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嫂精神的当代价值(岳黎明)

发表时间:2019-12-22 15:19阅读次数:
一、红嫂精神的发展和重要意义
       沂蒙山区,是一块奉献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沂蒙精神则是沂蒙革命老区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创造沂蒙精神的主体中,早已被世人所称道的沂蒙红嫂更是一群特殊的人物。由沂蒙红嫂展现出来的“红嫂精神”,同样也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和象征性标志。
       沂蒙山区有120多万群众参军支前,6万多先烈埋下忠骨。可谓是“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在这片红色的大地上,诞生了无数英雄的儿女,其中就有一批伟大的母性群体------沂蒙“红嫂”,她们是拥军支前的楷模。她们历经枪林弹雨,舍生忘死,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例如:为救八路军战士,爬上墙头高喊“鬼子来了,快跑呀!”而牺牲的“模范军属------红嫂”陈元君,其一心抗战、不畏生死、救护同志的大无畏精神,永远留在了人民的心中。为救失血过多,缺水休克的八路军伤员,“红嫂”英模明德英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并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使其康复归队。为救八路军伤员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祖秀莲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出的钱买回米、面做给伤员吃,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救治,使其康复归队。“红嫂”明德英和“红嫂”祖秀莲爱党爱军的革命情怀赢得了人们永远的敬重和爱戴。为支援前线,“红嫂”李桂芳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烙煎饼、送物资,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谱写出了“一手抓支前,一手抓生产,生产支前双肩担,妇女顶起半边天”的感人事迹。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红嫂”明德英的崇高精神宛如清清沂河水在红色沂蒙大地上奔流不息。
        “红嫂精神”是沂蒙女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沂蒙悠久历史文化,通过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在党的哺育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孕育发展而成的。它诞生于战争年代,成长于发展建设时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红嫂精神与沂蒙精神相辅相承,它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沂蒙女性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和这一群体的产生,是在战争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优秀沂蒙妇女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的集中升华。
       “红嫂精神”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的积淀,是沂蒙人民奋斗不止、敢于胜利的精神之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典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巍巍八百里沂蒙山、滔滔沂河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下,成为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在有关沂蒙老区的革命历史与文化记忆中,“红嫂”是历久不衰的文化象征与符号载体,浓缩了沂蒙老区女性群体支持革命、投身革命与献身革命洪流的深切情感和高度自觉,深刻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
       如果说用自己的乳汁救护伤病员的明德英和为推动征兵运动而立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的行为是缘于心中的感动和报恩之情,那么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驻扎和培育,使得沂蒙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渐渐由一种自卫状态进入一种自觉的情境之中。革命开始之初那种分散的朴素的道德意识与共产主义思想糅合便凝聚成为坚固的文化核心领导力量。早期凭靠质朴的本能、原始的同情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红嫂们也逐渐转化为自觉的、有意识地直接参与革命斗争,更有许多先进红嫂光荣地加入到党的队伍当中来,成为革命队伍的先锋和骨干。沂蒙红嫂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已潜滋暗长成为民族群体共性的心理定势。“红嫂精神”体觋着沂蒙人民思想和行为当中的某些共性元素,更呈现出女性的性别特征。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群体。但我们不能忽视自古以来女性参与革命、反抗压迫的自发或自觉行为。就沂蒙地区而言,早在南宋时期就出现过抗金女英雄。“红袄军”首领杨妙真,曾经率领数十万起义军转战于沂蒙山区,奋勇斗争,成为金兵南侵的障碍之一。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当战争的枪炮无情地吞噬女人的丈夫和儿子时,女人就再也无法退隐到战争的幕后。相反,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柔韧而坚强的女人会一步步走向成熟,由自发变为自觉。有女性学者在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革命历程”时这样说,中国妇女在求解放的道路上有自己的本土特色。比起其他国家或民族,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总是与超越性别的阶级或民族的革命实践相随、相伴和相生,并且总是与国家政治绞合纠缠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的传统。这里所谓的“传统”更具体地说实质上就是女性由革命斗争的客体对象如何演变为革命斗争的主体参与者的过程。
对于沂蒙红嫂们来说,她们不可能意识到这种身份角色的转换,但是追寻她们一路穿越战争硝烟的轨迹,我们便不难看出“红嫂精神”的成长历程。
       “红嫂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区域性精神,而是对今天和未来都有深远意义的。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山东和华东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从全面抗战开始,这里集中了一大批山东和党中央派来的大批优秀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军队指战员和知识分子,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转战山东和奔赴全国各地后,,通过宣传“红嫂”事迹,将使这种精神传播到各地民众中去,让更多人学习、发扬,使之成为更广阔地区人民的榜样。
        其次,“红嫂精神”并没有因为革命战争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形势的变化,虽然“红嫂精神”所包涵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特点各不相同,但它与时俱进,一直充满青春活力。靠“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沂蒙人民从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排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个胜利。我们要将这种精神深入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让更多人学习、发扬,使之成为不朽的榜样。
二、“红嫂精神”的內涵与当代社会价值
       “红嫂精神”的基本内涵是: “忠诚、博爱、自强、奉献”。这种精神展示了“对党忠诚”的誓言,体现了顾全大局、为国分忧、公而忘私、勇于奉献、自我牺牲的崇高价值取向,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爱党爱军,立场坚定,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沂蒙女性从未动摇过。红嫂精神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政治资源,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地塑造人、打造人,就在于它扎根于沂蒙女性的实践活动,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红嫂精神”的政治品格、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它作为一面旗帜,不断引领沂蒙女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不断激励沂蒙女性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向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同民族振兴相结合,个人追求同社会需要相结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于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用出色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实现自身价值,展示时代风采。
       新的历史时期,“红嫂精神”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深入弘扬“红嫂精神”,有利于强化政治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红嫂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新时期集中表现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线。只有弘扬“红嫂精神”,发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意识,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改革政策,才能在改革发展中有新思路、新办法。而无私奉献作为“红嫂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中体现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为国分忧、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其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奉献精神,建设时期需要奉献精神,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更需要奉献精神。这也是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
       “红嫂精神”之所以到今天仍然散发出她的历史光辉,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对齐鲁大地的渗透与影响早已积淀了几千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舍己为人、尊老爱幼、扶危济贫等优秀道德品质。这些民族优秀精神与文化正是数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使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
       沂蒙人民正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风和古朴纯厚的道德传统。这种民族特色区别于狭隘的地域观念和种族意识,是藏乎拙朴之中的博大宽厚,以“红嫂精神”为核心的沂蒙精神恰恰是对于这种质朴的博大、深沉的宽厚的进一步延续和提升,“红嫂精神”实际上早已突破了狭隘的道德意识层次上升到人类学、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境界。
总之,“红嫂精神”不仅让人们重温战争年代的赤诚与高尚,而且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力量。深入挖掘“红嫂精神”的文化品质和深厚内涵,对于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沂南县交通运输局 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