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述评(二)

发表时间:2022-11-14 21:45阅读次数:
      史料统计显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420万人口中,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今天,当我们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依然会被一组名为《力量》的巨幅群雕所震撼:支前老乡弯腰推着装满物资的小推车,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行……
 

      “无数支前群体和英雄模范,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雄辩地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沂蒙干部学院副教授刘占全说。
 

      攻坚克难 勇往直前
 
      在电影《长津湖》中,临近影片结尾,有这样一幕令人动容——
 

      影片中的“雷公”怀抱敌人从空中发下的标识弹,开车吸引敌军注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了敌人的子弹。在牺牲前,“雷公”哼唱的便是《沂蒙山小调》。
 

      “雷公”的形象正是沂蒙人民的生动缩影。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深刻印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沂蒙人民总有一股攻坚克难的拼劲、勇往直前的闯劲。
 
 
      这是3月2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村史馆拍摄的厉家寨人当年大战“穷山恶水”的历史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山东省临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地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山石密布、耕地稀薄。老人们常说,曾经的厉家寨村,是“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的稀粥照月亮”。
 

      穷则思变。1955年起,厉家寨人移山填谷、劈岭造田,两年建成高标准梯田300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500多斤。
 

      消息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欣然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九间棚村成为沂蒙精神新的代言。
 

      坐落在海拔640米的龙顶山上,九间棚村山高涧陡、四面悬崖、土地瘠薄、缺水缺电。112亩土地挂在23条山梁上,即使赶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七八成饱。
 

      20世纪80年代,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带领村民架电修路、引水上山、治山种树,连续苦干5年。全村累计集资23万元,修砌石渠3500米,开山整地500多亩,新栽果树2万多棵……
 

      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
 

      两个时间节点,标注着沂蒙精神给沂蒙人民带来的大变化——
 

      1985年,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重点地区;
 

      历经10年奋战,1995年底,临沂一举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这是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高铁站(2020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来稻花香……《沂蒙山小调》中的美好描绘,在沂蒙人民的手中,早已成为现实。

(本文原载于《新华社》)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山东省银行保险业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沂蒙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银行业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保险业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