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就是命令!”——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生动例证(李建丰)

发表时间:2019-03-24 10:12阅读次数:
引言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临沭县老岌山区的抗战堡垒村朱村视察,观看了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及朱村村史馆,看望了老支前王克昌老人。总书记对朱村战斗中我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以及老区军民之间那种鱼水深情予了高度赞扬,要求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除夕枪响:一场抗击日军的特殊战斗发生
         1944年1月24日(农历大年除夕),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滨海区西部沭河沿岸的临沭县。这天拂晓,盘踞在临沂等地的日伪军1000余人突袭沭河西岸的抗日堡垒岌山区朱村等地。滚滚浓烟腾起的地方,朱村过大年的欢乐气息瞬间被人们的哭喊和逃命之声掩盖过去。驻扎在沭河东岸顶子村的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该部亦隶属时番号尚在的八路军第115师),第一时间听到了从沭河西岸朱村等地传来的激烈枪声。“枪声就是命令!”闻知战讯的八连连长鄢思甲在安排人员向上级报告的同时,旋即率领战士们破冰涉水,飞奔沭河对岸的朱村,一场激烈的抗击日伪军“扫荡”的反击战就此打响。这次战斗历时近6个小时,经过八连和四团其他连队、临沭独立营以及岌山区民兵、当地群众等共同浴血抗击,日伪军丢下数十具尸体后狼狈逃窜,朱村最终得以完好救下。战斗结束,八连有24名战士不幸牺牲,他们为了营教群众,没有等到第二天的大年初一,甚至连除夕当天早上已经下锅的饺子也没有来得及吃上一口……战后,朱村群众含泪送给八连“钢八连”锦旗一面,以示感念;八连于当年8月被山东军区正式授予“钢八连”称号,连长鄢思甲等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远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以《滨海区临沭我军击退千余敌寇进攻》为标题,对临沭以朱村战斗为重点的各相关战斗以及群众劳军、政府慰问受难村民和临沭县争当拥军模范县等情况作了介绍。
         朱村战斗若论规模或许并不算大,然而这点并不妨碍此战成为八路军抗战史上的一个典型战例。例如,参战部队四团八连的上级单位——有着“万岁军”美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三十八军,其军史典籍之中,这次战斗就赫然在列;原主战连队“钢八连”还把这次战斗写进了“连歌”,甚至编进了教材,每次新兵入伍来到这支光荣的连队,第一课必讲“朱村战斗”。沂蒙精神沂蒙兵,抗战之后,这支成长于沂蒙战场的生力军战四平、夺天津、挥戈宜沙、横扫湖广,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不朽战功。特别在抗美援朝经典战例——龙源里阻击战中,包括大批沂蒙子弟在内的这支部队异国他乡神奇穿插,硬是险中取胜,扭转战局,成就了中国军队在国际战场上的威名。
         朱村战斗发生时间如果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回看也许并不算长,然而在沂蒙老区,在沭河两岸,这场难忘的战斗仿佛就在昨天。这里的普通民众,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走进学堂的少年,你若问起,他们都能够流利且自豪地告诉你这场八路军舍命救百姓的特殊战斗甚至细节。当地群众还把这次战斗编成了情景剧用以演出,并为在此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塑了雕像。对于朱村来说,老四团钢八连就是朱村百姓的保护神,说到八路军的好处,村里百姓更是有口皆碑。村民们每年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饺子,都会敬奉给牺牲的烈士们。所有事实,无不说明着这次战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在。
         枪声就是命令: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生动例证
         朱村战斗的参战主体,除了地方武装和民兵,主要是八路军主力部队;而被救护的对象,则主要是朱村等地的普通百姓。不难理解,这次战斗及其胜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真切佐证了我根据地党群之间以及军民之间“鱼水难分一家人”的真实关系,生动诠释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深刻道理。
         八路军钢八连指战员为救群众义无反顾、听到枪声坚决果断飞赴战场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爱民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支撑。且看有关具体情景:战前,虽然八连看到了日军突袭村庄的信号,但当时战场敌情并不明朗,再加上这个时候,一是没有上级命令,二是大年除夕战士们也都在准备过年,八连完全可以等到各方面条件明朗之后再出兵相救,或者撂远放上几枪或许能吓跑日军——但八连指战员们没有这么想,更没有这么做: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人命关天,多耽搁一分钟群众就会多一分危险!”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指战员们以命相拼毫不含糊所以这就有了“枪声就是命令”背后战事的出现。
         围绕朱村战斗的发生,一些深层次的事实,在我们深入实地反复采访中得以浮现和还原,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朱村战斗发生的简单背景。
         抗战时期,朱村是滨海西部沭河大防线上的一个典型的战斗堡垒村。早在抗战初期的1939年,朱村就在上级党组织的帮助下建立了党的支部,其先进性可见一斑。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1939年底开辟苍马(临沭)地区时,就在朱村以及周边村庄安下了家。不久人们发现,这支喜欢唱歌、待人热情的队伍与以往他们见到的所有队伍都不同,这支部队不仅纪律严明,公买公卖,而且专门为老百姓做好事.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八路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是为了国家和老百姓不怕流血牺牲打鬼子的队伍。为了百姓舍命杀敌,老百姓们感恩戴德,自然倾其所有支援八路,包括把自己的子弟送给队伍。1941年初“老四团”换防来到沭河沿岸的朱村等地,与前一支八路军队伍一样,他们为了百姓豁出命来打鬼子、打汉奸、打土匪;他们不仅把《拥政爱民公约》写在墙上,更是把这些规定化作实际行动。战斗之余,他们还帮助穷苦百姓搞减租减息,甚至耕田种地,学习文化,这在让当地穷苦百姓第一次能够吃上饱饭的同时,还找到了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尊严。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沂蒙百姓亘古就是这样。