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沂蒙红嫂精神的内涵和传承(刘淑秀)
发表时间:2019-09-06 07:44阅读次数:次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其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时对沂蒙精神作出高度评价:“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主体是战争年代在沂蒙山区形成的一个优秀女性群体——沂蒙红嫂,她们大爱大义的高尚情怀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沂蒙红嫂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沂蒙红嫂精神的主要内涵
伟大的实践创造伟大的精神。在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在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相结合的“新世界”里,广大沂蒙妇女的思想品格得到了革命性的升华,从而形成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精神”。
“爱党爱军”是红嫂精神的灵魂。旧时的沂蒙,封建剥削残酷,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沂蒙女性更是受尽了旧社会的凌辱和压迫,逃荒、要饭、当丫头、做童养媳的悲惨命运,使她们处在了社会的最低层,受压迫最深,盼解放最强烈。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到来,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兴起庄户学、办起识字班,使她们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新旧环境的强烈对比,使得沂蒙妇女对党和人民军队无限热爱,并将这种无比热爱的情感升华为内心深处的精神依托和自觉意识,成为灵魂所系,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之中。当时的沂蒙根据地到处活跃着“妇救会”、“识字班”的身影,到处呈现出“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感人场面。特别令人震撼的是“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一位普通的聋哑农村妇女,怀着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深厚感情,毅然冲破旧礼教的束缚,做出了用乳汁救治八路军伤员的大义壮举,成为千古绝唱,正所谓“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爱党爱军集中展现了沂蒙红嫂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追求执着的理想信念和崇高政治信仰。
“忠诚坚韧”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沂蒙妇女具有特别忠诚、特别坚韧的特性,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她们都抱着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是革命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沂蒙妇女有权利选择躲避,有机会争取逃离,然而,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一个“主角”,她们把自己融入了革命战争。当年“沂蒙大姐”李桂芳等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跳进冰冷河水中,用身体架起一座“火线桥”,保证了部队及时通过,她们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了通往革命胜利的桥梁。这种精神的背后,是沂蒙女性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再大的困难她们也能毫不迟疑地坚决面对,千方百计去克服,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勤劳勇敢”是红嫂精神的品格。因为固有的勤劳、善良、正直与守信的本性,所以沂蒙妇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特别能战斗。“全国女民兵战斗英雄”侍振玉,17岁入党,随即加入民兵,担任民兵队长,带领民兵辗转敌后打游击、埋地雷,曾在一年内参加了92次战斗,打得敌人魂飞魄散。在解放战争中,沂蒙妇女积极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提出“男女老少齐动员”“能抬担架的上前线,留下来的搞生产,打败蒋军再团圆”。据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2亿斤,动员参军38万人,救护伤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沂蒙妇女高涨的革命热情,是她们昼夜忙碌的身影。
“无私奉献”是红嫂精神的核心。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时期,沂蒙儿女总是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甘于牺牲、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忠心向党、铁心拥军、奋勇支前,她们“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也要送战场”,时时处处体现着奉献精神。“沂蒙母亲”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地下托儿所,自己忍饥挨饿抚养了罗荣桓、徐向前等革命将士子女80多人,而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饥饿不幸夭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沂蒙老区数万烈属,家家珍藏着烈属证,却从不向政府要待遇:“红嫂”人人有功劳,却没有一个去争名誉;她们有的手里还有当年军队和政府打下的欠条,却没有一个去索取回报:她们中的绝大多数还生活在偏僻的农村,简朴一生,却保持着对党的热爱和忠诚。沂蒙妇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无私奉献”的含义,体现了老区人民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沂蒙红嫂精神的理论和社会价值
红嫂精神的政治品格、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它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深厚的执政资源。
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红嫂精神体现了沂蒙精神的成型脉络,她诞生于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建设时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红嫂精神与沂蒙精神一脉相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集中展现了沂蒙红嫂,乃至整个沂蒙山人的世界观、精神品格和人生价值取向,是对“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最集中、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和体现,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和象征性标志。
