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精神结硕果——马法贤晚年写作绘图生涯述论
发表时间:2020-03-05 08:19阅读次数:次
马法贤1926年出生,1940年3月入伍加入八路军寿光独立团,1941年到抗大一分校学习地图制作等参谋作业,1942年毕业。马法贤先后在渤海军区司令部、渤海纵队司令部和第33军司令部担任作战参谋。建国后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3年,历任淞沪警备司令部警备、军训参谋,华东公安司政机关直属队审干肃反办公室副主任,上海警备区警备团副团长,守备七十九团团长,上海警备师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务。1971年12月,奉命赴赞比亚担任中国军事专家组副组长兼营团合成战术专家。1975年回国,任上海警备区守备二师副师长,1978年6月离休。离休后马法贤一直从事第33军军史编写工作和华东战争史、山东战争史、渤海战争史的研究编写工作,多次被评为上海警备区离休干部先进分子,现在是上海警备区第一干休所的休养干部。马法贤有《渡江日记》《上海战役战地日记》(1949年5月6日-5月28日)(李晓黎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政治部等编《从渤海到大上海 渤海纵队、三十三军征战纪实》),《田柳庄之战》(载《袁也烈纪念文集》),《“武进上海》(载《口述记忆:上海1949》《老年再努力 永葆晚节芳》(载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编:《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续集》等文章发表:多篇战争诗歌在《抗日战争寿光纪实》《星火》以及各级各类文史资料上发表。并著有《渤海曙光集——渤海八年抗战史诗(1937-1945)》《鹏程万里飞——援非岁月(1971.12-1975.02)》等诗集、回忆文集多种。李丹慧撰写的《非洲丛林中的新使命——马法贤老人访谈录》在《冷战国际史研究》上十四次分期连载。
马法贤取得如此写作成果,与他写作的计划性和长期坚持是分不开的。1984年6月23日上海警备区召开先进离退体干部表彰大会,马法贤作了《老年再努力 永葆晚节芳》的发言。他说:“这几年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离休了是否做一个安分守已的休养干部,就算保持革命的晚节了呢?实践中我认识到,其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活着就要尽力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就要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努力奋斗,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离休以来,我不间断地记日记和写生活诗,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把自己比作一星炭火,为人民发点热,比作一只萤火虫,为人民发点光。我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一些战斗,70年代初还参加了援助赞比亚的军事专家组。为此,我决心把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一些重要事件写出来,既是为有关单位提供资料,也是为我们党和军队几十年来英勇奋斗的历史作一些宣传。我订出了长远计划,准备用8年左右的时间,完成4个专题的写作。自1979年至今,经过5年不懈的努力,现已完成了3个半专题的初稿。
第一个专题——援非日记。将3年在赞比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做了整理,初步形成了一个有490个小题目,共计50余万字的散文集。
第二个专题——援非岁月集。以诗歌的形式,将中赞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友谊和援赞军事专家组工作的情况做了重点反映,共写诗歌585首。
第三个专题——渤海浪花集。以山东渤海区8年抗战史为背景,根据个人回忆,并参考了部分历史资料,创作诗歌405首,按时间先后排列起来,试图概括山东渤海区8年抗战的情景。
第四个专题——江河奔流集。以华东区解放战争为背景,从南渡黄河到进军凇沪这一段战斗生活为题材,讳划创作诗歌400余首,反映这一时期和地区革命斗争的江河奔流之势。
现已完成1/3(150首)。因我一月份接受了参加编写上海警备区军史的任务,个人的写作暂时停了下来。当前主要是集中精力同军史编写组的同志一起,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编写警备区军史的任务,然后再继续完成个人的写作计划。”
马法贤先生1978年离休,1979年即制定了四个专题的八年写作计划。到1984年就完成了大部分计划。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马先生又制定了庞大的写作计划,即结合亲身战争经历和各种资料,绘制山东抗战以来的作战地图和山东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的作战地图。马先生做这项工作是有他的基础的。1941年,16岁的马先生受上级的派遣到抗大一分校学习进修,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即是参谋作业,而绘制作战地图成为他的主要学习任务。从此,研究山东特别是渤海区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历史和绘制作战地图成为他后半生的主要工作内容。离休后,绘图情结从新在他心头燃起,才有这项新的写作计划的制订。
到最近,马先生已完成了大量的相关图文工作。马法贤编纂了《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抗战烽火地图注记资料汇编》(1937-1945)《清河平原抗战史略地图注记资料》(1937.07-1945)《渤海风云》《华东解放战争史图示概说》(194601-1950)《华东血战图文录:194606-1950)《渤海(清河)平原抗战烽火图文资料汇编》等近十部抗战和解放战争图文资料,分送上海、山东潍坊、滨州、学院等有关党史、军史研究机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滨州学院的山东社科普及基地——滨州学院兵学文化普及基地专门开辟了马法贤图文资料专柜,并积极开展了山东战史尤其是渤海区战史的研究。
马法贤先生编纂的这批历史资料,大致有这几方面的特点:
1.图文并茂。马先生对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作了编年史式的回顾,按年代顺序,以地图为核心,加注大量的文字资料说明当时的历史。
2.注意细节。马先生对自己参与的战争回顾特别详细,地图绘制更加具体细致,对战役进程、兵力分配给与详细的标注。
3.逻辑系统性强。马先生以年代为经,以战争事件为纬,对相关战役给以详细的描述,既各自独立成篇成图,又环环相扣,构成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完整图景,极大地便利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这些系列历史资料的编纂,凝聚了马先生半生的心血和精力。1996年笔者和滨州学院人文学院领导王凤翔博士专程到上海警备区干休所拜访马先生。马先生已90高龄,还向我们描述了他的三年计划,即把他撰写的所有资料再重新修订一遍,给后人留下一份可信的历史资料。我们感佩于马先生的这种孜孜不倦、勤奋刻苦的奉献精神,也渴望有关机构和学界对马法贤先生编纂的系列历史资料给与关注。
(作者:韩荣钧(滨州学院),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