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与新拓: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与抗大基因的沂蒙传承
李 喆
(临沂大学 中共临沂大学委员会办公室山东临沂 276005)
第三,从抗大一分校到滨海中学、滨海建国学院的学脉承续,是抗大一分校与沂蒙革命教育事业彼此关联的体现。
在沂蒙根据地创办的多所干部培养学校中,滨海中学“是以抗大一分校为榜样创办起来的”[14],滨海中学第一任教导主任管戈和第一任书记郭抵,以及中队长与中队政治指导员如宁林、山智中、余松若、任杏发,还有后来的周抗、庞焕等同志,都是从抗大一分校调派和聘请来的,这些同志始终保持着抗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着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校风。1945年夏,滨海中学更名为滨海建国学院。“抗大一分校虽然于1945年11月离开山东回归总校,但她将抗大的精神、抗大的作风、抗大的办学模式留在了沂蒙,她把自己彰显的淋漓尽致的‘经世致用’学魂留在了沂蒙,成为沂蒙高等教育事业的红色源头。”[15]由此可见,从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到沂蒙地区“抗大式学校”的广泛建立,再到“抗大式教育”在沂蒙根据地的展开与推广,体现出抗大一分校与沂蒙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天然的、内在的联系。
二、抗大基因: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与抗大精神在沂蒙的践行
从抗大一分校到山东根据地的“抗大式学校”,再到临沂大学,延续着共同的精神血脉与文化基因,这就是在抗大教育方针和抗大校风的熏染下形成的抗大精神与抗大基因。抗大精神的内涵,袁驼概括为:“一分校在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同志的关怀下,养成了高贵的品德,形成了优良的作风,这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革命理想,艰苦奋斗的作风,英勇牺牲的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热爱祖国的民族意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无私奉献的品德,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抗大精神。”[16]抗大的传统,白彦认为“抗大最值得留念的传统是:正确远大的革命理想,艰苦奋斗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无私奉献的品德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17]。
流淌在抗大精神与抗大传统中的精髓与内核,就是抗大红色基因。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办学既受到沂蒙区域文化的影响和形塑,同时也通过人才培养和文化熏陶深刻影响着沂蒙精神的孕育与形成,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办学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注入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文化基因与思想根基,抗大精神与沂蒙精神可谓根脉相系,抗大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抗大精神在沂蒙地区的践行,凝炼形成了以“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核心的抗大红色基因。抗大一分校办学中形成的这一红色文化基因内化为沂蒙精神的一部分,并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接续传承。
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所留下来的红色基因,首先是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8]抗大教育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首要的教育方针,抗大教育教学极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之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养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使他们成为军政兼优的抗日骨干。1940年7月,抗大一分校开学典礼时传达中央军委1937年7月关于整理抗大问题的指示,“重点是:要把知识青年训练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训练成为八路军的干部;学校要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为政治教育中心,教育知识青年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教育知识青年要深入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接近工农,为工农服务。”[19]“在抗大学习过的同学,最重要的收获就在这一点,也就靠革命理想,这个无穷的潜在力量,鼓舞和激励我们的斗志”。[20]“抗大的性质,它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干部学校,它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培训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武装的军事、政治干部。它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和我军在职干部。”[21]“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之一环,课目不宜过多,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与工作必须大大加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学校,而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22]“转变学员的思想工作,在时局危机严重的今天,更为重要,以思想上巩固党,学校应负主要的责任,苏鲁等地分校尤应注意这一工作。”[23]“一分校的政治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决心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终生。”[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