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三大文化基因(程冠军)

发表时间:2019-07-29 07:16阅读次数:
     巍巍沂蒙山,山山铸丰碑;滔滔沂河水,水水见精神。沂蒙山区与井冈山、延安地区同为中国三大著名革命老区。这三大革命老区分别诞生了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座精神的高山,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她既是山东精神最有代表性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样本之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沂考察时对沂蒙精神作出高度评价:“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既是对沂蒙精神的高度评价,也给出了一个时代课题:如何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沂蒙精神发扬光大?要回答好这个时代课题,首先要探寻沂蒙精神的文化基因。
     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孕育精神,精神根植于文化,同时也引领和推动文化。要探寻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首先要探寻沂蒙精神的文化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年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足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前提是要知道要信什么样的文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包含了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我们可以找到沂蒙精神的三大基因,这就是:传统基因,红色基因,创新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沂蒙精神的传统基因
     沂蒙精神的源头活水在于邹鲁精神。邹鲁精神诞生于邹鲁文化,邹鲁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源头,也可以说是山东人精神或山东精神的源头。邹鲁文化诞生于东夷文化,也包含和延续了周礼文化与商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邹鲁文化的直接诞生地——“邹鲁”也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这里先后出现了孔子、孟子两位大思想家。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邹鲁文化或邹鲁精神,逐渐演变为礼仪文化的代名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准符。如,沿海文化名城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称海滨邹鲁,江南文化名城称为江南邹鲁。邹鲁之风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东南亚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韩国的安东市就有“海东邹鲁”之称。
     邹鲁精神与沂蒙精神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这要追寻邹鲁精神的起源。邹鲁精神源于邾娄文化,邾娄即春秋时期的邾国(“邾人语声后曰娄故曰邾娄。”邹,邾娄之合音)。史书记载孔子、孟子均为鲁国人。孔子生于鲁之陬邑(今曲阜市东南部)邾陬同音,邾即陬也,陬邑即邾地。孟子为鲁国邹人(邹,即邾国,今山东省邹城市)。周代的邾国为鲁国附庸国,《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鲁伐邾,取訾娄(邾国的国都)”。陬邑也是孔子父叔梁纥的食邑。邾国不仅孔子父亲的封地,就连孟子的父亲的谥号也为“邾国公”。由此可见,孔子和孟子实际上均为邾国人。邾娄文化因孔孟而出名,然后逐渐演变为邹鲁文化和邹鲁精神。周时期的邹鲁,也因此有“东方君子之国”的美誉。
     周代以前的邾国是不具备完全意义国家形态的方国部落,开国之君为颛顼的后裔邾侠(也称挟)“邾侠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颜和叔术。”武王克商以后,邾国归顺周朝。夷父颜世称邾武公,他生有两个儿子即长子邾夏父,次子邾友父(又名朱肥)邾国在公元前798年(周宣王三十年)后,参加周王室伐楚的战争有功于周王室,因此邾武公的次子邾友父被封到“兒”地为王。由于“兒”是邾国的领地,邾友父是夷父颜的次子,因此又被世人称为小邾国或小邾子,也称倪国(今枣庄市山亭区境内)。公元前796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夷父颜被周王冤杀,其弟叔术被封为邾君,但叔术却让国于邾夏父,自己主动分国为滥,为滥邑(后归依鲁国,在今滕州市东南部)国君。至此“邾分三国”完成。公元前261年,小邾国与其母国——邾国一同被楚国所灭。小邾国与邾国被灭后,其国民和后裔便分别以朱、倪、颜为姓。
     “邾分三国”让我们追溯到了天下朱姓、倪姓和颜姓的源头。邾友父的庶子爽便去鲁国做官,为下大夫。爽以其祖父夷父颜的字为姓,名曰颜爽。在古代,儿子不能以父亲的字为姓,只有孙子才可以以祖父的字为姓。这个过程也说明,天下朱、倪、颜出自一家。颜氏族谱中,称倪国开国之君朱友父为颜友,尊其为颜氏一祖,其实真正的颜氏一祖应为颜爽。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孔子弟子颜回均为颜爽后裔。三国魏时,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盛从鲁国迁至琅琊(临沂)定居,为琅琊颜氏起源,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即为琅琊颜氏后裔。
     邹鲁文化和邹鲁精神的内核是尊道贵德,邹鲁精神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被历代朝代推崇。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在封禅泰山之前,先到邹鲁文化的代表——峄山(古称邾峄山)进行了封禅。这是因为当时的邹鲁是先秦思想文化的中心,集中了一大批文人士人,是一块文化和精神的高地。秦朝要想在思想上统一中国就必须先征服邹鲁文化。因此,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选择了先封禅峄山,表示对邹鲁文化的承认和尊重。这样秦始皇的泰山封禅就成了符合邹鲁文化取向的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
     琅琊颜氏的一祖颜盛迁居琅琊之后,秉承邹鲁精神,修身齐家,使颜氏在琅琊繁衍生息,并终成名门望族。琅琊颜氏最大的功绩就是使邹鲁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至此,我们理出了沂蒙精神的文化源头:东夷文化——邾娄文化——邹鲁精神——沂蒙精神。
