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弘扬沂蒙精神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必须牢记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从山东根据地发展历程看,抗战初期,人民群众是在对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各游杂武装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比较中,开始心向共产党、选择共产党的。但是,山东党组织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历史时机,从山东分局领导到基层普通党员干部,多倾向于抓武装,建立与国民党上层和地方士绅的良好统战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到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力量,群众意识淡漠、群众工作薄弱,致使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党群关系,在日军残酷的“扫荡”中被打碎。山东党组织在挫折中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措施,并在根据地内深入贯彻实施,从而成功确立了党群血肉相连、骨肉相亲的密切关系。从这一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党群关系是革命事业在山东成功与挫折的晴雨表,而党群关系密切与否,关键在党。什么时候我们党的群众观树立的牢固并真正付诸实践,党就会赢得人民的全力支持,革命事业就会不断走向胜利。
二、必须维护群众利益、站稳群众立场
迥然不同的目标价值取向,使得加减法这一最基本的算术法则,在党领导的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出现截然不同的运算规则。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在抗日根据地内改革税制、减租减息、减轻群众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积极发展生产、增加群众收入。而国民党在统治区内收取名目繁多的抗日捐税,不断加重人民群众经济负担。据山东抗日根据地对山东1942年国民党统治区、伪占区和根据地部分村庄每月每亩负担调查,国统区负担比根据地重8.7倍,伪占区负担比根据地重5.1倍。这一加一减,见证了人心向背、民心得失:国民党军队及其政权不得不从山东退出,而党领导人民军队几乎打下了整个山东。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在解放区内掀起生产、土改高潮,无偿获得土地的农民收入大大提高,而国民党为维持其庞大的战争机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据统计,1948年国民党统治的崂山地区各种捐税即达1700多种。国民党的加减法,算出的是国统区物价飞涨,解放区人民空舍清野,最终民心尽失,彻底败亡。共产党的加减法,算出的是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渴望和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在此后的大决战中,山东人民响亮地提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纵横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山东大地上,处处呈现出车轮滚滚、担架如流、磨碾飞转、人欢马叫的壮阔场景。据不完全统计,山东解放区先后有1000 多万人投入粮食筹措、供应工作,把11亿多斤粮食运送到前线。
三、必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祥地,人民群众长期受传统保守思想的束縛,抗战初期,乡绅地主管理乡村社会的传统已延续数千年,交租交息已成祖祖辈辈的固有规则,加之日伪愚弄人民的奴化教育,国民党欺骗群众的反共宣传,群众“变天”思想 的疑虑等等,禁锢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压抑了人民群众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的诉求。
建立什么政权是抗战初期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政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1940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演说后,鲁东南人民成立了鲁东南的工、农、青、妇救会的领导机关,并选举出席全省联合大会的代表,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开幕,大会选举成立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省临参会是全省统一的民意机关。省战工会是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机关。黎玉豪情满怀地说到:“今天的大会,确实是伟大的,是山东空前的伟大,是山东空前历史意义的伟大。”
1940年11月11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公布施行《人权保障条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也是党领导制定并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条例》只有1000余字、共有12条,简明扼要又全面概括了人权保障的基本内容。一年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和山东渤海行政主任公署陆续发表类似内容法规。
实施民主选举,彻底改造村政权,让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真正当家作主,1940年9月,省临参会通过的省战工会《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指出:实施民主政治,使一切赞成抗战、赞成民主者都能参加民主政治。村以上各级政权一律民选。山东分局要求尽一切可能发动群众民主选举,由于农民中文首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就采用“豆选”等办法。到1943年冬,全山东抗日根据地对县以下各级民主政权进行了选举.广泛建立群众团体,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造社会的主体。党在抗日根据地内成立了各级群众组织,并制定了群众组织工作条例。据1943年6月统计,根据地中建立群众组织的村庄占根据地村庄总数的62%;有组织的群众占人口总数的32%。
如何唤起民众投身革命?山东党组织在根据地内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掀起冬学运动高潮,让人民群众从迷信保守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广泛性的群众性教育运动,以政治教育为主,辅之以文化教育,并与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相结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根据地内呈现出“村村办夜校,家家读书声”的全民性的学文化热潮。1944年,仅莒南、莒中、日照3县参加冬学的人数就达到399974人,其中莒南县14万人,占当时全县人口总数的56%。
根据地开展新文艺运动,教育引导群众走上光明的道路。1945年春节,滨海区劳动模范吴满友率领男女秧歌队、剧团到延安给毛泽东和周恩来拜年,献演了反映沂蒙合作化运动的《小放牛》和妇女参加大生产的《妇织》,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思来的称赞。
传播科学理论,武装群众头脑。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抗战日报》、《战地文化》、《先锋》、《战线》、《行军日报》等报刊杂志出版发行,组建抗战移动剧团和战地服务团等组织,宣传抗日救国纲领和主张,启发民众民族意识和阶级觉悟。1939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创办《大众日报》的宗旨是“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
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吸引群众。比如,口头宣传,包括演讲、座谈、报告、口号、广播等,是一种较为传统、但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抗战期间,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总指挥马保三发表著名的固堤演讲:“乡亲们,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民族危亡,匹夫有责。揭竿而起,是唯一的出......还如,“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剧团演出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宣传方式抗战时期,国防剧团、孩子剧团、姊妹剧团、耀南剧团、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宣传大队等艺术团体相继成立,文艺活动配合农村具体工作。动员参军,上演古装戏《木兰从军》;“优属”活动,排演歌剧《抗属真光荣》;减租减息,排演《谁养活谁》;大生产运动,排演《郑信开荒》。宣传妇女解放,上演《老婆婆的觉悟》、《王大嫂翻身》等。胶东地区农村俱乐部和剧团有一万多个。莒南是“庄庄秧歌队,村村锣鼓声”。
歌咏是党宣传群众的重要方式。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剧团、宣传队每到一地,就会出现青年、妇女、老人、儿童争相学唱抗日歌曲的景象,“就是极偏远的地方的妇女儿童,每人都会五六个救亡歌曲,每一个集会,互相挑战唱歌成了不可缺少的项目”山东根据地脍炙人口的歌曲有几百首之多。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具感染力的展现手法,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共鸣,成为党宣传群众的有力方式。1943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如,峻青的短篇小说《马石山上》、那沙的短篇小说《一个空白村的变化》、康矛召的报告文学《我们的司令员,罗荣桓同志》等等。
正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彻底获得解放并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进发出了参军、参战,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巨大力量。
四、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培育优良作风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在部队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严格部队纪律。山东抗日游击队《十大纲领》主要内容之一:部队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必须做到秋毫无犯。1940年9月,罗荣桓提出“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条件:认真明确了解党的政策;普遍深入地建立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高度的政治团结,无比的阶级友爱;发扬灵活、机动、果敢、坚决的优良传统;坚定忠诚、不屈不挠的革命立场,坚持严肃、紧张、精细的工作作风, 1943年3月,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和八路军115师发出《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要求,军队必须尊重地方政府,认真研究和坚决执行政府法令,遵守群众纪律,密切军民关系,注意节省民力财力。黎玉在回忆山东抗日斗争时谈到部队的发展,主要依靠严明的纪律和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作风,讲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时就宣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部队从一开始就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人民武装。
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沂蒙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保持党、人民军队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今天,深入研究沂蒙精神和群众路线的关系,对于弘扬沂蒙精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