,扎好腰,顺手抓了根棍子拄着,几步来到坑边,机警地解开扎腿带,把枪顺到水坑里。可随即她又急了,待会水变清,会很容易被敌人发现的。坑边有一水井,不容多想,便快速把枪捞出顺到水井里。到这时,贾锡兰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村子小,敌人很快把每家每户、屋里屋外搜了个遍。敌人什么也没有搜到,只好怏怏离去。    
              支前
       1947年秋,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北沟村近各乡村的支前活动搞得轰轰烈烈。那时,年过半百的贾锡兰负责12个村的支前工作。在崎岖的山路上,在场间地头,在磨道、碾台边、锅台旁、大树下,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风风雨雨,黑黑白白,眼睛熬红了,身子累瘦了,有时腿脚肿得不能走动,还硬是咬着牙,柱着棍子,坚持工作。人们看她这样子,很受感动,劝她顾惜点自已的身子,她却笑着说:“只要能早天打败蒋介石,就是把老命搭上,俺心里也甜。
       每次领来支前任务,她总是首先发动妇女出主意,想办法。如碾米由于米多碾少,很难按期完成任务,贾锡兰便想出在磨脐上垫个铜钱,用磨谷子的办法代替碾,大大加快了碾米的速度,提前完成了任务。若前方急需军鞋,她便把12个村的妇女组织起来明确分工,有裁的,有做鞋帮的、纳鞋底的、绱鞋的,做到有集中,又有分散。她还经常发动村与村、人与人的竞赛活动,鼓励先进,帮助后进。
       贾锡兰勤劳、热情、认真,深深影响带动了12个村的妇女。据不完全统计,1947年至1948年中,她们共做军鞋15000双,烙煎饼37万多斤,碾米10万多斤,磨面5400斤,送柴禾162万斤,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贾锡兰多次被评为抗战模范,拥军模范,支前模范,生产模范,受到上级的嘉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被选为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选为省劳动模范。于1969年去世。
 
 (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