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电影《长津湖》中,有这样感人至深的一幕: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片中角色雷公(雷睢生)独自驾车,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吸引敌军炮火,最终壮烈牺牲。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声音哼起了这支来自故乡的歌谣。那一刻,许多观众绷不住眼中的泪水,瞬间“破防”。 这一幕,是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致敬。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片光荣的土地,那么红色定是当之无愧的选择。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地区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革命烈士血洒疆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沂蒙人民倾其所有滚烫情谊,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共同演绎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他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1938年,党中央“派兵去山东”的指令一下,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形成以沂蒙这个“山东小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齐鲁大地燃起熊熊抗日烽火。 与此前国民党在敌后遍征苛捐杂税、与民争利的情况不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展现出清正廉明的亲民作风。他们奉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严明纪律,在“喊大爷、叫大娘”的亲切互动中团结群众,“老四团”等革命部队形成了“只要群众遭劫难有危险,就要立即去解救”的铁血团规。 临沂沭河西岸,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朱村。70多年来,这里传承着一项特殊的红色民俗:把正月初一的第一碗水饺献给烈士。1944年除夕,日伪军疯狂“扫荡”朱村,八路军“钢八连”火速奔向朱村投入战斗,24名战士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后,每年春节的第一碗饺子,都被用来祭奠英雄先烈。那里的人民永远不会忘却:今时今日的平安无恙,是当年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蒙山沂水之间,类似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军民间心与心的交付,闪耀着至真至诚的人性光辉。 除了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还始终秉持一切为了群众的初心。在山东根据地,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民主选举赋予了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兴修水利等政策措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借助以“学文化、求解放、救中国”为口号的沂蒙“识字班”,人之思想得以启蒙,家国意识充分觉醒。
(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山东省银行保险业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沂蒙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银行业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保险业培训、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