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精神的文化渊源与社会功能(张旻)

发表时间:2019-11-21 08:19阅读次数:
一、“红嫂精神”文化内涵
       沂蒙“红嫂精神”简单概括出来就是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爱党拥军。红嫂精神是山东化了的共产党精神。临沂市妇联主席田友梅从四个方面概括红嫂精神,是政治信念上的坚定性,思想意识上的开放性,价值观念上的奉献性,精神品格上的时代性。临沂市妇联主席田友梅从四个方面概括红嫂精神,是政治信念上的坚定性,思想意识上的开放性,价值观念上的奉献性,精神品格上的时代性。
二、“红嫂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地域文化特征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对齐鲁大地的渗透与影响早己积淀了几千年。众所周知,沂蒙山区山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沂蒙人民取儒家重道义、崇气节、颂正直、贵信实、求和气。沂蒙人民形成了朴实、憨厚、勤劳、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沂蒙地区的历史名人可谓层出不穷。王祥“卧冰求鲤”、“书圣”王羲之、颜真卿、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诸葛亮,这些名人典范、道德典型不仅被当地老百姓众口相传,而且已经深深地烙进人们思想意识深处。这种的思想行为,渐渐变成沂蒙人民追求自身完美的精神品格,也成为产生“红嫂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
(二)民族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舍己为人、尊老爱幼、扶危济贫等优秀道德品质。沂蒙人民正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民族文化意识最终也就在更大程度上通过沂蒙人民的道德实践、政治实践成为沂蒙精神的出发点。红嫂精神逐渐成为沂蒙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三)女性文化特征
       因而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也许我们无法消解历史对女性的冷漠与荒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自古以来女性参与革命、反抗压迫的自发或自觉行为。就沂蒙地区而言,早在南宋时期就出现过抗金女英雄。“红袄军”首领杨妙真曾经率领数十万起义军转战于沂蒙山区,奋勇斗争,成为阻挡金兵南侵的障碍之一。在特殊的环境和情境中,这种传统基因更多的则会以心理积淀的形式潜存于人民大众的潜意识之中,甚至还会融进整个民族的精神血液中。“红嫂精神”就是一种被沂蒙妇女融进血液当中的精神基因。
三、“红嫂精神”的社会功能
       了解了“红嫂”的由来,明白了民族优良传统的心理积淀对“红嫂精神”的无意识渗透。战争年代红嫂精神结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的光辉思想。母送儿子上战场,妻送丈夫打东洋,早期依凭质朴的本能、原始的同情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红嫂们也逐渐转化为自觉的、有意识地直接参与革命斗争。
       到了和平年代,“红嫂精神”并没有被当作宝贵的历史文物封存起来。相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广大沂蒙妇女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沂蒙老区的经济建设,为“红嫂精神”做了时代注释。如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全国劳动模范、莒县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卢翠秀;具有老黄牛精神的全国优秀生产能手、临沂缸套厂女工戴文霞;支持丈夫献身国防事业的“韩玉秀”式的军嫂刘广真;被誉为“新时期红嫂”的全国“双优”模范李秀莲等,她们是沂蒙红嫂在新时期的新典型。红嫂精神是值得新时期大力弘扬的文化资源。要把它当成一种特殊的精神形态加以研究和宣传,努力把红嫂精神熔铸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
       在新时期的今天,不断涌现出大量新时期的“新红嫂”,像“沂蒙红娘好榜样”的戚洪挂、被称为“兵妈妈”的周锡芳、新时期创业型“红娘”周志玲......她们都用自身实际行动诠释着“红嫂”精神的深厚内涵。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己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红嫂精神”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沂蒙“红嫂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建设时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内涵表现为忠诚、博爱、自强、奉献。“红嫂精神”与沂蒙精神相辅相承,它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沂蒙女性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嫂精神”尽管是沂蒙精神的重要部分与载体,但是它也有许多为自身所独有的特殊规定性,比如它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群体文化、女性文化。加强对“红嫂精神”的探讨,既是对沂蒙精神深化和具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现“红嫂精神”独有魅力和特有价值的内在需要。
       如今,沂蒙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沂蒙老区不再是贫困地区的别称,也不仅仅是革命老区的代名词,而是沂蒙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是在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这种精神是沂蒙人民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