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来了共产党、八路军——枪声就是命令(一)

发表时间:2021-08-11 08:16阅读次数:
 沂蒙山区来了共产党、八路军      
       在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和人民军队来到蒙山沂水。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在泰安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派兵去山东”。12月27日,山东分局在沂水王庄将山东各地的抗日起义队伍整编组成了八路军山东纵队。1939年8月,陈光、罗荣桓率领115师主力进入沂蒙山区。1943年,山东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整编山东八路军,形成了山东抗日力量的核心。
       进入沂蒙山区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紧紧地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生命和鲜血担负起了保家卫国、守土护民的历史重任。“枪声就是命令”,哪里响起枪声,哪里的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损害,八路军就赶到哪里援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941年12月20日,莒南渊子崖发生村民自卫战,八路军闻讯赶来救援群众,与敌展开激战。区委书记以下40多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1944年8月,大山战斗中,八路军“何万祥英雄连”前去救援群众。团长贺东生要求战士们“为了解救群众和伤员,我们的同志要准备当炸弹使!”人民军队就是这样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群众的安全。
       在长期的沂蒙根据地建设中,党在根据地内普遍实行民主选举,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和民生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实行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开展文化教育,提升人民文化水平;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改革落后的社会组织,极大提升了农村社会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沂蒙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权益。
       是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感召下,沂蒙人民在当时的众多历史选择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下的八路军。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投身到民族解放事业当中。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精心照料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十万大洋献八路的牟宜之,举家投八路的万春圃,鬻女筹军粮的方兰亭,宁死不屈保护伤员的梁光中,为保护八路军军粮而三钻铡刀的刘士矩……沂蒙人民铁心向党,毁家纾难,最后一口饭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与沂蒙人民心心相印,生死相依,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篇章。
       1.枪声就是命令(一)
       在滚滚南去的沭河西岸,有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村庄,村东有沙丘,东西有9条道路环绕,呈九龙戏珠之势,故而取名“珠村”,后因历代村人崇尚朱子儒学而更名为“朱村”。
朱村拥有自己的革命历史展馆,这在国内的村庄中并不多见。该馆是为了纪念1943年发生的“朱村自卫战”而建。这场战斗被正式载入《八路军战史》,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以《滨海区临沭我军击退千余敌寇进攻》、《沭西人民以实际行动抬伤员送炸药奋勇参战》为标题,对此作了报道。

       事情还得回到1940年。那时候朱村是抗日堡垒村,中共临沭县委、民主政府常常驻扎在这里。因此,朱村就成了日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年底,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四团进驻临沭一带。四团是一支很能打仗,而且有着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和优良战斗作风的部队。那些年,四团与当地军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感情,群众亲切地称其为“老四团”,把他们看作最可亲近的人,最可信赖的靠山。当时有一首歌谣来形容老四团与抗日军民的鱼水情深:红旗展,歌满山,滨海来了老四团;打鬼子,捉汉奸,军民并肩齐抗战,鱼水难分心相连。
       那时候,四团三营长驻朱村,朱村人民热烈欢迎,积极腾出房子、筹措军粮,朱村王氏族人把祠堂中的列祖列宗牌位请出来分到各支各户,腾出房子来给抗日战士住,从村前清出18亩良田为八路军做操场练兵,从此县抗日民主政府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经常在朱村进行。1942年10月,著名作家刘知侠在朱村演出之余,创作了《沭河的歌声》,这首歌声吹响了临沭抗日的号角。以后战地医院、伤病员、文工团也相继进驻朱村。
 

(未完待续…………)


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