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胶东革命精神比较研究(三)

发表时间:2021-02-02 10:26阅读次数:
       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沂蒙根据地,党通过一系列的施政措施,切实减轻人民的负担,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让根据地的人民切实感受到党真心诚意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让群众在如山的重负中解放出来。抗日战争时期,党实行减租减息和增资政策,废除了苛捐杂税,改善了群众生活,解除了套在劳苦农民头上的封建压迫的枷锁;开展精兵简政与大生产运动;创办指导各类生产合作组织;建立财政制度,加强工商管理,以发展生产、保障军需民用。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政策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性变革。为战胜灾荒、减少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积极负担,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生产救灾运动。华东局在1947年下半年决定将生产救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并制定实行了“精简编制”、“降低生活标准”、“清理资财”三大方案。山东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八大禁令》和《关于生产节约度春荒的十项要求》,实现了“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要求。一项项为民谋解放谋利益政策的出台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让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革命战争时期,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让沂蒙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治靠山。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根据战时情况,有针对性地颁布了一些政策法令来保证人民的各项政治权益。
       1940年9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举行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省战工会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该《纲领》第二条规定: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当通过颁布实施的一切政策法令,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的参战的积极性。根据地人民从党的方针政策中清楚地看到人民政府替人民说话,长期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终于扬眉吐气,感受到了当家作主的人格尊严,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政治上、经济上得到极大解放的沂蒙人民同时渴望文化上翻身、思想上解放。1939年6月22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加紧进行国民教育》的社论,指出加紧进行国民教育,提高国民文化政治水准,粉碎敌人政治阴谋,是当前山东的迫切战斗任务。确定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应是新民主主义教育,其对象是全体儿童及全体劳动大众。
       1940年12月22日,《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经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并由省战工会颁布实施。1943年8月30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9月20日,省政委会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今后教育工作有四个中心,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普遍深入开展冬学运动”。同年,中共山东分局将“发展社会教育,广设民校、识字班、冬学、农村俱乐部,提高人民文化知识及政治觉悟”写进了《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抗战胜利后,省政府在临沂召开了全省教育会议,加强了对解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创办了一批建国学院(学校)和中、小学。兴办教育让沂蒙人民在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革命真理,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争取胜利的革命激情,解放了沂蒙人民,尤其是广大沂蒙妇女的思想观念,沂蒙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驱逐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根本原因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坚决支持和无私的援助。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没有人民军队保护群众利益的舍生忘死,没有基层党组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扎实工作,就不会有革命老区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度信任和热爱,以及对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心,沂蒙精神与胶东革命精神均印证了这一道理。
       (三)同质性的不畏艰难革命斗志
       长久以来,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就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一革命品格是两大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
       革命战争时期,胶东军民团结一致,面对困难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埋头苦干,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中国工农红军昆嵛山游击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始终坚持崇高理想,保持大无畏的顽强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天当房、地当床、野菜红薯充干粮,与国民党军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当年在昆嵛山流传的《红军游击队之歌》彰显了这种豪情万丈的革命情怀:大雪飘飘在天空,胶东正在闹暴动。官府布置清乡团,军阀下令向我攻。机枪扫,大炮轰,多少烈士流血红。失败开出胜利路,革命一定会成功。
       抗战胜利后,为保证运兵东北战备方针的实现,胶东沿海人民积极动员克服困难,不畏艰险,全力以赴完成运兵任务。胶东沿海的人民群众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圆满地完成了艰巨的海上运兵任务,硬是用落后的运输工具抢在美国军舰护送下的国民党军队到达东北之前,把山东军区大批部队运到东北,为开辟东北根据地赢得了宝贵时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的不畏艰难表现为无数沂蒙儿女赴汤蹈火,翻身求解放。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难。党决定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后,这里就成为抗击日寇、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战场,数十万子弟兵和中共党员进驻沂蒙山区。在粮食等战略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沂蒙人民毫无怨言,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扩大生产,支援战争。为了支前,自己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艰苦生活,勒紧腰带、咬紧牙关,却在人财物上全力支援革命战争,为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陈海涛未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