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母校(陈岩生 刘承谦 李自萱 马联芳)

发表时间:2019-12-07 11:50阅读次数: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对白己影响最大、终生难忘的事情。我们这几个五十多年前曾在郯城县立第三小学即“马头三小”上过学的学生,回忆起那时的学习生活,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和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至今仍感到宛如眼前。
       我们在三小上学时,正是国民党发动了“四• 一二”大屠杀之后,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苏区进行疯狂围剿的时候,又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 一八”事变之际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当时的形势是:反动势力十分猖獗,新生力量、新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就是在这种新旧思想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马头三小,就是我们接受新思想的革命摇篮。
        一九二八年,共产党员刘之言应私立“求是小学”校长于霭辰的聘请,来该校任教。翌年秋天,“求是小学”改为“郯城县立第三小学”,宋幼准任校长。这时,在三小任教的党员有刘之言、刘谐和、孙镇国、宋幼准等;王瑞生、刘云峰、邓境秋等教师,虽不是共产党员,但在刘之言等人的影响和带动下,思想也趋向进步,因此,整个学校朝气蓬勃,一派生机。
       三小的教学方法,一扫那种读死书和体罚学生的腐朽做法,采用民主的方式,并注重提倡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我们高小二、三年级的学生,成立了壁报小组,每周出一期壁报,内容有同学们的优秀作文、图画,还有国内外的新闻。孙镇国老师帮着插图,壁报办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喜欢看,成了我们传播进步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阵地。部分年龄大的同学组织了“学生会”,经常到社会上演说、讲故事,宣传革命道理。刘谐和老师还要求学生们天天记日记,他还编了一首记日记的歌谣,教我们背诵,有些同学就从这时养成了终生写日记的习惯。学校里还成立了“童子军”、“卫生组”、“体育组”等群众组织,以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学校里还设有一个图书馆,内有许多进步书籍,如《煤油》、《石炭王》、《西线无战事》等苏联小说,以及鲁迅、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著作。老师们经常指导有阅读能力的大同学在课外或寒暑假阅读这些革命书籍,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每学期的正课学完之后,老师就选编些补充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如刘谐和老师给我们选的一篇童话《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至今我们仍能熟记其中精彩的词句。老师们平时对学生学习要求很严,教育质量很高,所以,这期间在三小毕业的学生,报考五中或师范的,都能被录取。
       在马头三小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对我们教育最深,影响最大的有如下几件事:
“誓死不当亡国奴”
       每逢星期一早晨,学校举行有全体师生参加的纪念周活动,校长或有关老师向学生讲解国内外形势,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记得有一次,刘之言老师在会上详细讲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壮烈牺牲的事迹,他讲得激昂慷慨,声泪俱下,使得参加会议的师生,无不痛哭流涕,激发了同学们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培养了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每逄“五• 三”,“五•九”和“五•卅”这些国耻纪念曰,老师都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事件发生的经过,讲述英、日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教育学生长大后誓为昭雪国耻、振兴中华而贡献力量。一九三一年“九• 一八”事变发生后,刘之言老师在郯城县小学教职员中组织起了“抗日救国联合会”,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各校老师和学生一起走到街头、集市进行讲演;呼口号,贴标语等宣传活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红绿标语贴遍了城乡。刘之言老师还在三小门前的广场上召开了一次抗日救国群众大会。他在讲话中,揭露和指责了国民党消极抗日、郯城县县长姚公盘只知做官发财、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动员全体师生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当天夜晚举行了提灯游行。这年秋天,马头三小的师生还在南戏楼上演出过宣传抗战的戏剧。记得有一出哑剧,是刘之言、孙镇国、马叙卿等老师共同编排的。大体内容是:戏台正面挂着一张全国分省大地图,日本鬼子手持钢刀,把东北三省削去,换上了太阳旗;接着,又在地图上画上了他们准备出兵关内的路线。这出戏,形象地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同时,还演出了话剧“血衣”。大意是:东北有一个老大娘,三个儿子都被日本鬼子杀死了,她也遭受了鬼子的毒打,过着亡国奴式的悲惨生活。演出时,台下有许多观众流了泪,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日本鬼子的强烈仇恨。通过这些宣传教育,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危亡之秋,如果不奋起抵抗,就要亡国灭种,成为亡国奴,从而激发了我们抗日救国的热情。“誓死不做亡国奴”这个革命的口号,已渗透了我们幼小的心灵,为我们以后参加抗日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不合理的社会一定要推翻”
