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士托举红嫂精神(李景平)

发表时间:2019-11-23 17:15阅读次数:
       沂蒙大地自古以来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成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枪林弹雨和战火硝烟的洗礼下,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的英雄事迹,诞生了伟大的英雄群体------沂蒙红嫂形象,孕育了不可磨灭的红嫂精神、沂蒙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沂蒙红嫂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红嫂精神走出沂蒙山,走出山东,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激励老区人民接续奋斗、加快发展的精神号角。今天,学习、宣传、弘扬红嫂精神,已成为时代的使命。也是一个新时期老区建设者,一个国土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担当。在此,结合自已对老区革命历史的了解和对红嫂精神的感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红嫂精神是历史文化和革命信念的传承延续,展示了独特的沂蒙地域人文风貌
       沂蒙山区主要是指以沂水、沂南、蒙阴等县为中心的鲁中南山区地带,包括现在淄博市沂源山区、日照市西部山区等地。特殊的地形地貌,为革命战争提供了难得的地理条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山区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沂蒙妇女奋勇支前,为革命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两战圣地”、“山东小延安”。
        沂蒙大地名人辈出,数不胜数。如春秋时期的曾子、子路,战国时期的荀况,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西汉经学家匡衡,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一代贤相诸葛亮,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南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闻名中外的汉代帛画和孙子兵法、孙滨兵法竹简就出土在银雀山下。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沂蒙山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7年到1929年间就点燃了革命的烽火,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此间,地方党的组织领导了著名的苍山暴动、日照暴动、龙须崮暴动、沂水暴动等,显示了共产党人和沂蒙人民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英勇献身精神。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于1937年10月大举入侵山东。山东抗日战场硝烟弥漫。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果断下达了“派兵去山东”的命令。八路115师奉命开赴沂蒙山区,开辟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一时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心。沂蒙妇女积极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战争。
        被誉为“沂蒙六姐妹”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六名农村妇女,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发动全村拥军支前,不分昼夜、来回奔波,仅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运送柴火1700多斤。平邑县4000盘石碾昼夜不停,全县参加碾军粮的妇女达20多万。莒南县十字路的妇女一夜即裁了5万米布缝成1500条军粮口袋,不少妇女还用自家的油篓、柜子、枕头套代替口袋装运军粮。“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当时一位记者所描述的这一动人场面,正是沂蒙女性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
       电视剧《沂蒙》的主人公原型、被誉为“沂蒙母亲“的沂南县马牧池乡王换于,4个孙子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先后天折,却抚育了几十个革命后代健康成长;她冒死保护党的绝密文件,保护党的安全;在她和丈夫千方百计救治下,奄奄一息的八路军伤员重新走上抗日战场;小说《红嫂》的原型马牧池乡横河村明德英,机智引开敌人,突破封建思想束缚,用自己的乳汁救活八路军战士;32名沂蒙妇女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火线架桥------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在连绵起伏的八百里沂蒙,英雄的沂蒙红嫂奔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历经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革命气概。
       红嫂精神是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中国革命选择了沂蒙山,沂蒙妇女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沂蒙人民的骄傲。红嫂精神传承了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着沂蒙人民对党忠诚、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历经革命战争的考验洗礼,见证了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鱼水之情,展示了沂蒙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缢函着特的沂蒙地域人文色彩,是不可磨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品牌,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
二、红嫂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宝贵精神财富,伴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扬光大
       红嫂精神与沂蒙精神相辅相承,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沂蒙人民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视察时特别讲“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先后几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英雄事迹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和宝贵素材,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为革命精神的传承提供了载体。
       1940年6月,沂蒙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进入鼎盛时期。为迎接建党十九周年和抗战三周年,受中共山东分局的委托,驻东高庄的抗大一分校在此创作了《跟着共产党走》一歌,作者沙洪和王久鸣以饱满的抗战热情和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创作了这一革命经典歌曲。这一歌曲的诞生表达了沂蒙根据地抗日军民的心声和信念。七月一日,此歌在岸堤开始传唱,从此以后便唱遍全国各地,许多进步青年唱着此歌走向抗日战场。
        沂蒙红嫂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他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事例,在1961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又改编成京剧《红嫂》、舞剧《沂蒙颂》,在全国各地演出、传唱,形象地再现了沂蒙女性拥军支前的动人场面,讴歌了沂蒙女性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辉业绩。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革命现代京剧《红嫂》。毛主席在接见“红嫂”的扮演者张春秋时指示“《红嫂》这出戏是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
       红嫂精神、沂蒙精神伴随着革命战争的步伐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教育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原全国妇联主席蔡畅1947年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2003年,当地党委政府为她修建了纪念馆,雕塑了铜像,许多革命后代都前来瞻仰。
       1990年原临沂地区妇联编辑出版的《沂蒙红嫂》一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市80名沂蒙女英模,在党的培养下,在战火纷飞年代,动参支前的感人事迹。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原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康克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原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山东省顾委主任梁步庭,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杨衍银等领导同志分别为该书题了词,原全国妇联副主席、著名妇女理论工作者罗琼为该书写了序言。市委书记李群把沂蒙红嫂与美国的自由女神相媲美,称之为和平女神。艺术作品的颂扬和各级领导的赞誉,使沂蒙红嫂这一亲切称谓传遍大江南北,响彻神州大地,成为沂蒙女性的光荣和骄傲!
       2005年8月,《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感动了无数观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展出后强调,要加强沂蒙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如今,在红嫂家乡,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建起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纪念馆保留了沂蒙山区抗战时期的古村风貌,共分9个展室,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的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为共和国60周年献礼的长篇历史电视剧《沂蒙》就是在这儿拍摄的。目前红嫂纪念馆已接待学习班次2000余个,学员30余万人,成为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重要阵地和影响全国的党性教育。
三、红嫂精神是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激励着老区人民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红嫂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的沂蒙人民发扬红嫂精神和沂蒙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涌现出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先进典型。毛泽东主席专门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改革开放以来,沂蒙党政军民齐心协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敢于冲破各种束缚和阻碍,敢于战胜各种艰难困苦,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涌现出了九间棚、沈泉庄、罗庄镇等一批新的先进典型为举国所瞩目。革命老区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性跨越。1995年,临沂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11年又以同类城市综合测评第一名的成绩率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荣获了中国城市的最高荣誉。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批准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在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资金时,加大对沂蒙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并适当降低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投资比例。沂蒙老区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
       沂蒙老区孕育了红嫂精神,红嫂精神滋养着这片红色热土。新的时期,新的使命。今天,党领导老区人民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围绕过四五、双翻番,与全省同步、比全国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谱写着弘扬红嫂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时代新篇章!

(作者系 沂南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李景平 未经本人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