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沂蒙精神的哲学思考(刘洪连)
发表时间:2019-03-26 10:28阅读次数:次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已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作为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沂蒙精神,它的产生与形成,它的实质与内涵,它的弘扬与转化,它的继承与发展,也必然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沂蒙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是沂蒙山区进步的政治与经济的科学反映,是沂蒙人民历代的优秀思想和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思想的结合。包含着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真挚感情,自强不息,奋力开拓的进取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风貌,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沂蒙精神进行哲学思考,对于深刻理解沂蒙精神的实质,认清其革命性、科学性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觉得,从哲学上看,沂蒙精神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
一、沂蒙精神的现实性
沂蒙精神,是指沂蒙人民先进的群体意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必然根植于现实的物质基础。当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时刻,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沂蒙山区成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曾被誉为“小延安”。沂蒙精神就产生于20世纪前叶,具有战时共产主义因素的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基础。在那艰苦的战争岁月,面对着环境极其险恶的形势,在“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口号下,革命根据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都闪耀着集体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的光辉。“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把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孩子送战场”就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结构的生动写照,因此,由这种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孕育的沂蒙精神,也必然是光照千秋、流芳后世的先进群体意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就是伟大的沂蒙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沂蒙精神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沂蒙精神是在沂蒙人民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在黑暗的旧中国,沂蒙大地苛政如山,战乱频繁,灾害横行,民不聊生。沂蒙人民饱经忧患,无数优秀儿女为寻求光明曾点燃起一次次斗争火炬。如汉代海曲的吕母起义,琅琊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宋代杨妙真、李全领导的马髻山红祆军起义,清代的捻军起义以及遍及沂州的幅军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在沂河两岸掀起了轩然大波。近代史上,曾发生著名的“神山教案”“日照教案”“沂水教案”,沂蒙人民与前来镇压的德国侵略者及当地官吏进行坚决斗争,显示出反帝反封建的坚强决心。然而这些斗争都失败了,无数沂蒙儿女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才给沂蒙大地带来了新曙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徐向前、罗荣恒、栗裕、谭震林、张云逸、罗炳辉、许世友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著名的白彦争夺战、孙祖战斗、留田突围、孟良崮战役等就发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提起“狼牙山五壮士”,可谓尽人皆知,他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我们沂蒙山区,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勇猛壮士。自古沂蒙多豪杰,而革命战争的风云,更使英雄迭出,壮举频发,惊天动地,慷慨悲歌。在对崮山战斗中,山东军区特务营的勇士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到后来只剩下14人,他们紧抱武器,集体跳下悬崖。像“对崮山十四壮士”那样,在与敌肉搏中英勇跳崖的,还有“和尚崮十七壮士”“苏家崮三十余壮士”“红云崮孤胆壮土”“太皇崮九壮士”“黄崖山六壮士”,等等。这里先后有10万忠烈为国捐躯,仅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联碑上就铭刻62576名烈士的英名。沂蒙根据地不愧为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不愧为血染的英雄山区。富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沂蒙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新的历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沂蒙人民在斗争中认识到,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人民子弟兵的浴血奋战,没有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就没有革命斗争的胜利,也就没有沂蒙人民的光明与幸福。只有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才能使沂蒙人民摆脱被奴役的锁链,并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沂蒙精神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沂蒙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
三、沂蒙精神的辩证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中华民族精神与沂蒙精神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沂蒙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并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交相辉映,在相互融合中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沂蒙精神不仅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它自身的发展也在于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于正确解决了爱与憎、创业与守业、开拓与守旧、奉献与索取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沂蒙人民深深懂得,只有爱得深沉,才能憎得分明;只有艰苦创业,才能使党的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只有无私奉献,才能为民族带来更多的幸福。因而牢牢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勇于站在时代前列,对共产党无比信赖,对人民军队一往情深,坚韧不拨,勇于进取,为沂蒙乃至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沂蒙精神以鲜明的特色自立于民族精神之林。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4页)。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沂蒙精神与政治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的关系,它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在民主革命时期,它为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与巩固民主政权服务。在今天,它又成为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沂蒙精神的群体性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错综复合的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只有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而民众之魂则是激励人们一往无前,奋勇前进的熊熊火炬。正是在伟大的沂蒙精神鼓舞下,沂蒙人民团结一心,忠于党的事业,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出可歌可泣的业绩。因此,沂蒙精神就是使沂蒙人民历经磨难,自强不息,愈战愈强的精神动力。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仍然根植于民众之中,弘扬沂蒙精神,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页)。同样,沂蒙精神的弘扬程度,也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当前,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建设精神文明和经济腾飞的重任,反腐倡廉和深化改革的艰辛,都需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因此,沂蒙精神一定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五、沂蒙精神的历史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沂蒙精神的产生、发展与弘扬也经历了历史的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遵循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沂蒙精神是沂蒙山区进步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但它与沂蒙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传统美德又有历史继承性。沂蒙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那圣洁、甘美的沂河之水,曾哺育过曾参,荀子、匡衡、鬼谷子、孙膑、蒙恬、诸葛亮、王羲之、羊祜、刘勰、刘洪、颜真卿、左宝贵等历代贤哲之士,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思想文化。沂蒙人民历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甘愿奉献,富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沂蒙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斗争,无私奉献,把沂蒙人民的思想道德升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沂蒙山区这块奉献的土地上,曾涌现出众多的像渊子崖村那样,以民族存亡为已任,为抗击日寇而殊死搏斗的英雄村庄,涌现出以“车轮滚滚”支援革命战争的无数支前模范,涌现出对人民军队具有深厚感情的许许多多的“红嫂”……他们以崇高而伟大的精神境界,顶天立地的凛然正气,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振奋了中华民族之魂,使沂蒙精神得以形成并臻于成熟,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由此可见,沂蒙精神,就是沂蒙人民的优秀思想和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思想的结合。历史发展到今天,沂蒙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力拼搏,以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沂蒙精神在继续发扬光大。厉家寨的愚公移山精神,九间棚的艰苦创业精神,就是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突出表现。当社会进到共产主义时代,沂蒙人民将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新人,沂蒙精神将融合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也许还会保留着某些特色。这就是沂蒙精神发展的历史趋势。历史不会忘记沂蒙!
(作者系临沂军分区军事志办公室刘洪连,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