     邹鲁精神在琅琊的发扬光大让临沂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写出了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儒家思想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氏家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门忠烈,为报效家国,多人慷慨赴死;颜真卿以楷书行世,书法《麻姑山仙坛记》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其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是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侄子颜季明悲愤而书。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高尚其志、悲天悯人、守正出新,创造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和“天下第一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二王”书风成为中国书法美学的第一高峰。从颜真卿到“二王”,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三个第一”,颜王书风无不追求中正之道,楷书也因此称之为正书、真书。楷者,楷模也。楷书所体现的就是端正大方、浩然正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真、善、美、正,这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三国名相诸葛亮运筹帷幄、用兵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千古佳话……在邹鲁精神的传承和开新中,临沂不仅孕育出众多的名门望族,忠臣烈士,而且孕育了勤劳勇敢、忠孝仁义、诚信厚道的临沂人,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有七个故事是出自临沂。这些文化都成为为沂蒙精神深厚的文化基因。
     邹鲁精神是临沂精神的主要基因,同时,由于临沂与淄博相邻,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齐文化对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沂蒙山系独有的崮文化也对沂蒙人民的性格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沂蒙山的山形大部分四周陡削、山顶为平地。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成群耸立,雄伟峻拔。沂蒙七十二崮,孟良崮、抱犊崮均为其中。一方山水一方人,崮文化积淀了沂蒙人民崇高平直的性格特征,这也是沂蒙精神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革命文化是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
     沂蒙不仅是一方文化厚土,更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早在1926年,沂蒙山区就开展了建党活动,发展了第一批中共党员,并于1927年4月成立了中共沂水支部委员会,成为沂蒙山区最早的党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发动抗日武装起义,中共中央决定“派兵去山东”。大批共产党员和干部从革命圣地延安来到山东,八路军115师也挺近沂蒙山区。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进驻沂蒙,党和军队领导人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先后来到这里,指导山东的革命斗争。沂蒙老区作为革命根据地,长达12年之久,仅次于延安地区。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等曾长期驻扎在这里。以沂蒙山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缩影。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革命先烈牺牲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关于沂蒙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这就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民用小车推着中国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出了新中国。
     沂蒙山区英雄辈出,沂蒙人民前赴后继。革命战争时期,从这里走出了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 ——明德英,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有“肩抗火线桥”的——李桂芳,有“支前英雄群体”——陈毅担架队,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为什么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会诞生这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和英雄事迹,这主要源于沂蒙人民的勤劳、勇敢、厚道、平直性格禀赋,源于他们的保家卫国、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更源于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与党血肉相连,人民与党心心相印。也正是在沂蒙军民的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中,才孕育了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沂蒙精神的形成也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赶跑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有人说,共产党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的800万大军,共产党打败国民党靠的真是小米加步枪吗?非也!共产党打败国民党靠的是“民心”二字。
     革命文化是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十分关心沂蒙老区的发展。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临沂看望沂蒙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在临沂,习近平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塔敬献花篮;参观了沂蒙精神展,会见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他表示,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在临沂,习近平看望了老支前王克昌,看到王克昌的日子基本奔小康,习近平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在临沂,习近平指出,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不能让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一席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关心,更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临沂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探索走出了一条“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临沂脱贫攻坚新路子。2016年全市有29万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占脱贫总任务的65.6%,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临沂的党员干部心中明白,临沂的脱贫攻坚赶考还远没有结束,他们还要拿出绣花的功夫,拿出为解放军纳鞋底的情怀,拿出在战场上推小车的精神,继续带领沂蒙人民打赢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沂蒙精神的创新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为沂蒙精神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这两大基因还不能包含沂蒙精神的全部内涵,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还要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同时沂蒙精神也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同时也包括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和贫困的自然条件,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辟岭、整田治水,改变了穷山恶水的落后面貌,先后有三个村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示,他们分别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好例“——厉家寨,农民学习识字的典型——高家柳沟,互助合作社典型——王家坊前。