八路军在所驻各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驻地百姓把这些来自当地以及江西、福建、湖北、山西等地操着南腔北调的战士,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又洗衣,又送饭,还为伤病员喂药、为队伍放哨,有的还把结婚用的新房让给战士们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朱村战斗发生时,当时逃难的群众因日军进村正慌忙过沭河往东岸根据地跑,而恰在此时听到枪声的八连指战员们为救朱村正需要从河东过河往西岸飞奔。寒冷的冬天,河面正结着冰,河上唯一的小木桥就成为了过河的通道,这样八路军战士与朱村群众谁都想让对方从桥上赶快通过,双方互相尊让的结果,是急于参战的指战员们和逃难村民都下到了冰水之中趟过并不太深的沭河....在平时,四团战士们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他们,甚至把冒着生命危险从苏北日军据点抢回的猪肉分给乡亲们吃。当地群众和部队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革命胜利后,不少老首长来到这里,见到当年并肩战斗的老民兵、老百姓,还是和当年一样称呼他们“兄弟”“姐妹”,还能一口叫出他们房东的乳名!别小看这简单的称呼,那在当年可是大有讲究的。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常住朱村的原老四团三营通讯员、南京陆军学院老首长、临沂籍抗战老兵陈忠孝,2015年8月在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前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就曾深情地说:“在村里你不能喊房东家人‘老乡’,那样显得太生分,人家不答应;要根据年龄、性别不同喊哥、弟、姐、嫂,以及大娘、大婶等等。”陈忠孝还讲到,他们每次打仗回来,战士们不用自己找住家,老百姓几乎全家出动,像迎接亲人一样主动往家里领,沭河两岸都是战士们的家;还有,战士们如果谁的衣服破了,洗完了一晾,你不用管,家里面大嫂或者是姐、妹,看见了就拿走了,给你补好再给你送回来。多么亲切朴实的话语!多么生动感人的情景!而这其中,反映出来的正是根据地军民之间那种无比融洽的深情和真情,还有超越血缘关系的浓浓亲情!可以说,在以朱村为代表的沂蒙老区,诸如此类反映军民之间密切关系的生动细节,可谓不胜枚举。所以,当沭河西岸的枪声传来,当这支有血性、有品格、有信仰的部队听到日伪军进攻朱村屠杀他们亲人的枪声,这时的“枪声”就自然成了八路军指战员们反击敌人的命令。这种深厚的爱民情怀既不是简单的和偶然的冲动,也不是军动民静单向的行动,而是根据地军民之间那种浓浓的鱼水互动、那种牢固的血肉联系所使然,是长期双拥共建的感情结晶。这正如刘知侠、王久鸣于1942年10月在临沭核心根据地现场共同创作的抗日战歌《沭河的歌声》所唱的那样:“八路军来了老四团”,“不让鬼子猖狂”,“民兵千千万,拿起刀和枪,拥护八路军,紧随着共产党。”
        不忘初心: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发扬传统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朱村战斗生动书写了抗战史上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浓彩篇章。这个战斗的胜利及其意义,作为一个案例,它见证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赤胆忠诚的担当品格和老区人民红心向党的朴素情怀,印证了军民同心同德、同仇敌忾才能战胜敌人的逻辑和道理。军队和老百姓永远是一家人。正是靠着党群、干群一心,人民与军队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才战胜了强大的敌人,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功。这正如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所指出的那样:“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忘记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发扬革命传统和弘扬沂蒙精神呢?
         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沂蒙精神的要义之一就是党以先进的理想信念催化、引领群众,以大无畏的行动和担当服务、呵护群众,它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面对党的建设的历史和现实,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从宝贵的沂蒙精神之中汲取营养以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思想意识,不忘初心,一以贯之地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根本的政治自觉和本色要求。
         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共产党人如果离开大地母亲,就会随时被对手勒死。”1942年刘少奇视察山东,在驻地临沭县作《群众运动问题》报告时,就曾郑重告诚山东军民。沂蒙精神是一座丰碑、一面旗帜,更是一面资政育人、拒腐防变的镜子,它深刻地告诫我们,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母亲,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全在人民,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依靠群众,敬畏群众,为了群众,服务群众,这是一条历史铁律。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试想,如果我们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而失去先锋模范作用、如果我们党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历史和人民是否还会继续选择我们?肯定不会。
        要把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这决不是妄言和虚话,就像八连含命救群众一样,它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真实可触摸的。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朱村强调,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习近平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具体到当前,就是要搞好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这里面,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重点。要立足实际,兼顾长远;要脚踏实地,下一番绣花的功夫,尤其要拒绝花拳绣腿。要自觉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命令我们向贫困宣战的枪声,从“枪声就是命令”中汲取营养,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者系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李建丰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