       三小的老师,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经常向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刘谐和老师曾选了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国语补充教材,让我们学习。这篇童话描写的是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豪华的圣诞节的夜间,因冻饿而死在街头的故事。他还教我们唱《可怜的秋香》这首歌,歌词的内容有“金姐有爸爸爱,银姐有妈妈爱,秋香你的爸爸呢?你的妈妈呢?她呀,每天只在草场上牧羊、牧羊……”这都有效的启发了我们对贫苦孩子的同情。同时,激起了我们对黑暗社会的憎恨。老师们言传身教,对家庭贫苦的学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高三年级学生颜景楷,家庭很贫苦,父亲以卖河水为生。景楷同学放学后要帮助家庭干很重的活。有一次,他不幸摔伤了胳膊,不久生了疽疮,给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困难。刘之言老师听说后,就经常到他家去,为他熬药,帮他干活,并在经济上拾予接济,坚持了八个月。终因治疗无效,彦景楷同学和我们永别了。安葬前,刘之言老师便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到颜家去吊孝。他向景楷同学的遗体鞠躬后,掩面痛哭,全体同学也都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件事,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
       我们学校门口住着一个乞丐,破衣烂衫,四处要饭。刘之言老师就以此为题,要我们每人作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想。他结合我们作文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讲解了世界上为什么有穷有富的道理,在列举了地主老财剥削压迫穷人的大量事实之后,告诉我们说,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定要推翻,将来,要建立起一个人人平等,家家有地种,人人有饭吃的新社会。每年的“五• 一”国际劳动节,老师们总是向我们讲解这个节日的来历,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团结起来和黑暗的社会制度作斗争。
       一九三〇年春,马叙卿老师领着我们高小二、三年级的全体同学到沂河岸边的红石崖去旅行,走到樊家埝附近时,他带领我们髙呼口号:“打倒土豪劣绅!” “打倒贪官污吏!”接着,便给我们讲解什么是土豪劣绅,什么叫贪官污吏和为什么要打倒他们的道理。就是在这些经常的具体生动的教育中,使我们从小学时期,就懂得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穷有富;为什么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一定要推翻;为什么没有剥削,没有压追,人人平等,人人有饭吃的新社会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些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
       三小的老师多数是共产党员,他们不仅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而且还经常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五月五日,是马克思的诞辰,这一天,各堂课都讲马克思的事迹,讲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讲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实现。这些事情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就象刚发生在眼前的事情一样。高小二年级有个家庭富裕的同学,名叫姜涵,参加了国民党。刘之言老师知道后,就以此为例,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人生观的教育。他说:参加党派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慎重行事,不要盲从。现在中国有两个党,一个是国民党,它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一个是共产党,她代表广大劳苦群众的利益。接着,他就给我们洋细讲解了这两个党的本质区别,讲明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道理,教育我们千万不要走上邪路。在上作文课时,孙镇国老师出了一个题目:“未来的日出”,让同学们作文。同学们多数写的是太阳的光明、温暖和我们如何在阳光下偷快的学习、 做事等方面的内容。到了发作文的时候,孙老师说自己也做了一篇,接着便念给全班同学听。他的这篇作文在“未来”两个字上大作了文章。记得大意是:未来的社会将没有贫富,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在未来的社会里人人有职业,个个有饭吃,老年人有养老院,儿童有育婴堂,残废人有残废院,学龄儿童都能到校上学;在这个就是拿几千倍的显微镜也找不出自私自利的种子,深翻土地也找不出战争的痕迹等等。文章的最后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实现这样的社会而奋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孙老师就是这样利用作文的形式,向我们进行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的。刘之言虽是我们的国语老师,但他什么课都能教,他曾经代过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教的都是有进步意义的歌曲。国际歌当时在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在学枚里,虽有人知道,但不管是大、中、小学都不准唱这首歌。而我们学校里,却是“得天独厚”,人人都会唱国际歌。刘之言老师还教育我们,这首歌不能随便唱,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能唱;听到别人唱这首歌时,应当肃立,表示尊敬。他在教唱“国际歌”时还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歌词,这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让我们在幼小心灵里树立起“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坚定信念。
       斗转星移,事情已过去五十年了,但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老人,每当坐在一起回忆起这些往事的时候,心情却仍然非常激动,不由得更加怀念培育我们成长的母校,更加怀念呕心沥血教导我们的老师。刘之言、孙镇国已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进。刘谐和、马叙卿老师如今还健在,让我们遥祝他们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