     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曾以贫穷封闭与落后著称,有“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记载。由于改革开放前的长期计划经济,临沂人民虽然和全国人民一道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一直不尽人意。直到1984年,临沂市13个县有7个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沂地区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的扶贫地区,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临沂人民不等不靠,不哭穷、不伸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临沂奇迹”。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市场奇迹”是临沂人在改革创新中创造的最显著奇迹。以长江以北最大专业批发市场著称的临沂商城,是临沂的一张世界级名片。临沂已成为中国的“商贸物流之都”,现有专业批发市场131处、经营业户6.5万户、经营商品多达6万个品种。每座专业市场自成一城,连绵成势。每天有数10万人、数万车辆出入市场,使人们感受到来自沂蒙大地的无限活力。
     改革开放近40年,我们感受最多的是沿海开放城市的活力与魅力,广东有深圳,浙江有温州。如果不看临沂的发展,人们很难想象,在“八百里沂蒙”的穷山僻壤,竟然会崛起一座货通全国、物流世界的国际化的现代商贸城。如果说温州模式是改革的典型代表,那么临沂就是山东的温州。也许有人会问,在中国还有好多像临沂这样自然条件的地方,为什么发展的是临沂,崛起的是临沂?答案只有一个:临沂人的法宝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临沂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的“临沂模式”,“临沂模式”成为中国革命老区特色发展的成功范例,被誉为中国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亮丽篇章。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临沂的崛起首先是精神的崛起,临沂的发展靠的是沂蒙精神的引领。在沂蒙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沂蒙山区在改革开放时期同样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群体和先模人物:他们有被誉为“九柱擎天”的9名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村庄——九间棚,有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有“就图群众说党好”的峪子村党支部书记——梁兆利,有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有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王廷江,有雪域高原的将军医生——李素芝,有临沂商城的领航者——王世岭……
     沂蒙精神根植蒙山沂水,根植沂蒙大地,根植在沂蒙人民的心目中、血液里。沂蒙精神不是一个人,一座山,一条河,她是组英雄的群像,她是一座座耸立的群山,她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的砥柱中流。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精神都与时代共成 长、共进步、共发展、共升华。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是党领导沂蒙人民共同铸造的,是在党领导沂蒙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完美统军民融合的完美统一。
     沂蒙精神不仅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她还是一种接地气的精神。沂蒙精神来源于临沂这方土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源于沂蒙人民的勤劳勇敢、忠孝仁义、诚信厚道、崇高平直,来源于沂蒙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一草一木。在沂蒙,有一种山叫崮,有一种汤叫糝(音sa),有一种主食叫沂蒙煎饼。沂蒙人有崮的崇高、平直,糁的醇厚、芳香,沂蒙煎饼的筋道、实落。来到沂蒙,登高明志,攀上崮顶你会感到只有历经崎岖和磨难,才会到达光辉的顶点,而这顶点竟是如此的风光无限……寒冬腊月,碗热气腾腾的糁汤,喝得你容光焕发、满口留香……。儿出远门,娘准备的一包裹煎饼,是对儿最好的壮行和牵挂……革命、建设、改革,让沂蒙人民的从朴素的精神美德升华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样本之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优秀因子,也是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疑聚中国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得见、摸得着、有说服力的“参照系”之一。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如果要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一个实践样本,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一个有说服力的参照系,“沂蒙精神”当之无愧。
     “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是新时期的山东精神,山东精神是对齐鲁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山东精神的源泉是齐鲁精神,齐鲁精神的源泉也是“邹鲁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说,沂蒙精神既是对“邹鲁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齐鲁精神的创新和发展,更是山东人民在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精神标识。
     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沂蒙精神印证了中国道路,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传承、弘扬与创新沂蒙精神,探索其宝贵的时代价值,更好发挥沂蒙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必将能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也必将为我们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中央党校理论网采编中心主任 程冠军 未经作者与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