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化选择(上)

发表时间:2021-08-03 14:46阅读次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后,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途径等等内容有了广泛深刻的解读,深化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也有学者谈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化内涵并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化本质、方法论原则以及生活化的层次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化模式。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化本质

       (一)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出发点和逻辑归宿

       在马克思看来,认识历史、认识人类社会就是认识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人的生活,现实生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现实生活作为出发点,从现实生活自身的矛盾出发,寻求解决矛盾的现实和可能的途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谈到,“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以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迁和人的发展作为主线来衡量整个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他在《1857158年经济学手稿》中,谈到了人的发展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自由个性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以人的生活条件、活动方式交往关系以及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的区分。由此,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现实生活并以改变人的生活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

       对于生活的理解,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人们日常生活,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总体,是总体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就是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总和。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和内涵。首先,马克思认为,生活就是人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条件,“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过程和物质生活条件。而且现实的个人还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些关系也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产生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现实的生活是人的整体存在方式,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精神生活是一个整体。其次,马克思认为生产是生活的本质,生活是生产的目的,生产与生活互为条件、前提,它们的统一构成人的整体存在。在马克思看来,生活是人自身的创造物,“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所谓生产也就是“革命的实践活动”。生产决定生活,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因此,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致的。在此意义上,生产本身也就是一种生活,“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另一方面,人的生产、创造只能在既有的生活条件下进行。总之,生活与生产的历史关联在于,生产的创造展开为生活,而生活又成为进一步生产的条件。生活与生产的统一在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生产、实践和生活是现实的统一,生产、实践造就了生活,他们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而生活则是生产和实践的现实展开。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统一,也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统一,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基础上的现实生活世界。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化就是生活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者的界定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内涵大体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另有学者认为,“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笔者认同这种界定。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看,从狭义上讲,它特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丰富和发展,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而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从广义上说的。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看,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党的领导者,他们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主体;二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和教育工作者,他们是教育、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主体;三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的接受主体,是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人群,“它囊括了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其成分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群众、知识分子和新兴社会阶层等”。在本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特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表现主要是:在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实现内容的生活化、时代化和语言文字的形象化、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化和生活化本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和生活化。从马克思主义大化的过程来看,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二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理念和精神力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融进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实现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活化过程。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实现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大众化的形式回归民众生活的现实场域,关注与民众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活化的根本表现。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