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之魂(王世卢)

发表时间:2019-08-24 08:51阅读次数:
     在漫长艰苦的革命道路上,沂蒙人民在党的旗帜下,不畏强敌,不惧艰辛,置生命于不顾,保祖国、打江山、建家园,铸造了一种具有老区人民特色的精神——沂蒙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给予高度肯定。他说:“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生在沂蒙、长在沂蒙、工作在沂蒙的老兵,我对沂蒙精神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有着深深的根,闪亮的魂。这“根”、这“魂”,凝炼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爱是人类事业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人们爱什么,恨什么,是在长期对照、比较后,以事实为依据而选择的。《林海雪原》中有句朴素的话:“这号军,那号军,我见多了。谁知道你们是什么军?”不知道“什么军”的夹皮沟人,最后还是爱上了解放军。这是为什么?这是解放军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他们,凭着自己的良知,他们选择了解放军。
     沂蒙人民也是这样。从封建王朝的官员,到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沂蒙人民也“见多了”、“经多了”。皇帝的官员搜刮民财,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官匪勾结,匪徒抢走民财,又将少数钱财浅埋地下,然后通知知县。知县打着“为民剿匪”的旗号,鸣锣开道,收起土匪留下的钱财,然后再广发“告示”,强征“剿匪税”。下面的小官也不示弱,又加收“跑腿费”“鞋袜费”。官府“鸣锣剿匪”之时,恰是匪徒饮酒作乐之际。官匪合一,匪抢、官逼,苦的是老百姓。请问:这样的官府,老百姓能爱吗?
     封建王朝倒了,国民党来了。国民党比知县大人聪明,他们学会了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通过“明文规定”收取。“规定”细微,无处不到。老百姓气愤地说:“这号税,那号费,拉屎撒尿都收费。”为“政府”跑腿收费的地方官“传统”没改,“跑腿费”、“鞋袜费”照收不误。这样的党,人民能爱吗?恨透了国民党的沂蒙人民,给国民党改名为“刮民党”。
     1938年,日寇侵占了临沂。日军在沂蒙大地杀人放火,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岭惨案、大纸房惨案。躲进城内天主教堂的480人,全被日军杀绝,尸体炸飞,血流成河。日寇的罪恶,沂蒙人不会忘记。
     沂蒙人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奋起抗战。在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于后方发动减租减息,组织生产自救,百姓生活得以改善。
     正像一首歌所唱:“八年打败了日本兵,他们又去打将匪。”三年打败了蒋匪军,党又领导人民战天斗地,开山劈岭,修水库,造梯田,“梯田层层绿,水库银光闪”,公路进了村,铁路纵横穿。好日子让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感情与日俱增。熟知了这段历史,你对“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又有何认识呢?爱党爱军是历史的必然,爱是这一精神的灵魂。
     有了这种爱,沂蒙人当然会“一尺布留着做军鞋,一升粮送去做军粮。”男人随军上前线,女人冰水架浮桥,少妇为救伤员,把乳头塞进伤员口中。爱的力量能冲破一切,战胜一切,势不可挡。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饮水不忘掘井人,饱经苦难的沂蒙人,怎能忘记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军队呢?
     不能忘就必须发扬,就要把老一代的爱党爱军精神发扬光大。沂蒙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老一代拥军“六姐妹”老了,走了;新一代“六姐妹”早已上岗。兵妈妈朱呈镕年年带上自产的水饺远赴边防哨所看望最可爱的人。2012年,临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是沂蒙人爱党爱军的铁证。
     我说沂蒙精神的灵魂是爱,也许有人不能理解。他们会问:“爱党爱军”的精神可以归结到爱,请问“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也是以“爱”为根吗?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爱依然是灵魂。
     爱是一缕春风,纵然冰冻三尺,寒气入骨,也会生机勃勃。爱是永恒的力量,移山倒海。党和军队搬掉了压在沂蒙人头上的大山,沂蒙人解放了,自由了,他们热爱新生活,更不能满足于新生活。他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大踏步地前进。沂蒙山区地高缺水,这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要发展,要过更好的日子,必须兴修水利。热爱新生活的沂蒙人,像当年支援淮海战役一样,推起了当年运军粮、送弹药的小车,扛上当年挖战壕的镢头,肩挑人抬,一鼓作气,建起了岸堤、跋山、许家崖等大大小小的901座水库,总库容量达到34亿立方米以上。有了这些水,夏储春用,为农业生产储备了足够的“资源”。
     水的问题解决了,怎样把这些水送到田间,又成了难题。沂蒙山区除临郯苍有小块平原外,其余全是倾斜的山地,不要说灌溉,就是大雨连绵的夏季,雨后三天,也会旱死庄稼。原因是水过地皮湿,土地不但不能储存水分,遇到大雨,仅有的一层熟土也会被冲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聪明的沂蒙人,男女老少齐上阵,镢刨锨铲土筐抬,削高填洼垒石沿,硬是把倾斜的山地修成“倒流水”的层层梯田。梯田边又广植果树。这才有了“梯田层层绿,苹果压枝弯”的沂蒙美景。
     今天前来参观的人们看到了丰收的庄稼、红红的山楂、圆圆的苹果、馋人的枣儿。您可曾想到沂蒙人当年的付出?手磨破了,汗流干了,我的一位亲戚告诉我:“修水库,建梯田的十几年间,我从不用剪指甲。”亲爱的同志们,这是为什么?
     爱的春风把沂蒙山吹绿了,吹美了。不用剪指甲的沂蒙人,吃着白馍唱着《沂蒙山小调》,却又不满足了。他们懂得“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于是就兴办工厂。农民也是工人,“三班倒”“打紧班”早已成了沂蒙人的口头禅。工厂大门的对联,也特具“沂蒙特色”:“开拓进取不止步,艰苦创业奉献多。”横联多是“爱党爱国”。
     对联代表着沂蒙人的心愿。富起来的沂蒙人,正在实践着“无私奉献”的承诺。我曾经教过书的小学,原是村民集资兴建的瓦房,现已建起了标准的教学楼,院内还有凉亭、假山、现代化的操场。这是早年毕业的一个学生出资兴建的。过去农村修路,多靠各家各户集资,如今的水泥大道、灯光球场、村子里的路灯,有不少是老板们出资修建。每到节日,总有几位厂长带着礼品前往敬老院探视老人。我多次称赞这些已成为“老板”的学生们,夸他们有着“无私奉献”精神,但他们却回答说:“谈不上奉献,这是应该的。
     多谦虚的孩子啊,在如此谦虚的回答里,却饱含着无限的爱。他们爱这片土地,爱这些曾为这片热土流汗出力的老一辈人。他们愿为这片热土奉献一切。
     奉献和创业是不可分开的,创业永无止境。这正像沂蒙人所说:“我们的事业永远在路上。”蒙山大道宽又长,开拓进取在路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釆购、销售已遍及沂蒙大地。购木材、销板材、进化肥、卖水果,几乎全在网上进行。在我的学生面前,他们成为老师,我却成了“科盲”。问他们是否进过专业辅导班,他们笑了:“哪有时间去学习,爱这个行业,就自己钻呗。”
     我说沂蒙精神的灵魂是爱,这又是一个明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请大家好好体会习总书记紧紧抓住“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一要求,这是“沂蒙精神”永不过时的法宝。
(作者系 临沂五中 王世卢 未经作者与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