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 密切联系妇女群众(临沂市妇联)
发表时间:2019-05-07 09:18阅读次数:次
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时代民族精神,其本质内涵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党的步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广泛发动妇女,紧紧依靠妇女,全心全意为妇女群众服务,在紧密联系妇女群众中将沂蒙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广泛发动妇女群众,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沂蒙精神的群众基础
沂蒙精神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信念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各级妇联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妇女群众,发动妇女群众,在妇女群众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建立起妇女群众与党鱼水情深的铜墙铁壁。
革命战争时期,妇联组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时刻关心妇女群众冷暖安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根据妇女群众需要和兴趣,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动员,创造了识字班、庄户学、妇女训练班等多种学习形式,向妇女群众普及文化知识,宣传党的政策和妇女解放理论。据1941年3月《大众日报》记载,鲁中沂蒙区已有冬学600处,学员18462人;识字班225处,学员4500人。到1943年莒南县全年不断上课的妇女识字班有520多个,参加者15700余人,占莒南全人口的2/25。妇女群众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了人民得解放,让人民过好日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标把党和妇女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妇女群众树立起爱党爱军、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理想信念,铁了心跟着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全区420万人中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人壮烈捐躯,户户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涌现出“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光辉群体,谱写出一曲曲惊天泣地的英雄赞歌。陈毅元帅曾深情感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沂蒙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妇联组织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继续广泛教育妇女群众、发动妇女群众,妇女群众从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气象中感受到党的伟大正确,始终保持着对党和军队的爱戴和对人民政府的热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她们纷纷走出家门,积极参加打井抗旱、改造山河、治理涝洼、植树造林等重体力劳动;为摆脱贫困战天斗地,征服自然,顽强创业,改造家园,为沂蒙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5年全区就有50多万青壮年妇女组成“花木兰”、“铁姑娘”、“穆桂英”等专业队,投入开山劈岭、挖渠凿沟的治山、治水、治涝工程,奏响了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创业凯歌。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级妇联组织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教育培训、典型激励、政策扶持等方式,发动妇女积极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妇女群众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继续弘扬沂蒙优良传统,坚定不移跟党走,开拓奋进,积极进取,展示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新风貌,涌现出朱星锌、戚洪桂、于爱梅等沂蒙新红嫂,石增云、高娟、廉吉芳等一大批优秀女企业家。仅兰山区就有10余万名妇女围绕批发城做文章,为形成“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全国商贸新格局做出了积极贡献、1995年临沂在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小康。
二、紧紧依靠妇女群众,突出妇女主体地位诠释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
沂蒙精神是人民的精神,也是沂蒙妇女的精神。各级妇联紧紧依靠妇女群众,尊重妇女首创精神:发挥妇女主体作用,“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妇女群众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革命战争时期,妇女群众诠释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她们立场坚定,追求执着,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从未动摇过;她们顾全大局、公而忘私,勇于奉献,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李桂芳等32名沂蒙妇女,跳入凉气袭人的河水中,火线架桥帮助八路军奔向战场;王步荣大娘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事迹,编成歌曲刊登在1945年的《大众日报》上,被鲁中人民广泛传唱;年轻漂亮的识学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峥峥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用一颗善良纯真的爱心,凝结成了儿女姻缘,鱼水深情………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千千万万个英雄的沂蒙妇女汇集成了一个称谓——沂蒙红嫂,从此,沂蒙红嫂成为沂蒙妇女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群众展示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她们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不悲观失望,自力更生、坚韧不拔,治山治水,改造自然。莒南县大山公社厉家寨大队成立“铁姑娘”水利专业队,80名青年妇女吃住在深山草棚里,和男劳动力一起修建龙潭水库,她们不怕苦、不怕累,顶寒风,冒白雪,奋战100多天建成水库,解决了山区无水浇地的老大难问题。费县北许家崖大队妇女自发组成女石匠班,干起了古往今来妇女从未干过的石匠活,建成了沂蒙山区第一座“三八”扬水站。沂沭河洪水东调入海工程开工,她们又组成了142人参加的女石匠连,一个施工期即单独完成一座石砌体122立方米的“三八”涵洞。后来,女石匠连发展到700多名,全县8座大中型水库的保安全工程、79座小型水库的维修工程,228座塘坝的加固工程,110座机电灌站的修建工程,到处都留下了她们的汗水甚至鲜血。沂蒙妇女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向贫困和落后宣战,赋予了沂蒙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内涵。