红嫂精神是沂蒙山区的名片。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但是,真正让沂蒙山区家喻户晓,则是从“沂蒙红嫂”开始的,从小说《红嫂》、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等文艺精品熟知和了解的。1961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事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红嫂”正式作为一个典型群体进入人们的视野。1964年小说《红嫂》改编成京剧《红云岗》后,毛泽东在接见“红嫂”的扮演者张春秋等剧组人员时做出重要指示:“《红嫂》这出戏是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红嫂的事迹由此传遍大江南北。2009年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再一次热情讴歌了沂蒙人民,特别是沂蒙红嫂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再现了感天动地的沂蒙之魂。可以说,正是通过“红嫂”系列文艺精品,使许多人了解了沂蒙山,知道了闻名遐迩的沂蒙精神、红嫂精神。红嫂精神是沂蒙山区当之无愧的名片。
红嫂精神是群众路线的范本。追根溯源,红嫂精神之所以能够形成,有沂蒙山区这个淳朴的地域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建立起鱼水相依的密切关系。当年罗荣恒、徐向前、朱瑞、黎玉等党的各级干部就吃住在群众家里,他们平易近人的态度、艰苦朴素的作风和为民牺牲谋利的品格给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把他们当亲人。而人民军队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以自己不怕牺牲、英勇抗敌、爱国为民的崇高壮举,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爱戴和支持。在沂蒙,老百姓口口相传,有这样五句话:把咱们当亲人的是共产党,救咱们命的恩人是共产党,让咱们吃饱穿暖活得有体面的是共产党,让咱们学文化、有头脑的是共产党,让咱们当家作主的还是共产党。红嫂精神是密切而牢固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结晶,是党和人民军队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必然结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经典范本,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深厚资源。
三、沂蒙红嫂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传承
(一)红嫂精神的特性和现实意义。这么多年过去了,红嫂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保持强大的影响力,关键是它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现实意义。时代性。红嫂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先进性。红嫂精神扎根在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土壤中,具有信仰坚定、追求理想、无私奉献的先进性特质。开放性。红嫂精神诞生于沂蒙山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它作为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可以跨越时空的“集体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实践性。革命战争年代,它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参军支前、勇夺胜利;新的历史时期,它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党员干部教育的好教材。
(二)红嫂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积极传承和发扬红嫂精神,始终把握理想信念这条主线,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进一步凝聚起推动老区发展的强大力。
传承红嫂精神,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红嫂精神的灵魂是一种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一份对党最信任、忠诚于党的情感。新形势下弘扬红嫂精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应尽的责任。为此,我们在省委组织部和市委、市委组织部的领导指导下,建设了沂蒙红嫂纪念馆。纪念馆围绕“参军参战、拥军支前”主题,以沂蒙精神、红嫂精神为主线,始终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是一处立足山东、面向全国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先后被全国妇联、济南军区等70多家单位,确定为干部教育基地。目前已承办省内外2700多个班次,培训党员干部30多万人,吸引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70多万人次,其中省外党员群众10余万人次,党员干部教育成果显著。
传承红嫂精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青少年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坚持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依托,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沂蒙精神、红嫂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让红嫂精神薪火相传。县里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直部门和所有乡镇、村(社区),以及61所中小学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聘请李桂芳、于爱梅、李长花等新老红嫂为校外辅导员,深入学校宣传红嫂事迹和红嫂精神,广大青少年普遍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建成多处将军希望小学和红嫂小学,建设留守儿童爱心家园和“四点半学校”20余处,经常组织开展“沂蒙关爱行动”捐资助学活动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发扬红嫂精神,把老区建设得更美好。这些年来,在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的感召激励下,老区人民围绕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目标,艰苦创业,拼搏奋进,开启了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新篇章,沂蒙大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率先整体脱贫,成为全国著名的物流之都,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市场名城等多块金字招牌,为全国革命老区树起了一面旗帜。作为红嫂精神的诞生地,我们成立了沂南红嫂协会和红嫂精神研究会,加强了对红嫂精神的研究和传承,全县上下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的良好局面,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民生事业不断进步,党的建设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特色产业百强县“、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作者系 中共沂南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淑秀 未经作者与本站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