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05-18 11:09阅读次数:
       沂蒙精神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着科学的内涵及其强大的精神支撑价值和精神动力价值。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研究“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对于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沂蒙精神”的提出和早期的研究(1989-1991年)
       1989年,新华社山东分社原副社长李锦在平邑县九间棚村调研52天,最早提出了“九间棚精神”,概括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为“沂蒙精神”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89年12月12日, 《临沂大众》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后来,经过专家共同研究论证,逐渐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1990年2月2日,时任省委书记姜春云到临沂视察,将“沂蒙精神”高度概括为16个字,也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1990年6月,时任临沂师专人事处干部的陈建光在《临沂师专学报》发表了《弘扬“沂蒙精神”的历史必然性》的研究论文,这是研究“沂蒙精神”的发轫之作,陈建光在论文中指出: “今天,沂蒙精神之所以应该弘扬,这是由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是由中华民族的政治素质决定的。我们全民族都应当以沂蒙人民为榜样,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拓展“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1990年11月,山东省社科联组织臧乐源、包心鉴、陶滋年、梁自洁、于超等专家赴沂蒙山区进行考察研究。考察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二是沂蒙精神的内涵、本质和特征,三是沂蒙精神的现实价值,四是弘扬沂蒙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考察结束后,李玉明、于成河在《山东社会科学》发表了《宝贵的财富、强大的支柱—沂蒙精神考察纪要》,这是挖掘梳理沂蒙精神的第一篇系统的研究文章。
       (二) “沂蒙精神”研究的第一个高潮(1997年)
       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临沂,欣然题词: “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这个题词深刻揭示了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为沂蒙山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五年之后, 1997年7月28日,山东省委宣传部和临沂市委在临沂召开纪念江泽民同志题词五周年座谈会,“沂蒙精神”的研究进入第一个高潮。《发展论坛》 1997年第9期隆重推出了“沂蒙精神”研究专栏,发表了董凤基的《弘扬沂蒙精神》、张守业的《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署名松章、景智的《纪念江泽民总书记“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题词五周年座谈会综述》等文章。
       同时,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7年第3期发表《弘扬沂蒙精神,促进文明建设》。杨玉金在《东岳论丛》 1997年第6期发表《论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文章分析了沂蒙精神形成的多维因素、沂蒙精神体现的时代内涵、弘扬沂蒙精神的重大意义,指出:“沂蒙精神就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和可贵革命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新时期的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体现了沂蒙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
       (三) “沂蒙精神”研究的第二个高潮(2004年)
       为纪念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开辟沂蒙革命根据地65周年及庆祝建国55周年,2004年7月28日至30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在临沂市召开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同时,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在临沂市正式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刘德龙发表讲话,要求大家加强联系和研究,共同打造好沂蒙精神这一政治品牌。沂蒙精神研究会选举李群任会长,张全新、刘德龙、包心鉴、李海萍、孟宪海、丁凤云任副会长。
       为了配合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和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的成立,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推出了“沂蒙精神研究专栏”,刊发了丁凤云的《沂蒙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推动力》,文章指出: “沂蒙精神是沂蒙文化发展的结晶,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临沂发展步伐,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不断把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推向前进。”同时,该专栏还刊发了杨鲁慧的《马克思人的主体价值观与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涂可国的《论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刘长飞、李洪彦的《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等。
       2004年10月,李群在《人民日报》 “理论专页”发表论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论进一步弘扬和实践沂蒙精神》,首次提出了“沂蒙精神”的三个特质:一是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品质;二是沂蒙精神具有很强的开放兼容性;三是沂蒙精神具有强大的实践功能。这篇论文使沂蒙精神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 “沂蒙精神”研究的第三个高潮(2010-2012年)
       为了探讨电影《沂蒙六姐妹》和电视连续剧《沂蒙》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2011年在山东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我省对“沂蒙精神”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10-2011年9月,在省级以上刊物出现了12篇研究文章、在全国重要报纸出现了18篇研究文章或报道文章。《人民日报》 2010年1月19日发表了丁凤云的文艺评论《沂蒙精神唱新声》,文章指出: “要把沂蒙精神这个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不可或缺。以高度的艺术性打动受众,以高度的思想性凝聚人心,用精品之作生动讲述沂蒙精神,这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求是》杂志2010年第5期刊出了丁凤云的文艺评论《沂蒙精神的生动再现-评电视连续剧<沂蒙>》。
       2011年7月26日,山东社科专题论坛-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临沂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历史贡献、时代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作了深入探讨,会议论文主要有丁凤云的《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弘扬》、王志东的《沂蒙精神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李晨玉的《沂蒙精神与山东革命精神的关系》、孔维同的《沂蒙精神,山东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杨金卫的《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魏建的《沂蒙精神与沂蒙文化》、涂可国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沂蒙精神的内涵》、高明的《论沂蒙精神之大义》等。
       2011年7月3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主办的齐鲁大讲坛,邀请韩延明作题为《沂蒙精神的血脉与真谛》的专题报告。韩延明说,伴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集中表现为一种大义、大爱、实干和创新。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已经突破了历史和地域的限制,在精神层面,彰显的是整个山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集体精神”。
       2011年9月6日, 《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的《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王志东、杨金卫执笔),文章指出: “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沂蒙精神,是在长期实践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山东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篇文章高屋建瓴,将沂蒙精神升华为“山东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把沂蒙精神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2012年10月,丁凤云主编的《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由山东人民版社出版,该书系统梳理了沂蒙红色文化的源头、发展与特征,重点分析了沂蒙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全面展现了弘扬沂蒙精神的生动过程,深入剖析了沂蒙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教材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力避枯燥抽象的说教,讲求可读性和实用性,是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著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载体。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沂蒙精神的研究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起来看,自1989年12月《临沂大众》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的23年来,以山东省为主体的专家学者们对“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呈脉冲式走向的趋势,自陈建光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弘扬“沂蒙精神”的历史必然性》之后,研究论文的数量逐渐递增、研究论文发表的报刊级别逐新提升,研究的内容逐渐深化,研究的领域和视野逐渐宽广。但是,毋庸讳言的是沂蒙精神的研究还是不尽如人意的。除了研究的深度、研究的高度、研究的视野、研究的层次等方面之外,最突出的是研究广度方面的差距。

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