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根源(李明)

发表时间:2020-09-26 14:19阅读次数:
       作为沂蒙精神的象征性标志,“沂蒙红嫂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油然引起了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当前,学界业已初步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沂蒙红嫂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传统美德血脉相连。本文尝试对这一共识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提升,以期自觉把握“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根源,切实推动“沂蒙红嫂精神”的发扬光大。
       、显性内涵与隐性风骨的完美统一:“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特征
       首先,“沂蒙红嫂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全民抗战革命实践中得以锻炼铸就的,本身就具有“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这一显性的革命内涵。

       1937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步入全民抗战的峥嵘岁月。1937年十月济南沦陷,山东人民直面家国存亡的深重危难。1938-1939年间,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与老百姓在一起”的光辉指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纵队组建于沂蒙山区,八路军115师亦挺进沂蒙山区并开展革命斗争。在八年抗战及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中共山东分局、华东局等党政军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沂蒙山区,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朱瑞等均在此工作战斗过。他们充分相信群众、坚定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宣传组织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在政治统一战线上进行团结广大阶层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在抗战统一战线上进行对爱国伪军、会道门、绿林武装的引导转化工作,在经济建设方面开展分田减租、自力更生、节约爱民运动,在文化建设方面开设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班等惠民教育事业。在严酷艰难的战争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关爱军民、以身作则、坚韧顽强、视死如归,严格执行党的群众纪律,受到了沂蒙百姓的衷心拥护,军民鱼水情深、同心同德共赴国难。正是在党员干部与广大指战员的引领鼓舞下,英雄的沂蒙山人同仇敌忾、坚韧顽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就是沂蒙儿女气壮山河的英雄誓言。以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张志桂、沂蒙六姐妹等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抬担架推小车救伤员,倾其所有抚养革命后代,舍生忘死解救抗日战士,从容圣洁、至仁至爱的伟大情怀震颤世人灵魂。榜样力量无穷,军民相互感染,以“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为显性内涵的“沂蒙红嫂精神”正式形成,并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与新中国建设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其次,“沂蒙红嫂精神”渊源于传统儒教文化长期熏陶所形成的沂蒙山人仁义实诚的乡土民风,其本身又具有“亲厚仁爱、淳朴实诚、情系家国、义薄云天”这一隐性的传统风骨。
       沂蒙山区地处鲁中南,乃儒家文化核心辐射地带。在当地文化史上,仁义诚笃、志怀家国的儒士不断适时涌现,如卧冰求鲤、孝感天地的王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颜真卿等,即均为自觉担当儒教风化的大儒。以三位大儒为代表的多贤君子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立足人伦、家国一体,遵奉儒教“内圣外王,伦常本位”基本价值观与“天人合一,道则中庸”基本思维方式,为沂蒙山人醇美民风的陶育养成树立起高山仰止的做人典范。儒教风化,源远流长,圣贤无为以均陶。仁义实诚,约定俗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相对封闭的山区内陆环境,使该地尽可能地避免了近世以来世俗风习的不良影响。仁者乐山,沂蒙山人一直恪守忠厚传家的家族风化传统,尊敬年高德重,分明义利善恶,家风家规口耳相传,家族守望世代维系。至今,当地还保存着以“仁义不仁义”、“实诚不实诚”来判定人品高下的良善民俗,保存着音容笑貌亲切自然、极富感染的淳朴古风,保存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华夷分明大义凛然的刚烈风习。正是在此民俗基础上,沂蒙红嫂们才能自觉秉持民族大义,用淳美圣洁的母乳亲情,滋润了抗日儿男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得沂蒙山人的传统美德在卫国抗战中油然升华。可见以“亲厚仁爱、淳朴实诚、情系家国、义薄云天”为隐性风骨的“沂蒙红嫂精神”厚积薄发、百炼成钢,并在此后解放战争与新中国建设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综上,“沂蒙红嫂精神”是“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显性革命内涵与“亲厚仁爱、淳朴实诚、情系家国、义薄云天”隐性传统风骨的内在统一。二者显隐
融通、相为表里,使得“沂蒙红嫂精神”格外丰满厚实。

       二、群众路线与民本传统的内在融通:“沂蒙红嫂精神”的文化根源
       在对“沂蒙红嫂精神”总体特征简要分析基础上,我们进而思考“沂蒙红嫂精神”的文化根源问题。
       众所周知,“沂蒙红嫂精神”显性内涵--“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内在形成根源于党中央毛主席群众路线的光辉指引。党的群众路线亦即充分相信群众、坚定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宣传组织群众、引导教育群众(“统一战线”与“民主集中”这一求同存异、和而不流、雅俗融通的中道思维亦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种以共产主义或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建设为实际内容的群众路线,实际上与传统儒家文化“先觉觉后觉、共进于大同”的民本教化内涵有着相类相通之处。实际上,以沂蒙山人为代表的广大中国基层老百姓也正是主要在儒教民本传统的朴素情感上来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
       毋庸置疑,“沂蒙红嫂精神”隐性风骨——“亲厚仁爱、淳朴实诚、情系家国、义薄云天”的内在形成根源于儒教民本传统。儒教民本传统持守“内圣外王,伦常本位”基本价值观与“天人合一,道则中庸”基本思维方式,以“人性本善、可善、至善”的性善论为信念前提,以“先觉觉后觉、共进于大同”的民本观为教化基础,以精英榜样示范为必要引导,以大众劝善惩恶为主体内容。实际上,沂蒙山人也正是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员干部看作家国复兴的民之主持、民之希望或父母官而加以爱戴拥护的,如脍炙人口的《跟着共产党走》歌词即鲜明表达了这种美善意愿。
       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与生死存亡(如思想混乱乡绅变质、政治分裂外族入侵、匪徒汉奸义利模糊等)的沉重历史背景下,形成了以党的群众路线与儒教民本传统互动互补性内在融通(民本传统的人文情感内涵与群众路线的社会现实改造路径内在结合)为文化根源的“沂蒙红嫂精神”。群众路线与民本传统互为依托、交相激发,内在促成伟大的沂蒙军民共赴国难、争取解放。其实,著名的“沂蒙山小调”歌词即是体现二者内在融通精神的优美艺术典范。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化与新农村道德建设:“沂蒙红嫂精神”的当代价值
       深入发掘与大力弘扬“沂蒙红嫂精神”,自觉体认“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根源,对打开马克思主义人文化以及广大农村道德建设新局面而言,均具有重大启示价值。
       第一,就理论层面而言,有助于打开马克思主义人文化新局面。众所周知,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而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这一根本层面上尚未真正融入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中来。因此,自觉体认与积极借鉴“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根源,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因获得儒教人文修养与民本传统的内在支撑而获得鲜活生命力,可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与西式民主等所谓的“普世价值”真正区分开来,从而能够与时俱进地指导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二,就现实层面而言,有助于打开新农村道德建设新局面。自觉体认与借鉴“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根源,可以让当前的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成熟自觉,从而使得广大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弘扬与党的路线引领内在一致、相向而行。

(作者:李  明,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