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嫂精神”社会价值谈先进文化的传播(秦国英)

发表时间:2019-09-03 08:18阅读次数:
     “沂蒙红嫂精神”作为特定历史人文环境中的产物,凝聚了厚重的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精华,成为妇女争取独立自主永恒不衰的经典。她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历久弥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一、从“红嫂精神”看沂蒙文化的社会价值
     “沂蒙红嫂精神”既有典型的真人真事为载体,又延伸成为群体标志性的象征,升华为宝贵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风范。“沂蒙红嫂精神”的形成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凸现先进性别文化的精髓,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红色革命文化内涵,在妇女解放与发展的历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辉。
     (一)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的熏陶,培育了沂蒙妇女淳朴、刚强、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
     沂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创造了远古文明。山东是孔孟之乡,沂蒙文化与西部鲁文化、北部齐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各具特色,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山东文化。众多历史名人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他们中既有知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又有对科技、教育、文化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既有治国兴邦的良臣名相,又有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还有大批劳动阶层的能工巧匠。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杰地灵的名人风范深深融入到沂蒙人灵魂深处,铸就了沂蒙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重道义、崇气节的淳朴民风。沂蒙东临黄海,背靠泰山,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沂蒙人既有开阔的视野,也有厚重的胸怀,男性耿直豪爽、勤劳勇敢,女性精明能干,大胆泼辣。这些性格特征正是传统文化长期沁润的结果,也是“沂蒙红嫂精神”内在的文化渊源。
     (二)革命文化的启蒙教育,为提升沂蒙妇女的革命意识注入强大动力。山东根据地坚持抗战和解放战争12年,成为最完整、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根据地党和政府始终把妇女作为根据地建设的宝费资源,将推动妇女解放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在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与男子平等权利的同时,通过动员妇女参加参战支前、生产及文化运动,极大改变了妇女的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上百万妇女参加有组织的生产运动,40岁以下的青年妇女大多参加到以“识字班”为载体的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启蒙和实践的洗礼,激发了沂蒙妇女蕴藏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成为革命战争的有生力量。在沂蒙抗日前线,吮吸着红嫂们的乳汁、吃着红嫂们摊的煎饼,八路军将士攻无不克,勇往直前;在淮河战役,穿着红嫂们缝制的粗布军衣和手纳布鞋的解放军战士,让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纵观世界各国的战争史,没有哪支军队能像八路军和解放军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呵护。沂蒙红嫂对革命的贡献见证了优秀文化产生的巨大威力。
     (三)“沂蒙红嫂精神”诠释了性别文化的先进属性。
     “红嫂”是沂蒙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既有沂蒙精神的共性,更呈现出沂蒙妇女性别文化的先进性。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孔孟之道的思想束缚,妇女始终是被统治、披压抑的群体,忍辱负重、被动服从成为她们的性别特低。
     同时,山东妇女有长期外出劳作的传统,加上革命思想和实践的教育,特别是面对侵略战火燃烧到家乡亲人惨遭屠戮的残酷现实,不仅将传统文化中的正义、气节充分释放出来,更为深刻的是沂蒙妇女实现了对封建道德和礼教束缚的突破。她们走出家庭投入革命,无数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活八路军和解放军伤员,实现了人性和母爱的超越和升华。红嫂们从被动客体转变成主动参与的主体,成为革命战争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集体演绎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实现了性别文化的重新塑造,体现出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先进属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红色革命文化、先进的性别文化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其内涵和功能也各具特色。“沂蒙红嫂精神”正是在三者相互融合、传承发展中形成的,这正是“沂蒙红嫂精神”社会价值的精髓所在。
     二、“沂蒙红嫂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本质
     学习和传播“红嫂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沂蒙“红嫂”精神不仅发生在沂蒙地区,对全国都具有示范引导的普遍意义不仅局限于战争时期需要发扬的精神,而是对今天和未来都有深远意义。
     “沂蒙红嫂精神”显示了女性对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心和信仰:红嫂们爱党爱军,忠贞不二,尽心竭力为国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从未动摇,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当今更要发扬光大。
     “沂蒙红嫂精神”体现了为国分忧、勇于奉献牺牲的价值取向。沂蒙红嫂们舍“小家”,顾“大家”,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一切,将“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无私支援革命战争和家乡的建设。为修建沂蒙山区44座大中型水库,20万库区妇女舍弃自己的家园,这一巨大牺牲却换来沂、沐河下游300多万亩土地得以灌溉。
     “沂蒙红嫂精神”凸显的是群体特质,是群体自觉的精神创造。在沂蒙,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到底有多少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有多少人拼死掩护八路军伤员,都无从查证。全区5.5万余名妇女参加瓦解日伪军工作,瓦解敌人9.8万多人,15.5万余名妇女以不同方式掩护9.4万余名八路军战士,4.2万余名妇女在战地救护中救助伤员1.9万余人。“红嫂精神”创造的主体是纯朴、善良的老百姓,凸显的是普通百姓的魂,体现了沂蒙妇女的主体价值。
     “沂蒙红嫂精神”体现出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髓。作为宝贵的政治资源,沂蒙“红嫂精神”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扎根于沂蒙女性的实践活动,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沂蒙妇女,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和经济全球化观念,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大潮中,走向市场,迈出国门,这种开拓奋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显示了沂蒙女性现代化的胆识和气魄,这也成为“沂蒙红嫂精神”长盛不衰的动因。
     三、积极履行宣传先进文化使命,助力“沂蒙红嫂精神”的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赖以发展的支柱,没有文化优势,国家和民族就无法拥有未来。其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目标,凝聚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勇于牺牲精神的红色革命文化,更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动力“沂蒙红嫂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无私最善良的美德,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她们的感人事迹,传递出基层老百姓对党、对革命事业、对人民军队无比忠诚的情怀,对家乡、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为此,她们付出而无悔,她们牺牲而无憾,一幕幕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故事,至今让我们无比动容,从厚重的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重塑道德风尚,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公益组织承载着宣传倡导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是国家级大型公募基金会,在27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组织规模、服务实力、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近年来,为履行女性公益组织的社会责任,发挥国家级基金会的作用,妇基会主动承担起向妇女和家庭宣传倡导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如每年举办女性公益慈善论坛,发表女性公益慈善发展报告,通过官网、官微、微信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利他利民、诚信为本、爱岗敬业的核心理念,为推进妇女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临沂市委、沂南县委的支持下,妇基会成立“沂蒙红嫂专项基金”。这是我们参与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具体举措。我们将与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努力,做好以弘扬“沂蒙红嫂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广泛向公众传播“沂蒙红嫂精神”,让这一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宝贵资源充分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在参与先进文化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履行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只有通过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有品质有品味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道德情感和文化审美的精神需求,我们的事业才能行之久远。为了让“沂蒙红嫂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我们必须扬起风帆,继续前行。
(作者系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未经作者与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