改革开放新时期,妇女群众呈现出开拓奋进、争创一流的思想意识。她们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撑起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参与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占农村劳动力65%以上的农村妇女,撑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半壁江山;30万城镇女职工爱岗敬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中创造了骄人业绩;一大批女性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仅草柳编加工一项,年出口创汇3亿余美元,销往英、法、美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有为。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城乡妇女民主意识明显增强,7000余名女村官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尽展风采。广泛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践行公民道德,倡扬文明新风,4027支巾帼志愿者队伍、4.7万名巾帼志愿者活跃城乡,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争当贤妻、良母、孝女、善邻,营造良好家风,各级涌现出五好文明家庭70万户,“好媳妇”、“好婆婆”120万名;热心参与拥军优属、抗震救灾、扶贫助困等公益活动,积极践行沂蒙精神,奉献无私大爱。2011年,临沂以全国地级城市测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
三、切实服务妇女群众,在实践中凝炼升华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结束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沂蒙精神永恒不变的时代价值就在于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对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来说,就是要时刻保持同妇女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服务妇女群众,将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保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作风问题的实质是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风好坏直接决定人心向背,妇联组织和广大妇联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在感情上关心妇女群众,把妇女群众当亲人。时时感谢她们的养育之恩,处处关心她们的冷暖疾苦,事事惦记她们的所思所想,做到心里装着妇女群众,凡事想着妇女群众,工作依靠妇女群众,与妇女群众保持休戚与共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与妇女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在工作上诚心请教妇女群众,把妇女群众当老师。把妇女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妇女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动力,把妇女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在做工作前,多想一想是不是体现了妇女群众意愿;在工作过程中,多想一想是不是凝聚了妇女群众力量;在工作完成后,多想一想是不是得到了妇女群众拥护。只有这样,妇女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当亲人,打心眼里支持我们的工作。要在交住上亲近妇女群众,把妇女群众当朋友。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基层,到妇女群众家串串门、拉拉家常,了解她们的喜乐哀愁。要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学会与妇女群众打交道,说她们能够认同的话,讲她们能够接受的理,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在与她们的接触中不断拉近与妇女群众的距离。
健全完善联系妇女群众工作机制。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密切与妇女群众关系的重要保障,没有制度机制的保障,密切与妇女群众的关系就无从谈起。要健全完善妇女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发挥妇联执委、妇女代表的作用,建立妇女民情调查员、信息员队伍,发挥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和基层妇女维权站点作用,畅通妇女表达渠道。利用妇联网站、维权网页、微博等新兴媒体,广泛了解妇女群众的发展意愿、维权需求、生活难题。对带有普遍性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通过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等渠道,及时呼吁反映,加以解决。要健全完善妇女群众经常联系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创新联系载体,把“结亲连心”、“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美在农家”等活动具体化、常态化,引导妇联干部掌握群众工作方法,经常下去,切实联系,沉下身去了解妇女意愿,静下心来思考研究问题,实事求是反映妇女诉求,脚踏实地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要健全完善妇女群众矛盾调解机制。充分利用“妇女之家”、妇女维权站、妇联信访窗口等阵地,认真处理妇女群众的来信来访,对妇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对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能解决的想办法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给解释清楚,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完善的制度机制,使妇女群众有地方说话,有人撑腰,有渠道解决问题,把妇联真正建设成妇女群众的温暖之家。
为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毛泽东同志曾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利益关系问题是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要从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妇女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让妇女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得益,使妇女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服务妇女创业就业需求。教育引导妇女群众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理性择业,自主创业。以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失业失地妇女、女大学生为重点,建立完善政策扶持、就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好妇女小额担保贴息、低息贷款政策,为广大城乡妇女提供创业政策支持和就业机会。服务妇女健康需求。推动建立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预防治疗的长效机制,注重妇女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妇女身心健康水平。服务特殊妇女群体需求。特殊妇女群体虽然在人数上占的比重不大,但她们的困难与其他群体形成明显的反差,需要高度关注,要进一步加大帮扶救助力度,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为留守流动妇女、孤残妇女、贫困妇女等群体提供贴心服务,使她们普受惠、得实惠,真正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妇女群众的心坎上。
(作者系临沂市妇联,未经作者与本网站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